(共14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七课
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
2.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隆中对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听读课文朗读,合作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给红字注音
度( )德量力 存恤( ) 胄( )
箪( )食壶浆 好( )为 诣( )
乐( )毅 屏( )人
duó
xù
zhòu
dān
hào
yuè
yì
bǐnɡ
2.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谓为信然( ) 谓先主曰( )
然志犹未已( ) 自董卓已来( )
已历三世( )
谓为信然( ) 信义著于四海( )
欲信大义于天下( )
谓为信然 ( ) 然志犹未已( )
遂用猖獗( ) 贤能为之用( )
此用武之国( )
认为
对……说
停止
通“以”
已经
确实
诚信
同“伸”,伸张
这样
但是
因此
利用
运用
(2)词性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3)通假字
(4)句式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2)君与俱来。 ( )
(3)时人莫之许也( )
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以”
箪 用箪 名词作状语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初步把握大意,概括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段)介绍诸葛亮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段)三顾茅庐后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6段)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
东汉末年的社会形势。
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朝廷中政治腐败,民间爆发黄巾起义。许多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较为强大的有袁绍、刘表、孙氏、吕布、张鲁、刘璋、曹操等,而汉室皇族后裔的刘备也有匡汉室之志。
刘备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呢?
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屯兵于新野县已有七年了。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概而言之:无兵、无将士,无地盘。
诸葛亮是如何让刘备折服的呢?
A.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
如何对曹操?
理由?
如何对孙权?
理由?
“此诚不可与争锋。”
三点优势: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人才优势——“抑亦人谋也”。
“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点优势:地理优势——“国险”;民众优势——“民附”;人才优势——“贤能为之用”。
如何对荆州?
理由?
如何对益州?
理由?
”必要性——交通便利,物资丰富;可能性——“其主不能守”
“将军岂有意乎?
占据。
必要性——地理优势(险塞,易守难攻)、资源优势(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如何看自己?
政治优势
信义优势
——
帝室之胄
——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B、科学决策。
a、占地盘——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b、调整内部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决后顾之忧),内修政理。
c、调整外部关系——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d、逐鹿中原——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e、实现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此番隆中对策体现了诸葛亮准确的分析能力和高超的决策能力。
课外拓展
诸葛亮的功绩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
军事:
政治:
外交:
天文:
奇门八卦:
工具制造:
火烧赤壁、收二川……
治理蜀汉……
智激孙权、周瑜……
草船借箭……
摆八阵图……
诸葛弩、木牛流马……
课外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与课文有关的记述,比较小说与史书有哪些不同。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7.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7.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23.《隆中对》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好为《梁父吟》( ) ②先主遂诣亮( )
③因屏人( ) ④度德量力( )
⑤欲信大义于天下( ) ⑥北据汉、沔( )
⑦东连吴会( ) ⑧不知存恤( )
⑨帝室之胄( ) ⑩箪食壶浆(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谓为信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凡三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因屏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度德量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名微而众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此诚不可与争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高祖因之以成帝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将军既帝室之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人可就见 一蹴而就
B.遂用猖蹶 贤能为之用
C.将军宜枉驾顾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时人莫之许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日:“君与俱栗。”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时人莫之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主器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是先主遂诣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与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答。
(1)文中提到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庶对先主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7.由选文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再写出两个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1.《隆中对》节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是____________朝人,________家,所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的历史。
2.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频烦”指的是____________的故事,“天下计”指文中重点刻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
①好为《梁父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贤能为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谓为信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4.解释下列加点词。
(1)自董卓已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信大义于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诸葛亮在对形势前景的分析中,特别强调了“人谋"的重要作用。如谈到曹操集团的“以弱为强”时,就着重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孙权集团地位的巩固,也跟“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最后又向刘备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
阅读短文。回答问遂。
亮少有群选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
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昊,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而备失势众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悉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译句子。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提到“时人异焉势,请用文中原句回答,时人认为诸葛亮“异”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隆中对》重点写了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提出了天才的预见,而本文则部分证明了这一预见的正确,选文实现了诸葛亮提出的战略方针中的哪几点 请用《隆中对》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3 隆中对
第1课时
1.①hào ②yì ③bǐnɡ ④duó ⑤shēn ⑥miǎn ⑦kuài ⑧xù ⑨zhòu ⑩dān
2.①说 ②总共 ③命人退避
④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⑤人少,这里指兵力薄弱 ⑥确实 ⑦凭借 ⑧后代
3.C .
4.①承认、同意 ② 器重,重视 ③拜访
5.①你和(他)一起来。
②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6.(1)说明诸葛亮有远大的抱负,过人的才干,为下文写诸葛亮天才的预见作铺垫。
(2)徐庶的话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并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
(3)虽遭挫折但却雄气勃勃,思贤如渴,急于求计
7.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第2课时
1.《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陈寿 承祚 晋 史学 魏 蜀 吴
2.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3.①唱 ②被 ③是 ④作为
4.(1)已通“以” (2)信:通“伸”,伸张
5.(1)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2)(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6.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8.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9.(1)人少,兵力薄弱 (2)全,都
10.(诸葛亮)在乡野亲自耕种,不求声名显达。
11.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12.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南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 内修政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7.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7.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23.《隆中对》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
2.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隆中对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录音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
二、听读课文朗读,合作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正音:度(duó)德量力 存恤(xù) 胄(zhòu) 箪(dān)食壶浆 好(hào)为 乐(yuè)毅 诣(yì) 屏(bǐnɡ)人
2.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谓 认为 谓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曰
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信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用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箪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3)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4)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3.初步把握大意,概括段落层次。
明确:(参考)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介绍诸葛亮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段)三顾茅庐后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6段)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
三、“隆中对”赏析。
1、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形势。(借助地图)
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朝廷中政治腐败,民间爆发黄巾起义。许多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较为强大的有袁绍、刘表、孙氏、吕布、张鲁、刘璋、曹操等,而汉室皇族后裔的刘备也有匡汉室之志。
刘备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呢?
要点: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屯兵于新野县已有七年了。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概而言之:无兵、无将、士,无地盘。
诸葛亮是如何让刘备折服的呢?(重点突破)
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
如何对曹操?理由?“此诚不可与争锋。”三点优势: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人才优势——“抑亦人谋也”。(可举一例,如深夜未穿鞋接见许攸。教师或学生举例皆可)
如何对孙权?理由?“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三点优势:地理优势——“国险”;民众优势——“民附”;人才优势——“贤能为之用”。(依上举一例)
如何对荆州?理由?“将军岂有意乎?”必要性——交通便利,物资丰富;可能性——“其主不能守”(为什么?刘表将死,内部有矛盾。老师讲之。)
如何对益州?理由?占据。必要性——地理优势(险塞,易守难攻)、资源优势(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如何看自己?政治优势——帝室之胄(汉宇正统,得民心)。信义优势——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举例,如张松献图)
B、科学决策。
a、占地盘——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b、调整内部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决后顾之忧),内修政理
c、调整外部关系——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d、逐鹿中原——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e、实现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总结:此番隆中对策体现了诸葛亮准确的分析能力和高超的决策能力。
4、再读“隆中对”这段文字,体会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四、课外拓展。
诸葛亮的功绩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
主要请学生讲一讲诸葛亮的故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布八阵图、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
总结:诸葛亮在军事(如火烧赤壁、收二川)、政治(如治理蜀汉)、外交(如智激孙权、周瑜)、天文(如草船借箭)、奇门八卦(如摆八阵图)、工具制造(如诸葛弩、木牛流马)等方面都有非常杰出的成就。
五、课外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与课文有关的记述,比较小说与史书有哪些不同。
板书设计
无地盘 准确分析
刘备 无将(士) 诸葛亮
无士兵 科学决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