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第1章生命的世界训练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单元第1章生命的世界训练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9-22 14:4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1章生命的世界训练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生物圈
B.海洋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3.大柱山林场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6种,这一事实体现了(
).
A.染色体基因的多样性
B.蛋白质的多样性
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D.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4.下列有关生物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5.湖南水稻研究所研究人员从海南引进野生水稻,与当地水稻品种杂交,培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这体现了(

A.基因的多样性
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6.在载玻片上滴甲、乙两滴草履虫培养液,用解剖针连通两滴培养液,在甲的左侧放少许食盐(如图),发现草履虫从甲转移到乙中。这一实验说明生物能(
)
A.繁殖后代
B.进行呼吸
C.由小长大
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7.屠呦呦因发现青嵩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科学家.青嵩素是从植物黄花嵩中提取的.下列关于黄花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没有细胞结构
B.不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能进行呼吸作用
D.属于原核生物
8.下列描述中,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防风固沙
B.滴水穿石
C.大雁南飞
D.潮涨潮落
9.教学楼外,被修剪的树木不但发出了新芽,还开出了花朵,这体现了生物(  )
A.需要营养
B.能进行呼吸
C.能生长繁殖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0.用铅笔轻轻碰触蜗牛,蜗牛马上把触角收了回去,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点是(  )
A.能生长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繁殖
D.要呼吸
11.根据生物基本特征,判断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玻璃门、生石花
B.含羞草、蘑菇、珊瑚虫
C.机器人、木马病毒
D.大理石、钟乳石、烤乳猪
12.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分
13.关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都永远适应生存的环境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D.生物适应环境则生存,否则死亡
1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影响桃花开放的环境因素是


A.空气
B.温度
C.水分
D.阳光
15.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B.生物都能运动
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生物都能适应环境
E.都具有神经系统,能进行发射
F.能呼吸并消耗氧气
16.春城昆明寒潮来袭,造成少叶榕等部分行道树枝叶“枯死”。这一现象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非生物因素能影响生物
D.生物因素能影响生物
17.“螳螂扑蝉,黄雀在后”表达的生物学意义与下列吻合的是(

A.竞争
B.合作
C.共生
D.捕食
18.下列实例中,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C.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19.下列诗句都描述了当时的自然景观,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最差的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0.“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句话描述的生物特性是(

A.生长
B.
需要营养物质
C.遗传和变异
D.能排出体内废物
21.生物既能影响环境,又能适应环境。下列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是(

A.夏天的大树下比较凉快
B.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空气
C.地衣能使岩石形成土壤
D.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
22.下列实例中,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沙漠中的骆驼排尿少
B.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C.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D.蚯蚓能疏松土壤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78分)
23.判断正误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揭示了动物之间的摘食关系。(
)
(2)森林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现象主要说明了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3)柑橘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苹果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造成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水分和阳光。(

(4)“蚁穴溃堤”这一成语主要揭示了生物可对环境造成影响。(
)
24.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
及其生活的
共同构成的。
25.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别的因素称为??
?,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
?
?。
26.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互助合作和
等;不同种之间的关系有互惠互利、寄生、竞争?

等。
27.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规律性反应叫做
?;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就是
?;生物的最基本特征是?
?。
28.生物学是研究
现象和
?
规律的科学。
29.请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是“活的”、具有生命的物体,与非生物有着本质区别。
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
(2)生物生活的地球“表面”,称为
,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3)研究生物的方法有观察、调查、分类、实验等,其中
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请写出曲中描述的一种生物:

(5)通过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实验可知:无论是草坪还是灌木丛,对环境都有降低
和增大
的作用,绿色植物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参加植树造林和绿化大地活动。
30.
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同时生物与环境又是相互影响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称为___
,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影响桃花开放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片。”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千古名句,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也道出了农田生态系统中“丰年”与“青蛙”的某种关系。通过“丰年”与”青蛙”的关系,说明动物对植物的生长起到了积极影响。由此说明
(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方面回答)。
(4)利川市以创建“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为抓手,着力建设“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宜居宜旅”的新城镇。为此,我们应该怎样做?请写出一条可行性措施:

31.
在潮湿、温暖的季节,如果食品(如馒头)保存不当,表面很快会生长出白色的霉菌;而在低温、干燥的季节,即使保存不当,食品也不容易长霉。
(1)请根据探究实验的要求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并确定实验探究的变量。
提出问题:

实验变量:

(2)在进行实验探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还应同时设计(
)
A.分组实验
B.重复实验
C.独立实验
D.对照实验
(3)设计对照实验时,一般只设计__
个变量因素
,其余条件应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恩施新闻网连续刊发了《母亲河清江上游污染直击》《利川清江污染三问》《清江河水何时清?》《流经龙凤镇的带水河是清江一大污染源》等一系列文章,剑指清江从源头至恩施州城段的污染问题。保护清江河,成为州城群众的重要呼声,也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由于辖区内重点项目聚集、保护意识不强、部门监管滞后等,清江流域生态环境受到了污染和破坏;同时沿河的不少住户都养猪、鸡、鸭等牲畜,移物直接排进了河水中,以及个别沿河而建的饭馆将污水直排河中、垃圾倾倒河岸等,造成清江支流——转转河、带水河、龙洞河成了污染重灾区。
(1)清江是长江的一颗明珠,
她发源于利川市龙洞沟,全长423公里,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画”“土家族的母亲河”的盛誉。在显微镜下观察滴清江河的水,发现一些能运动的绿色颗粒,下列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是(

A.有细胞结构
B.有应激性
C.体小且为绿色
D.能生长繁殖
(2)清江中自然生长的鱼有近80种.其中既有青、草、鲢、鳙鯉、鯰、红鮊等大型鱼,又有鲫、鳜、鳊鱼、鲂、黄颡、鲦鱼等中小型鱼,还有平原水城少见的斑纹副花鳅、短体副花鳅、花斑副沙鳅等冷水性鱼。最有名的鱼是白甲鱼白甲鱼口小腹大,肉质细嫩多脂。清江中多种多样的鱼体现了
(选填“物种”“遗传”或“生态系统”)多样性。然而,清江被污染后,造成大量的鱼类死亡,说明了
(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方面回答)。
(3)面对满目疮痍的母亲河,还在犹豫什么?“同饮清江水,保护母亲河”,请你写一条保护母亲河的宣传语:

33.
2013年1月以来,雾霾天气成了大家关注的头条新闻。造成雾霾天气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本次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二是扩散条件不利。近期极端不利的污染扩散条件是形成本次污染过程的直接原因,三是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PM2.5污染区域以及相关联区域污染传输也是形成本次重污染的重要因素。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有: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PM2.
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
5μm的颗粒物,也称可吸入肺颗粒物。由于它能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对人体危害极大。为了探究空气中的PM2.
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有关,我市某中学的同学们在清江大道周边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结果如下表:
组别
PM2.5(μg/m3)
清晨(车流量最小)
上班时段(车流量大)
中午(车流量小)
下班时段(车流量最大)
第一组
19
89
43
97
第二组
22
83
38
98
第三组
20
86
41
99
(1)在该探究实验中,同学们将设置
为实验变量,而其他条件都相同。
(2)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应对表中3个小组同学的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3)该小组的同学将处理后的数据绘制成柱状图,请你将表格中“下班时段”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用柱状图在下图中表示出来。
(4)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
5的浓度

(5)根据实验结论,请你为我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1—5.BACDA.
6—10.DCCB.
11—15.BAABA.
16—20.CDBCC.
21—22.DD.
23.(1)

(2)

(3)

(4)√
24.生物
环境
25.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
26.斗争
捕食
27.应激性
繁殖
新陈代谢
28.生命
生命活动
29.(1)新陈代谢
(2)生物圈
(3)实验法
(4)枯藤、老树、昏鸦、人、瘦马
(5)温度
湿度
30.(1)生态因素
(2)温度
(3)生物能影响改变环境
(4)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垃圾分类回收
(合理即可)
31.(1)温度影响霉菌生长吗?
温度(2)D
(3)一
相同
32.(1)C
(2)物种
生物能影响破坏环境
(3)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合理即可)
33.(1)不同时间
(2)取平均值
(3)
(4)越大
(5)少开车,坐公交车上下班(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