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2章
探索生命训练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我国全面二胎政策正式实施,为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生“二胎”的看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资料分析法
D、模糊数学法
2、“一只雄黑猩猩飞快下了树,并且不慌不忙地向我走来。当走到离我还有三步远时,它站住了,毛发耸立起来,样子凶暴可怕……”这是珍妮·古道尔对黑猩猩的一段记录。珍妮·古道尔运用了哪种研究方法( )
A.
观察法
B.
文献法
C.
实验法
D.
测量法
3.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时,为了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使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的作用能准确明显地表现出来,一般都只考虑(
)。
A.多个变量因素
B.二个变量因素
C.一个变量因素
D.综合因素
4.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的变量是(
)
A.光照
B.湿度
C.温度
D.空气
5.在探究影响霉菌生活的环境因素实验中,以下几组对照设置不合理的是(
)
A.温暖与潮湿
B.潮湿与干燥
C.光照与黑暗
D.温暖与寒冷
6.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将实验盒一边遮光,另一边不遮光,这是为了(
)
A.提供一种无光的条件
B.便于观察
C.控制变量
D.设置一个对照实验
7、久置空气中的烤面包片,难以生出霉菌。小林同学观察到这一现象,提出: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属于实验法研究步骤中的( )
A.
发现并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
设计实验方案
D.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8、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中,以下几组对照设置不合理的是( )
A.
光照与黑暗
B.
潮湿与干燥
C.
光照与潮湿
D.
有其他生物干扰与无其他生物干扰
9、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实验:温度对鼠妇的影响,下列设计中正确的是(
)
A.用一只健康的鼠妇做实验材料
B.统计的次数为一次,但一定要认真操作
C.设计对照组,除温度是变量外,其它各项都一样
D.需要分成黑暗和明亮两组作对照
10、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只选择带有植物的地点进行测试;
B.在测量灌丛的湿度时,把温度计放在地上;
C.选择同一地点,分3处测量温度,将算出的平均值作为这次测量的数值;
D.可以用温度计代替湿度计进行测量。
11、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的探究实验中,对每个实测地点要测量三个数据,但记录的是这三个数据的
(
)
A.最大值 B.最小值 C.平均值 D.任意一个
12、
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它们的湿度会
(
)
A、依次减小
B、依次增大
C、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
D、无法比较
13、研究“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放走的猎物的?”的实验中,科学家提出: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这应属于实验研究的哪一个步骤
(
)
A.发现并提出问题
B.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C.作出假设 D.分析实验现象
14.如果在做实验时得到的结果与假设不一样,你不应该做的是(
)。
A.修改假设,让它与结果一致
B.修改实验数据,让它与假设相符
C.检查过程是否有问题,重新把实验做一次
D.检查过程都没有问题,相信结论是正确的
15、响尾蛇追寻到它放走的猎物的根据是
(
)
A、猎物的气味
B、猎物的声音
C、自己毒液的气味
D、猎物的体温
16.响尾蛇能对哪种猎物进行追寻(
)
活的未被咬伤的老鼠
B.被它咬伤的或咬死的老鼠
没有被它咬死的老鼠
D.以上三者都行
17.研究响尾蛇捕食老鼠的实验设计中至少需要几只死老鼠(
)
A.一只
B.两只
C.三只
D.数量不限
18.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
)
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表达交流,④制定计划,⑤实施计划,⑥得出结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③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⑤③⑥
19.生物学习小组在研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分早、中、晚三次,分别测量记录分析篮球场、草地和树林中的湿度。他们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取样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量比较法
20.
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被誉为“分类学之父”的科学家分别是(
)
①林奈,②达尔文,③哈维,④沃森和克里克
A.①④
B.④①
C.
③④
D.
①②
21.我们进行实验探究时,为了减小误差,增强实验的准确性,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求平均值
B.设置平行重复实验
C.相同的实验材料等量多量
D.实验材料独一无二
22.分配给你一个科研项目,测定一种水生植物(金鱼藻)的光合作用的速率是否受二氧化碳的影响,该植物在加有二氧化碳的瓶中生长,释放出气泡.这个研究项目的目的对照应该是(
)。
A.将同一装置放在暗处
B.比较没有加入二氧化碳时的气泡产生情况
C.比较水温升高时,气泡的产生情况
D.用一个较小的玻璃瓶
23.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但有多处还不够严谨,你认为修改不恰当的是:(
)
位置
鼠妇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10只
阴暗
5℃
适宜
纸盒右半侧
10只
明亮
30℃
适宜
A.左右两侧都应保持阴暗
B.鼠妇数量换成1只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D.左侧换成干燥的土壤
24.为了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小王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花盆
菜豆种子
水
温度
空气
土壤
20枚
适量
0℃
充足
土壤
20枚
①
25℃
②
该实验方案中①、②应为(
)
A.干燥、
充足
B.适量、缺氧气
C.适量、充足
D.过量、缺空气
25.设计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环境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湿度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在湿土和干土处分别放一只蚯蚓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该实验做一次就可得出正确结论
26、某合作学习小组要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设计方案,其中最科学的是:(
)
A.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不放任何东西。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B.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干燥的土壤。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C.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再用纸板盖住有潮湿土壤的一侧。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D.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干燥的土壤。将2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27、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光对豌豆发芽的影响,在两个花盆里种了豌豆,并设计如下实验:纠错正确的是(
)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
A
向阳
20℃
充足
B
暗室
30℃
充足
A、两个花盆应该都放在向阳的地方;
B、两个花盆应该都放在暗室里;
C、两个花盆应该放在同一温度的环境中;
D、两个花盆浇的水不应该同样充足。
28、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将测得数据作不同的处理,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如果把某一处早、中、晚的平均湿度做成曲线,就可以了解(
)
A、草地、裸地、灌丛的湿度差异
B、草地、裸地、灌丛在一天中湿度变化的异同
C、该处一天内的湿度变化
D、无对照,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29、为了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
大棚
甲
乙
丙
二氧化碳浓度
0.
03%
0.
1%
0.
1%
温度
30℃
30℃
20℃
对该种植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B.
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C.
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
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
30.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霉菌生活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呢?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甲
乙
丙
实验处理
将烤干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25℃环境里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25℃环境里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0℃环境里
实验结果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A.甲与乙两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B.甲与丙两组实验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
C.该实验提示我们,低温和干燥有利于食品的储存
D.乙与丙两组实验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水分
二、非选择题(共70分)
31.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生物学知识都来源于对大自然的
。
是科学与科学学习的核心。实验法一般包括的主要步骤为:发现并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进入21世纪,生物学已经成为现代科技领域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无数科学家的睿智和勤奋。
(1)首次提出“生物学”这个科学名词的是法国学者
。
(2)被称为“分类学之父”的是瑞典科学家
。
(3)打破传统的“神创论”,经过多年的考察、调查、分类、比较,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存在亲缘关系,建立了“进化学说”的是英国科学家
。
(4)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国科学家
。
(5)发现血液循环的科学家是英国人
。
(6)美国科学家
和英国科学家
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3.生物科学工作者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来研究生物科学,其中_________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4.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_________开始的。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尝试着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_________。
3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恒量有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36.1747年,有位科学家将12名病情严重的坏血病患者分组,其中2人每天给2个橘子和1个柠檬,其他10人不给橘子和柠檬。结果,进食橘子和柠檬的2个人6天后病情大为减轻,26天后两人都恢复了健康,另外10人的病情没有明显改善。后来,科学家从柠檬汁中提取出一种活性物质,取名维生素C,也被称为抗坏血酸。
(1)你认为科学家发现维生素C的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是哪种研究方法?
(2)你能用一句话表述这位科学家要研究的问题吗?
37.下面是昆虫学家做的一个对照实验:
第一组:捉取30只灰褐色的山地蝗,放到灰褐色
山地背景中,然后放人几只鸡,1分钟后,山地蝗被吃掉4只。
第二组:捉取30只灰褐色的山地蝗,放到绿色草丛的背景中,然后放人了同样数目的鸡,1分钟后,山地蝗被全部吃掉。根据以上实验完成下表。请你再思考一下,以上实验中,变量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组别
放入蝗虫
蝗虫颜色
背景颜色
放入鸡
时间
剩余蝗虫
第一组
第二组
38.为了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一位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如下表所示:
花盆
光照
温度
水分
小麦种子
种子萌发数量
1
有光
20℃
充足
20粒
2
无光
20℃
不充足
20粒
(1)你认为他设计的这个探究实验是否能确定结果只是由这个变量引起的?如果不能,应如何修改?
(2)在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这个实验中,变量是什么?
(3)为什么每组要用加粒种子做实验?只用2粒种子做实验行吗?
39.生物小组进行“测量不同植被对环境的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用干湿计在某一天的早晨、中午、傍晚分别测量裸地、草坪、灌木丛的湿度,每地测三个地点,并求出平均值作为每次测量的数值记录在下表中。
早晨
中午
傍晚
平均值
裸地A(%)
68
19
45
①
草坪B(%)
73
38
51.3
54.1
灌木丛C(%)
81.3
45
65.4
63.9
(1)在测量灌丛的湿度时,把干湿计悬挂在
的位置。
(2)计算出裸地的空气湿度平均值
①为
,求出平均值作为每次测量的数值的目的是___________
。
(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图1和图2表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图1表示的是一天中草坪的空气相对湿度变化。图2表示的是一天中裸地、草坪和灌木丛空气的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数据可以看出,早、中、晚不同时间里,空气湿度最大的时间是
。
植被状况越好,空气相对湿度越
。
40.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实验小组为了弄清馒头发霉的原因,设计如下探究实验:
组别
A
B
C
处理
干燥环境
潮湿环境
潮湿环境
方法
将烤干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湿润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①的慢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②环境里
预测结果
馒头不发霉
馒头发霉
馒头不发霉
分析实验,回答问题:
(1)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想探究的问题是:霉菌的生存需要
条件。
(2)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小明应选择_
两组形成对照,
C组中的①、②的条件分别是_
、
。
(3)依据本实验,保存食品时,将食品放在
的环境中保存时间会更长。
41.小明同学为了探究鼠妇的生活习性是否受到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请你试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请你利用以下甲、乙、丙三个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2)作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明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各放10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此时的实验变量是
。你在此试验中会选择哪一个试验装置?
。
(4)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环境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1分
明亮
8
6
4
3
4
3
2[来
2
2
2
黑暗
12
14
16
17
16
17
18
18
18
18
从第
分钟开始,该组黑暗区域鼠妇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说明鼠妇喜欢在
的环境中生活。
(5)如果你要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能否利用乙实验装置做对照试验?
为什么?因为
。
(6)做完实验后,应该怎样处理这些鼠妇?
答案
1—5.AACAA.
6—10.DACCC.
11—15.CDCBC.
16—20.BBBCB.
21—25.DBBCA.
26—30.BCCCC.
31.观察与实验
科学探究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设计实验方案
32、(1)拉马克
(2)林奈
(3)达尔文
(4)袁隆平
(5)哈维
(6)沃森
克里克
33.观察
调查
分类
实验
实验法
34.提出问题
知识
经验
假设
35.光照
温度
湿度
36.(1)实验法。
(2)橘子和柠檬对治疗坏血病是否有效。
37.见下表
组别
放入蝗虫
蝗虫颜色
背景颜色
放入鸡
时间
剩余蝗虫
第一组
30只
灰褐色
灰褐色山地
6只
1分钟
26只
第二组
30只
灰褐色
绿色草丛
6只
1分钟
0只
变量是背景颜色。说明体色与环境相适应者更容易生存下去。
38.(1)不能。因为有两个变量,应该只有一个变量。
(2)水分。
(3)每组选取20粒,可确保实验数据准确。每组选2粒不行。
39.(1)枝叶茂密
(2)44
减小误差(或
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
(3)
平均相对湿度
(4)早晨
大(或高)
40.(1)潮湿(或湿润)
(2)B、C
湿润
低温(寒冷)
(3)干燥、低温
41.(2)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3)光(或光照的有无)
甲
(4)
8
阴暗
(5)不能(或不行),
变量不唯一(或乙装置有两个条件不同)
(6)放归适宜它们生活的环境中去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