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常用的生物学研究方法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常用的生物学研究方法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9-22 14:5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常用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一、选择题(请将每小题惟一正确的答案代码填入下面相应的表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实验法研究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
?
)???????
作出假设
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制订实验计划
实施实验计划并记录
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A.
B.
C.
D.
2.小明在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一只小松鼠在竹林里。松鼠是吃松果的,应该在松树上,怎么会在竹林里出现呢?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就小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
A.
提出问题
B.
建立猜测和假设
C.
制定计划
D.
获取事实与证据
3.久置空气中的烤面包片,难以生出霉菌。小林同学观察到这一现象,提出: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
这属于实验法研究步骤中的
(?
?
?
)
A.
发现并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
设计实验方案并设施、记录
D.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4.科学是基于寻求解释的探究过程,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下列关于探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通过一次探究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B.
假设是对问题结果的预测,不一定与结论一致
C.
探究实验重复多次后,必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D.
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5.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装置如图,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后,观察肉汤的变化。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A.
空气的有无
B.
微生物的有无
C.
瓶颈的形状
D.
是否灭菌处理
6.当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
?
?

A.
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
B.
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C.
如实记录,照旧再做一次实验
D.
仔细分析原因,找出问题,重做实验
7.某学习小组准备对某地区不同水域环境中的鱼类生存状况进行探究,他们预测“污染的水质会影响鱼类的生存”,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
制订计划
D.
得出结论
8.马铃薯露出地面的部分常常会变成绿色,而地下部分则不会,以下是为探究“叶绿素是否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而进行的实验设计,符合要求的是(?
?

A.
甲组置于光照高温环境,乙组置于黑暗低温环境
B.
甲组置于光照环境,乙组置于黑暗环境
C.
甲组用弱光照射,乙组用强光照射
D.
甲组光照时间长,乙组光照时间短
9.珍妮古道尔在《和黑猩猩在一起》一书中回忆说,她四岁半时,很想知道母鸡身上哪里有一个可以让鸡蛋钻出来的洞。有一天她藏在了鸡窝里,等着母鸡下蛋。“忽然,她慢慢从草窝上站起来,背朝向我,身子向前弯曲。我看见一个又白又圆的东西从她两腿间的羽毛里慢慢地露出来,越来越大忽然,她扭动了一下,噗!
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一个鸡蛋落到了草窝上。”在这个事例中,珍妮古道尔运用了哪种研究方法
(?
?
?
)
A.
实验法
B.
观察法
C.
测量法
D.
调查法
10.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强弱与叶片面积的关系”的活动中,根据设计的操作方案组装实验装置,将装置放在相同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比较两个装置内散失的水量。以上环节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
制订计划
D.
实施计划
11.某学习小组准备对淮安地区不同水域环境中鱼类的生存状况进行探究。他们预测“污染的水质会影响鱼类的生存”,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
制订计划
D.
得出结论
12.夏天到了,晓明观察到池塘里鲫鱼的呼吸频率发生了变化,他探究了鲫鱼在不同温度水中的呼吸情况,记录数据如图所示。下列与探究无关的问题是(?
?

A.
温度对鲫鱼的呼吸有影响吗?
B.
鲫鱼的呼吸频率与水温有关系吗?
C.
鲫鱼对不同的水温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吗?
D.
鲫鱼的呼吸频率会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吗?
13.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开始于(?
?
)
A.
作出假设
B.
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
C.
制定计划
D.
实施计划
14.小小同学参加初中学业考试,(甲)翻开生物试卷,发现试题比较简单,(乙)仔细阅读,发现题目灵活又富思考性,(丙)可能是老师们希望学生建立对生物学科的信心,(丁)如果仔细作答应该可以考得很理想,
(戊)
小心仔细作答,
最后笑眯眯地离开了考场。从科学探究的过程来看,以上叙述中属于假设的是(?
?
)
A.

B.

C.

D.

1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七个步骤
B.
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C.
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就能提出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D.
当探究得出结论后,不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二、非选择题
16.生物学研究的方法:
除了实验法外,还有观察法、??????????、比较法、??????????等。
17.请回答下列有关科学探究的问题。
(1)要了解校园里植物的种类,应采用??????????法。
(2)要了解校园内石榴树上石榴的体积,应采用??????????法。
(3)要了解月季和美人蕉在外形上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应采用??????????法。
(4)要了解校园中紫荆的开花与光照之间的关系,需要设置一定的条件,采用??????????法。
18.目前校园“低头族”现象十分普遍,某大学社团随机发放问卷两千份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及健康危害情况统计表
使用电子
产品情况
健康危害情况人数
使用时间
人数
颈肩痛
手腕部疼痛
眼部不适
轻度社交障碍
2~4小时
963
178
48
288
136
5~6小时
579
115
102
252
127
6小时以上
458
174
92
224
133
合计
2000
467
242
764
396
(1)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属于
______(填“普查法”或“抽样调查法”)。
(2)从表格数据分析,使用时间为
______的学生出现颈肩痛的比例最高。
(3)如图是健康危害情况占总人数百分比的柱状图,请你将图补充完整。
(4)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很多人只顾低头看手机而冷落身边亲友,你想对身边的“低头族”说点什么?______。(答案合理即可)
19.七年级某班对学校(该校学生4000多人)的学生进行校园环境满意度调查。其中对校园绿化质量和空气质量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如表。
满意度
绿化质量
空气质量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很满意
112
74.7
58
38.7
满意
32
21.3
72
48
不满意
6
4
20
13.3
(1)该班学生采用的是
______(填“抽样调查法”“普查法”或“观察法”)。调查表明学生对绿化质量的满意率
______(填“高”“低”或“等”)于对空气质量的满意率。
(2)该班同学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校园里有很多的植物、动物,大家都十分感兴趣。于是决定进行一项新课题的研究: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下列哪一项工作是没有必要的
______。
A.设计调查表
B.制作植物标本
C.做好调查记录
D.对调查结果归类整理
(3)该班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下列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______。
A.边观察边记录
B.将校园中自己喜欢的花草采回家种植
C.将校园中自己不喜欢的花扯掉,以免影响自己的心情
D.看到一个奇异的果实,采下来品尝一下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0.我市某校的几位同学对生物学知识情有独钟,经常做一些有关生物学的小实验,这次他们准备探究某些条件与大豆种子萌发的关系。
(一)实验步骤:
(1)取三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分别标记A、B、C,并且在瓶底各铺两张餐巾纸,各加适量水。
(2)取30粒黄豆种子分别放入A、B、C杯底的餐巾纸上。
(3)A杯不作处理,B杯用黑布全部罩住,C杯内抽干气体并密封。然后把A、B、C均置于24℃—27℃环境中。(如图)
(二)实验现象
几天后,A、B两杯内的种子多数萌发,C杯内种子无萌发现象。
(三)回答问题:
(1)要证明光照对大豆种子萌发有无影响,你认为应选用____________作为对照实验。
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
(2)要证明空气对种子萌发有无影响,你认为应选用___________作为对照实验。
(3)老师认为这几位同学在实验步骤2中的描述欠严密,处理欠妥当,请你指出其中一处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实验法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步骤:(1)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制订实验计划、(5)实施实验计划并记录、(6)分析实验得出结论。所以正确顺序为:。
故选:B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科学探究的知识点,熟记科学探究的方法及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科学探究的要素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题干中小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这一环节而言,是通过观察法收集证据,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得事实与证据。
故选D。??
3.【答案】A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可知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小林同学观察到久置空气中的烤面包片难以生出霉菌这一现象,提出: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属于实验法研究步骤中的发现并提出问题。故
A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C
【解析】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
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以及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解答】
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即高温灭菌的过程。图中左侧的瓶口是竖直向上的,因此空气中的微生物会通过竖直的瓶口进入瓶内的肉汤中,使肉汤变质腐败。而右侧的瓶口是拉长呈S型的曲颈,空气中的微生物就会被S型的曲颈阻挡住,微生物不能进入瓶内的肉汤中,肉汤可以保持新鲜。由以上分析可知,两个瓶的区别是左侧瓶内肉汤中有微生物,右侧瓶内的肉汤中无微生物,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微生物的有无。
故选B。??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解此题的关键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答】
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仔细分析原因,找出问题,重做实验,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关键是熟记掌握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过程以及作用。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过程
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①从生活、实践,学习中发现问题;②表述这些问题;③根据已知科学知识揭示矛盾
作出假设
①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提出假设;②判断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
①拟定计划;⑦根据拟定的计划,列出所需材料和用具;③选出控制变量;④设计对照组
实施计划
①采用多种途径实施计划;②记录现象、数据;③评价现象,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
①描述现象;⑦处理数据;③分析得出结沦
表达和交流
①撰写探究报告;②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并完善
【解答】
?某学习小组准备对淮安地区不同水域环境中的鱼类生存状况进行探究,他们预测“污染的水质会影响鱼类的生存”,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作出假设。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答案】B
【解析】A项有两个变量,分别是光照和温度,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A项不符合要求;甲组置于光照环境,乙组置于黑暗环境,符合单一变量原则,B项符合要求;甲组用弱光照射,乙组用强光照射,都有光,不能探究叶绿素是否在光下形成,C项不符合要求;甲组光照时间长,乙组光照时间短,都有光.不能探究叶绿素是否在光下形成,D项不符合要求。
9.【答案】B
【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
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
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在题述事例中珍妮古道尔运用了观察法。
10.【答案】D
【解析】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强弱与叶片面积的关系”的活动中,根据设计的操作方案组装实验装置,将装置放在相同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比较两个装置内散失的水量。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实施计划。
11.【答案】B
【解析】作出假设是指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某学习小组预测“污染的水质会影响鱼类的生存”,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作出假设。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实验。从题干和题图中可以看出,晓明主要探究水温与鲫鱼呼吸频率的关系,并没有探究鲫鱼对水温的适应能力。
13.【答案】B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B符合题意。
故选B。
14.【答案】C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甲)翻开生物试卷,发现试题比较简单,(乙)仔细阅读,发现题目灵活又富思考性,都属于发现问题;(丙)可能是老师们希望学生建立对生物学科的信心,属于假设;(丁)如果是仔细作答应可以考得很理想,属于对结果的预测;(戍)小心仔细作答,最后笑眯眯地离开了考场,属于事实结论。
15.【答案】D
【解析】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等原因,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16.【答案】调查法?
文献法
【解析】略
17.【答案】调查
测量
观察
实验
【解析】(1)要了解校园里植物的种类,应采用调查法。
(2)要了解校园内石榴树上石榴的体积,应采用测量法。
(3)要了解月季和美人蕉在外形上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应采用观察法。
(4)要了解校园中紫荆的开花与光照之间的关系,需要设置一定的条件,采用实验法。
18.【答案】抽样调查法?
6小时以上?
您能放下手机和我一起走走吗?
【解析】解:(1)该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抽样调查法。为使调查结果真实可靠,他们在选取样时应随机取样。
(2)据表格数据可见:使用2--4小时手机的学生出现颈肩痛的比例是178÷963=18.4%;使用5小时手机的学生出现颈肩痛的比例是115÷579=19.8%,使用6小时以上的学生出现颈肩痛的比例是174÷458=37.9%,可见使用6小时以上的学生出现颈肩痛的比例最高。
(3)如图是健康危害情况占总人数百分比的柱状图,。
(4)“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多还有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各位“低头族”,您能放下手机和我一起走走吗?
故答案为:
(1)抽样调查法
(2)6小时以上
(3)
(4)您能放下手机和我一起走走吗?
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抽样调查是指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一般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估计精确度就越高。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19.【答案】抽样调查法?
高?
B?
A
【解析】解:(1)我校学生4千多人,表格中显示该班学生调查了150人,因此该班学生采用的是抽样调查法(填“抽样调查法”或“普查法”或“观察法”).表格中显示学生对绿化质量的满意率是96%(74.7%+21.3%),对空气质量的满意率是86.7%(38.7%+48%),因此调查表明学生对绿化质量的满意率(填“高”、“低”或“等”)于空气质量的满意率。
(2)ACD、设计调查表、做好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归类整理,都是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时必要的工作。
B、制作植物标本,是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时,不必要的工作。
因此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制作植物标本的工作是没有必要的,故选B。
(3)A、调查过程中边观察边记录,正确。
B.调查过程中将校园中自己喜欢的花草采回家种植,会破坏环境,错误。
C.将校园中自己不喜欢的花扯掉,以免影响自己的心情,会破坏环境,错误。
D.有的果实可能有毒,因此看到一个奇异的果实,不能采下来品尝一下,即使没毒将奇异的果实采下来品尝,会影响植物的繁殖和美观,错误。
??
因此该班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做法正确的是边观察边记录,故选A。
故答案为:
(1)抽样调查法;高。
(2)B。
(3)A。
(1)调查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调查法的步骤:一、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二、选择调查方式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三、制定调查提纲及项目.四、实施调查.五、调查材料及数据的处理.六、撰写调查报告.另外全班同学在调查开始前要分组分工,调查时: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要伤害动植物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注意安全等。
(2)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改变环境。
(3)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抽样调查法的特点、调查法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0.【答案】(1)A、B?;有光无光均发芽(或发芽与光照无关);光照????
(2)A、C?
(3)大豆应平均分配或大豆应有发芽能力(生命力旺盛)
【解析】略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