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练习A九年级化学上学期(人教版)
一、单选题,共8小题
1.下列各项警示标示与存放的物质不相符合的是(
)
A.
甲醛
B.
酒精
C.
烧碱
D.
浓硫酸
2.中国人的心中从来都不缺少诗和远方,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全民学诗热潮。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金刚石用于裁玻璃——硬度大
B.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氧化性
C.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化学性质稳定
D.氮气用作保护气——没有颜色
4.下列有关蜡烛燃烧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A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B.实验
B中的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
C中外焰部分火柴梗最先炭化
D.实验
D中的“白烟”可再次被点燃
5.某兴趣小组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根据现象作出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出现水雾,说明石蜡中含有氢、碳元素
C.用一个烧杯将燃着的蜡烛罩住,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燃烧一般需要氧气
D.燃着的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6.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先移动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固定在外焰部分加热
B.用过的滴瓶上的滴管立即用水清洗并插回原瓶内,以备再用
C.若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土盖灭
D.倾倒液体时细口瓶的塞子应倒放在桌面上,瓶口紧挨着试管口倾倒液体
7.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液体的量取
C.点燃酒精灯
D.滴加液体
8.生产和生活中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下列过程中的各种能量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而来的是( )
A.氢能源汽车行驶
B.天然气灶具做饭
C.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D.火力发电厂供电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9.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结论: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_____的含量高。
10.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比较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_____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物质在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
区别
物质的性质是否经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11.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核心:_____
我国劳动人民_____会制造青铜器,_____时会冶铁、炼钢。
13.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里,取用固体药品时,若没有说明用量,只需
;把块状的药品或较大的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
,再把容器
,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14.请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倾倒细口瓶中的药液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
(2)胶头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放。
(3)给试管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
(4)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甲醛有毒,属于有毒品,警示标示与存放的物质相符,不符合题意;
B、酒精具有可燃性,故属于易燃物,警示标示与存放的物质相符,不符合题意;
C、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是爆炸品,警示标示与存放的物质不相符,符合题意;
D、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属于腐蚀品,警示标示与存放的物质相符,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
A、燃放爆竹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蜡炬成灰泪始干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沙里淘金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涉及化学变化;
D、烈火焚烧若等闲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3.A
【详解】
金刚石硬度大,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可用于裁割玻璃,A对应关系合理;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B关系不合理;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各种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C关系不合理;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D关系不合理。
4.B
【详解】
A、随着蜡烛的燃烧,烧杯内氧气逐渐减少,且二氧化碳逐渐增多,蜡烛火焰会逐渐变小直至熄灭,故A正确;
B、石蜡燃烧不充分会产生炭黑,实验2白瓷板表面有黑色物质出现,故B不正确;
C、温度越高,火柴梗越易碳化,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故C正确;
D、实验
D中的“白烟”是固体的蜡烛颗粒,具有可燃性,可再次被点燃,故D正确。故选B。
5.B
【详解】
A、蜡烛能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正确;
B、把冷小烧杯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有水雾产生,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说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而不能判断碳氧元素,故不正确;
C、燃着的蜡烛用烧杯罩住,火焰熄灭,说明燃烧一般需要氧气,故正确;
D、蜡烛一吹即灭,说明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B。
6.B
【详解】
A、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先移动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固定在外焰部分加热,可以避免试管受热不匀发生炸裂,选项正确;
B、用过的滴瓶上的滴管不需清洗,直接放回原瓶即可,用水清洗反而会稀释原液体药品,选项错误;
C、若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土盖灭,防止酒精失火引发事故,选项正确;
D、倾倒液体时,细口瓶的塞子应倒放在桌面上,瓶口紧挨着试管口倾倒液体,选项正确,故选B。
7.D
【详解】
A、倾倒液体药品时,应该将细口瓶的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细口瓶和试管口紧挨着,并且标签朝向手心。A正确;
B、量取液体时,细口瓶要紧挨着量筒,并且在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B正确;
C、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C正确;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应该将胶头滴管垂直于试管口的正上方逐滴滴加,若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则可能会造成药品的污染。D错误。
故选D。
8.C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A、氢能源汽车行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天然气灶具做饭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太阳能热水器烧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
D、火力发电厂供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考点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9.二氧化碳
【分析】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
结论:1.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说明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故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10.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详解】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
11.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源
【详解】
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源。
12.商代
春秋战国
【详解】
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能制作青铜器,如司母戊大方鼎,在春秋时期能冶铁,在战国时期会炼钢。故填:商代;春秋战国
13.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广口瓶 里,取用固体药品时,若没有说明用量,只需 盖满容器底部 ;把块状的药品或较大的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 容器口 ,再把容器 慢慢竖立起来 ,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分析】根据固体药品的存放及取用块状固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固体药品时,若没有说明用量,只需盖满容器底部;把块状的药品或较大的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的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故答案为:广口瓶;
盖满容器底部;
容器口;慢慢竖立起来。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4.请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倾倒细口瓶中的药液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
(2)胶头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放。
(3)给试管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
(4)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分析】(1)倾倒细口瓶的药液时标签要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
(2)取用试剂后的滴管不能平放或倒置,以免药液流入胶头造成胶头腐蚀;
(3)试管外壁有水时,不擦干直接加热,使试管受热不均,容易破裂。
(4)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容易破裂。
【解答】解:(1)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液体流出会腐蚀标签;
(2)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蚀或将胶头里的杂质带进试液;
(3)试管外壁有水时,不擦干直接加热,使试管受热不均,容易使试管炸裂。
(4)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很容易造成试管破裂。
故答案为:(1)药液流下腐蚀标签;(2)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3)试管炸裂;(4)试管破裂。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出现的错误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熟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答案第2页,总3页
答案第1页,总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