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时空坐标】
【网络构建】
考点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原因
爆发
特点
表现
影响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
(单位:%)
(1)
:
(2):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根本
具体
直接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激化。
股票投机、分期付款活动。
(1)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
(2)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3)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价狂跌。
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巨大。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加深,法西斯势力抬头。
(2)国际关系: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间的矛盾日益尖锐。②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基础过关】
考点二、罗斯福新政
背景
措施
影响
罗斯福新政并没有否定资本主义制度
罗斯福新政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在不改变其生产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和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其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未触及生产资料私有制。
胡佛反危机失败
金融
工业
农业
社会福利
社会立法
银行休业整顿,美元贬值;管制证券业
加强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加强救济工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
(1)
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
(2)缓解了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基础过关】
多元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生态史观
整体史观
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重难点深化】
1、(2021广东卷·14)如图漫画可用来说明当时美国(
)
货币贬值已缓解了经济危机
经济模式改弦易辙势在必行
C.
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建立
D.
国家干预政策初见成效
【解析】漫画反映了罗斯福对胡佛下达逐客令,意思是罗斯福改变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采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选B;漫画无法体现货币贬值的信息,排除A;根据“我的确同情任何将要失去住所的人”可知,一些贫困的人可能无家可归,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国家干预政策的成效还没有体现,排除CD。
【典例分析】
B
2、(2021全国Ⅱ卷·35)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危机持续加深
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福利制度已经确立
【解析】1930—1931年政治美国经济大危机持续进行,所以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了更多的廉价午餐给孩子们,香烟产量剧增是为了满足人们麻醉自己的需要,穿着整洁西装的人沦为了街头兜售苹果的商贩,这些现象都表明危机依然在持续加深,故选A项;1930—1931年危机的持续进行,会使法西斯势力盛行,社会矛盾加剧,而不是缓和,排除B项;美国罗斯福新政是从1933年开始实行的,新政取得良好成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福利制度是在二战后逐步确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A
考点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背景
方式
影响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计划与计划经济: 二者根本不同,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补充;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完全排斥市场经济。
滞胀: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出现和存在。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盛行。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非指令性的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3)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发展出一种“混合经济”。
【基础过关】
二、建立“福利国家”
前提
目的
实质
发展
评价
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提高。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
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
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1)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三、第三产业兴起
原因
表现
作用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3
2
33
27
64
71
1990年和2003年高收入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1)科学技术的进步。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1)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2)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3)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四、“新经济”的出现
含义
背景
时间
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20世纪90年代初
(1)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2)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表
现
认识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航空以及激光等。
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1)
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济“滞胀”、财政危机等新问题。
(2)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不断调整政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接触中的借鉴。
【重难点深化】
1.(2020.1·浙江高考·23)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日本学者注意到这种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调企业进行高积累。最优先的是发展经济”。这种观点表明战后的日本(
)
①政府积极推行微观调控政策
②形成独具一格的市场经济模式
③掀起了大规模的国有化浪潮
④政府拥有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决策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材料“政府亲自定调”说明战后日本采取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故①错误;材料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下,“采取一切手段来协调企业进行高积累”,形成独具一格的市场经济模式,故②正确;战后掀起了大规模国有化浪潮的是战后的英国和法国,故③错误;材料“政府亲自定调”说明政府拥有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决策权,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典例分析】
B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是属于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
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果,故选A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排除B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对一般的方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通货膨胀会继续,排除C项;“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也有推行自由主义的内涵,同样不能摆脱这一现象,更不会放弃自由经济,排除D项。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