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讲练课件—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讲练课件—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必修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3 09:5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空坐标】
【网络构建】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措施
评价
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食物分配制。
(1)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2)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基础过关】
二、新经济政策
背景
时间
内容
作用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3月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贸: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探索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背景
表现
评价
三、“斯大林模式”
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
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
(2)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1)成就
①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方式
所有制
分配原则
经济运行机制
作用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间接过渡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重难点深化】
不同
原因
二、苏联与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及原因
经济基础。
开始部门
资金来源
阶级分化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阶级分化。
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苏联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
社会制度
历史进程
客观环境
【重难点深化】
1、(2021广东卷·15)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
完善新经济政策
D.
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解析】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是为了适应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故A正确;B项错在“普及”,故错误;随着1924年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故C错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不是其目的,故D错误。
【典例分析】

2、(2021全国Ⅱ卷·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析】在全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候,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他们支援战争主要靠向贩粮者征税,说明当地政府看到了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改变了策略,故选C项;“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说明当时粮食短缺的问题还是存在的,需要靠征税手段缓解,排除A项;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废除自由贸易才是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项;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是在1921年开始的,当时国内战争已经结束,与题干中的“国内战争时期”不符,排除D项。

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
措施
结果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
玉米运动是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进行改革时发动的一场运动。
据说赫鲁晓夫想学习美国,大面积种植玉米,不顾及苏联的地理气候因素,赫鲁晓夫决定全苏联种植玉米。但由于苏联地理条件(主要是气温和光照)实在太差,玉米几乎不结“棒子”,加上国家机构人员腐败,从国外购进大“棒子”愚弄赫鲁晓夫,玉米运动终究失败。
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工业
农业
(1)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2)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3)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
【基础过关】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背景
措施
结果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
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
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重工业。
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措施
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
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
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开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战后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相同点
背景
指导思想
内容
结果
结果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的改革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的改革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
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而且是重工业领域
涉及经济和政治领域
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造成了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
经济继续滑坡,导致了苏联解体
①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④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重难点深化】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1.45亿
1.15亿

3.9亿
3.35亿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
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
A
【典例分析】
2.(2018·江苏高考·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解析】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中“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仍是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赫鲁晓夫改革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下放的是管理权,材料中“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仍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并没有削弱,故D项错误。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