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时空定位】
【网络构建】
背景
建立
内容
影响
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教训。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3.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1944年7月,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1.确定国际货币制度: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保持相对固定。
2.建立国际金融机构:决定成立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使其逐步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区别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救急”性质的机构,可以协助一个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其贷款属于短期行为,目的是帮助成员国平衡国际收支,促进汇率的稳定等。
(2)世界银行属于“救贫”性质的机构,主要资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其贷款多为长期性贷款,利率较低。
【基础过关】
二、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原因
标志
宗旨
性质
影响
关贸总协定
1.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2.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不是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1.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2.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和对外经济扩张。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三大支柱
影响
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标志着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
不
同
点
相
同
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异同
性质
支柱
作用
原因
目的
作用
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稳定金融秩序
稳定贸易秩序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出于建立战后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
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重难点深化】
1.(2020浙江卷·23).1929年,资本主义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翌年美国提高近900种商品关税。随之,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1932年增加到76国以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为避免新的贸易壁垒,二战后各国开始协商并建立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与程序。此即(
)。
《布雷顿森林协议》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C.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
《经济展望声明》
【解析】1947年10月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故选择B项,《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是构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排除A项;1993年11月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标志着欧盟正式诞生,排除C项;《经济展望声明》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1993年发表的,排除D项。
B
【典例分析】
1.(2018·天津高考·10)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 )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C.恢复世界银行席位 D.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是在1984年,且与京津塘高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关系不是很大,故B项错误;中国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是因为1980年,中国恢复世界银行的成员国地位,故C项正确;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C
考点二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一 欧洲联盟
原因
过程
影响
(1)西欧国家有相似的文化传统。
(2)近代以来的冲突和战争,从反面激起欧洲人对统一的强烈愿望。
(3)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面临美苏的威胁。
(1)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7年,签署《罗马条约》;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2)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3)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4)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促进了欧洲的发展,极大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改变了世界格局。
欧盟使欧共体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
【基础过关】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建立
宗旨
影响
(1)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2)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美、加、墨三国将在15年内逐步取消相互间的各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在三国间的自由流通。
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它给美国在双边贸易、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及第三产业诸领域内提供控制和渗透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机会,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在另一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又给加拿大和墨西哥提供了难得的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对于促进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成立
发展
影响
亚太经合组织与欧盟在合作方式上的不同
(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其合作方式基于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具有强制性。
(2)欧盟是经济政治联盟,各成员国通过谈判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具有约束性。
(1)1989年,在澳大利亚成立。
(2)1991年,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确立宗旨和目标。
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1)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2)成员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一、欧洲经济区域一体化的特点
合作领域
合作规模
合作方式
合作模式
组织性质
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多种经济领域;从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军事一体化方向发展,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成员国数量不断扩大。
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
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新模式。
由经济组织发展为经济、政治组织。
【重难点深化】
二、多元视角理解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经济上
政治上
文化上
安全上
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强化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
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的同时也增加了各国经济的风险。
1.
(2020全国Ⅰ卷·35)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这些规定旨在(
)
A.发展国家特色产业
B.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
C.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D.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
【解析】材料墨西哥限制外资在本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旨在避免外资控制本国经济,有利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故选C项;墨西哥的这些规定旨在保护本国经济,而非发展特色产业,排除A项;墨西哥对外资的限制,不利于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排除B项;墨西哥的这些规定旨在保护本国经济,不利于区域经济集团内部的合作和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排除D项。
【典例分析】
C
2.(2020江苏卷·20)在科索沃危机期间,欧盟坚持召开朗布伊埃和谈,希望在欧盟的主导下解决问题。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欧盟决定设立外交和国防总代表一职,充分表现了独立解决欧洲问题的决心。这表明(
)
欧洲已实现政治一体化
欧盟在多极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C.
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D.
欧盟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欧盟通过和谈试图解决科索沃危机,并通过设立外交和国防总代试图独立地解决欧洲的问题,这反映出欧盟逐渐加强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故D项正确;“已经实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欧盟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并没有最终形成,排除C项。
D
考点三 经济全球化
一 经济全球化
原因
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应对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经济资源的国际流动。
(2)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
(3)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4)市场经济体制在绝大多数国家建立。
(1)对世界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2)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3)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基础过关】
二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原因
宗旨
作用
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特别是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1)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2)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区别是:
(1)关贸总协定是临时性的。关贸总协定从未得到成员国立法机构的批准,其中也没有建立组织的条款。
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协议是永久性的。作为一个国际组织,WTO具有良好的法律基础,因其成员已经批准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而且协议本身规定了世界贸易组织如何运作。
(2)世界贸易组织拥有“成员”,
关贸总协定拥有“缔约国”,从正式角度说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法律文本。
(3)关贸总协定处理货物贸易,关贸总协定还涉及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
(4)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与原关贸总协定体制相比,速度更快、更自动,做出的裁决不会受到阻挠。
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
影响
1986年,中国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3)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受到冲击。
入世15年数字之变
贸易自由化
生产国际化
资本全球化
科技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世界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大
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各国金融命脉更加紧密地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国际投资中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大
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
【重难点深化】
基本过程
时间
推动原因
主要表现
二、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15、16世纪之交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19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
经济一体化,整体世界形成
二战后初期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第三次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
区域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大增;市场经济体制
1.(2020天津卷·13)下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
A.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
D.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
【解析】材料中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在1996年相对于1980年都有所上升,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各地联系加强,贸易全球化不断发展,故选D项;材料呈现的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无法看出其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并未呈现这些不同类型国家的地区来源,无法体系经济区域化的发展,排除B项;19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逐渐摆脱了滞胀危机而不是陷入,排除C项。
【典例分析】
D
2.(2019·江苏高考·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
【解析】“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故A项正确;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