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讲练课件—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讲练课件—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必修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2 14:5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空定位】
【网络构建】
考点一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石器锄耕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1.耕作方式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犁耕技术日渐完善。
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两汉:
春秋战国:
隋唐:
【基础过关】
2.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
汉朝
魏晋南北朝
两汉
宋朝以后
3.耕作制度
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以一年一熟为主。
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5.经营方式
集体劳作
小农经济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原因
特点
地位
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
夏、商、西周时期
封建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条件
确立
结果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出现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经济结构
生产力
生产方式
土地所有制
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难点深化】
分散性
封闭性
落后性
脆弱性
保守性
二、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
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其破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典例题分析】
(2021
湖南卷·3)
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
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解析】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
A
2、(2021
山东卷·3)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应该是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
B
3、(2021
湖南卷·5)
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用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
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
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解析】根据“用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行政效率,排除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赈灾方式的问题,排除C。
D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官营手工业
历程
特点
成就
夏、商、西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凭借国家权力,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冶金业
制瓷业
丝织业
商朝青铜铸造繁荣;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两大制瓷系统、宋代五大名窑、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
【基础过关】
二、民间手工业
特点
发展历程
家庭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早期状况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
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西汉
唐朝
明清
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誉。
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宫廷工艺品
民间用品
生产机构
用途
管理机构
工艺水平
生产者
身份
价值
中国古代宫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的差异
由专门的官办皇家工场生产
由普通的民间工场生产
日常使用,艺术欣赏
老百姓日常使用
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
由私人或家庭经营
生产水平全国最高
低于宫廷工艺品
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只限于宫廷,技术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
不受人身限制,技术发明直接服务于社会
造价昂贵
价格低廉
【重难点深化】
1.
(2021浙江卷·3)中国是丝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丝绸文明。至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某汉代考古遗址发现有一件素纱禅衣,重量仅49克。识图(右为汉代局部示意图)判断,该遗址位于(

【解析】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禅衣,重量仅49克,③为长沙,故选C项;①为北京,排除A项;②为苏州,排除B项;④为广州,排除D项。
C
【真题分析】
A.①
B.②
C.③
D.④
2.(2020.1·浙江高考·3)根据下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
【解析】该冶铁供风工具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故选C项;战国时期还没有发明水排,排除A项;西汉时期还没有发明水排,排除B项;元代水排早已发明,排除D项。
C
考点三 古代商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
秦汉至隋唐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受时间、地点限制,商业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基础过关】
时期
空间
时间
监管
宋代以前
宋代以后
1.市的变迁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与居民区严格分开
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设市令或市长直接监管
市、坊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
经营时间不受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
原因
表现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方
南方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商业中心
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成为繁荣的大都会
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表现
特点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西汉
西汉
唐朝
两宋
元朝
清朝
开通陆海
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以朝贡贸易为主
商业活动场所、时间
交易内容
交易媒介
商人组织
经营领域
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重难点深化】
从城市
功能看
从商业
活动看
从数量、
规模看
从地区
分布看
二、古代中国城市变化的规律
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
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1.(2020.1·浙江高考·5)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解析】两宋城市坊市制度瓦解,“更为开放”,突破了空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经营,故选B项;A项只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排除A
项;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原有“市”的管理没有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因此须要突破原有限制,排除D项。
B
【真题分析】
2.(2020.7·浙江高考·6)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
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据材料“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可知,“南市”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故①正确;据材料“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可知,南市是城市的外延,并未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故②错误;据材料“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可知,饮食服务设施比较完备,故③正确;据材料“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可知,外地来此贸易的货物能在一日之内售罄,而非指贸易活动的时间,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B
原因
目的
表现
考点四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
社会上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的问题。
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巩固封建统治。
战国
西汉
明清
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本商末,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
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征重税等政策。
(1)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
(2)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基础过关】
原因
表现
影响
二、.“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须与外国进行贸易
(1)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下海;不许片板下海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2021浙江卷·6)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解析】据材料“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可知,宋代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有利于保护蕃商的正当商业利益,并制定了法律规范海外贸易,故选D项;“明码标价”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不符,排除A项;“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与市的设立废止无关,排除C项。
D
【典例分析】
2、(2021广东卷·4)
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加重了区域经济
不均衡
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
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
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解析】根据“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要棉税,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增收要棉税只是一个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加征税收,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在地方设立提举司收税,并不能证明财政管理权限下移,排除D。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