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时空坐标】
【网络构建】
考点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原因
表现
影响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从地域上看,中国内地自然经济受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有限;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1.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破产及其与农业的分离。
2.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3.外商企业的出现
1.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2.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基础过关】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背景
目的
活动
结果
影响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
外患: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外国的经济,军事,政治侵略程度加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兴办近代教育、筹划近代海防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1.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
产生
代表
影响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
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沿海地区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1.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
2.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为中国民主革命准备了新的领导力量。
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变化,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思想上
经济上
外交上
军事上
教育上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开始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重难点深化】
(2021广东卷·6)
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A.
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
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
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典例分析】
【解析】洋纱(英国纱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进口于印度、美国,经过长途贩运,原料成本较高,而江南地区就地取材,“土纱”虽然没有机器生产的优势,但得益于“地利”,对洋纱形成优势,C正确;材料显示,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在内地的某些地区并不输于沿海,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排除。
C
2.(2020全国Ⅲ卷·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解析】据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说明结合所学洋务派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的目的可知洋务派主张创办民用工业以对抗外国经济入侵,故选D项;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可知面对外国入侵采取的措施不是对外交往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李鸿章认为”说明不是清政府,且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项;据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说明是坚持求富自强的方针,排除
C项。
D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考点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背景
概况
影响
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1.
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
资本总额增加,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1.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并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基础过关】
背景
概况
二、1912~1919年:短暂春天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新建厂矿企业和资本增加,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2.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一定发展。
背景
成因
影响
三、1927~1937年:较快发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共有八条:
(一)提倡征工。
(二)振兴农业。
(三)鼓励垦牧。
(四)调节消费。
(五)振兴工业。
(六)开发矿产。
(七)流畅货运。
(八)调节金融。
1.国民政府基本上统一全国。
2.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官僚资本主义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2.日本大规模侵华,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1.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其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2.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聚敛起巨额财富。
3.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4.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背景
影响
四、1937~1945年:遭沉重打击
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国沿海地区有426家民营工厂和企业迁到四川、湖南、广西、陕西等省。到了抗战第6年时,转移到后方的工厂发展到5266家,资本达48亿元,工人36万;其中直接服务于军事的工厂3195家,占工厂总数60.67%;年产动力机7500台、电动机1万余台、小型发电机4000台,在大后方形成了月产手榴弹30万枚、炮弹7万发、机步枪上千套、炸弹千余枚的军工生产能力。
1.战争的破坏。很多民族企业毁于战火。
2.日本法西斯的掠夺。在沦陷区,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3.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压榨。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1.民族资本日益萎缩,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2.民族工业内迁,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
背景
结果
影响
五、1945~1949年:陷入绝境
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
(1)蒋介石发动内战,出卖国家主权,《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后,美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2)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工业。
(3)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造成急剧通货膨胀。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民族资产阶级与国民党彻底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
总体
诞生环境
分布区域
结构比例
地位
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轻重比例失调)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
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民族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重难点深化】
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上
政治上
思想上
发展趋势
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一方面,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不断冲击瓦解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1.(2020·全国Ⅱ卷高考·28)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9所示。
据图9可知,当时(
)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解析】由材料信息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中,运输业所占比例有明显的增加,结合所学,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进而攫取铁路沿线的物产资源,因此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情况,并未提及中国的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情况,无法体现国际资本垄断的趋势,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企业而非民族企业,排除D项。
【典例分析】
A
2.(2020·全国Ⅰ卷高考·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解析】材料反映出当时国内的度量衡种类繁多,这种混乱的状况使得商品交易需要相互间的换算,因此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故选A项;材料中国经济领域度量衡的混乱,没有直接导致政治上的军阀割据混战,排除B项;材料中国度量衡的混乱状况,与国民经济结构内部农、轻、重比例失衡无关,排除C项;材料度量衡混乱的状况不利于商品的流通,但没有体现出“阻断了”,排除D项。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