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一、单选题
1.(2021·常州)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中,正确的变量是( )
A.鼠妇的数量 B.光照的强度 C.温度的高低 D.土壤的湿度
2.(2021·天水)河西走廊戈壁滩上生活的蜥蜴体色大都是黄褐色,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B.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C.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3.(2021·天水)甘谷县是闻名中国的“辣椒之乡”,甘谷辣椒以皮质厚、辣味浓、油分多而享有盛誉。影响菜园中一株辣椒生存的环境因素是( )
A.阳光、水、土壤 B.其他辣椒
C.杂草、害虫 D.以上都是
4.(2021·恩施)清江河是滋养恩施土苗儿女的母亲河,自西向东流经我州利川恩施建始等地。某乡镇所辖清江河谷两岸土质相近、降水相当,盛产柑橘,但北岸品质更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地北岸柑橘品质更优,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光照对植物的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
B.柑橘的性状受基因型与环境的共同影响;以上实例说明,生物可以影响和改变环境
C.柑橘以果实为收获物,管理中应适当增施含氮的无机盐
D.柑橘果肉富含维生素C可以防治贫血病;橘树具有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等生态效益
5.(2021·包头)澳洲为控制野兔数量,引入了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引入病毒初期野兔死亡率很高,随着时间推移,野兔死亡率逐年降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野兔对该病毒的抗性是不可遗传的
B.病毒和野兔是寄生关系
C.病毒对野兔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D.引入病毒前野兔群体中就存在能抵抗该病毒的个体
6.(2021·龙东)在海水中从浅到深依次生活着绿藻、褐藻、红藻,影响藻类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土壤
7.(2021·龙东)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雷鸟的体色到冬天变成白色 B.大雨过后蚯蚓爬出地面
C.森林能净化空气 D.竹节虫和竹枝极为相像
8.(2021·河南)苏辙有“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的诗句。下列选项中,与该诗句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致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B.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
C.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 D.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
9.(2021·北部湾)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之间竞争关系的是(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10.(2021·广东)下列诗句中能体现生物因素作用的是( )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1.(2021·福建)草原上牛和羊的种间关系是( )
A.寄生 B.竞争 C.共生 D.捕食
12.(2021·岳阳)新疆是我国棉花主产区,某种棉花在新疆种植则产量高、品质更好,绒长,这一变化不能体现(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性状发生改变
13.(2021·菏泽)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下列属于受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
①葵花朵朵向太阳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③荒漠中的植被稀少
④草盛豆苗稀 ⑤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⑥北燕南飞 ⑦草尽狐兔愁
A.②④⑤⑦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④⑤⑥⑦
14.(2021·南充)袁隆平院士培育出的优质高产水稻为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水稻能在多水环境中生存是因为它体内具有发达的“气腔”,能运输更多的氧气,而大部分曾经与它生活在一起的杂草因体内不具有这种结构,后来就从这个环境中消失了。这体现了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 )
A.合作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15.(2021·眉山)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大量种植可用于保持水土。骆驼刺能保持水土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需要适宜环境 B.生物可以适应环境
C.环境可以影响生物 D.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16.(2021·萍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该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空气
17.(2021·武威)青蛙等两栖动物在冬天要进行冬眠,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D.生物能够躲避敌害
18.(2021·安徽)在讨论“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方案时,同学们的下列发言,错误的是( )
A.除湿度外,其他实验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B.多次重复实验,可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C.实验数据与其他人不一致时,可以修改数据
D.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
19.(2021·临沂)2021年是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40周年,参加义务植树已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40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23.04%,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这说明( )
A. 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相互影响
20.(2021·新疆)小哲同学发现一种茎很短,叶细小,但地下根却十分发达的植物,该植物的生长环境可能是( )
A.森林 B.湿地 C.荒漠 D.湖泊
21.(2021·新疆)树林里的温度明显比周围环境低,其原因是( )
A.环境能影响生物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大气影响植物生存 D.植物释放出许多氧气
22.(2021·泰安)沙漠中有的灌木常寄生在被称为猫爪藤的植物上,寄生灌木对猫爪藤的影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当干旱不严重时,三种影响程度的猫爪藤果实数相同。右图是干旱较严重时,寄生灌木对猫爪藤的影响程度和猫爪藤果实数的关系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寄生灌木与猫爪藤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B.寄生灌木对猫爪藤果实数的影响,与非生物因素中水的变化相关
C.干旱不严重时,被寄生灌木轻度影响的猫爪藤果实数最多
D.干旱较严重时,被寄生灌木重度影响的猫爪藤果实数最少
二、实验探究题
23.(2021·广东)火龙果是一种常见的热带水果,营养丰富。某科研小组为探究火龙果的抗旱能力,选择健康且生长一致的一年生火龙果盆栽苗
200 盆,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2 组。对照组正常浇水(隔 3 天每盆浇水 500 mL),实验组干旱处理(不浇水)。第 112 天(16 周)分别检测各项指标,结果统计如下表。请分析作答。
组别 0 天 第 112 天
土壤含水量 (%) 茎 含水量 (%) 土壤含水量 (%) 茎 含水量 (%) 根长 (cm) 根数 (条)
对照组 80.6 89.5 81.7 88.3 26.7 16.7
实验组 81.4 89.1 15.6 79.3 41.7 32.8
(1)本实验的变量是 。每组有苗 100 盆,统计各项指标时应计算检测数据的 ;如果盆数过少,会影响 。
(2)第 112 天实验组的土壤含水量下降到 15.6%,火龙果茎含水量下降到 ,表明茎的失水程度较土壤的 (填“轻”或“重”)。
(3)经干旱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火龙果的根长 、根数 ,扩大了根与土壤的 ,从而使根尖的 区可吸收更多水分,以适应干旱环境。
(4)实验证明火龙果具有 的特性,可在某些干旱地区试验种植。
24.(2021·福建)空心菜具有较强的污水净化能力。为研究空心菜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小组在年最高温度39℃的某地进行了系列探究。
实验一:探究“温度对空心菜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甲。
实验二:探究“空心菜对池塘水体中含氮总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乙。
(1)分析图甲结果,可得出:
①四组实验中,空心菜的植株增长随温度升高而 。
②四组实验中,空心菜植株在 ℃条件下增长最快。
(2)为进一步探究空心菜植株增长的最适温度,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该温度范围
是 。
(3)实验二设置“不种植空心菜组”的目的是 。
(4)根据图乙,可知空心菜能够 池塘水体中含氮总量。
(5)综合以上实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25.(2021·黔江)众所周知,对我国乃至世界历史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源于小小的家蚕。自从学习了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后,小林就开始养蚕。他发现家蚕所结的茧有时会出现厚薄不均匀的情况。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样的蚕茧叫“薄头茧”,会影响蚕茧的出丝率。为了探究形成“薄头茧”的原因。
小林和几位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将300只同一品种、大小相似的健康蚕宝宝随机平均分为六组,进行了两次平行实验,每次实验用三组进行。除光线外,其他实验条件均保持一效,实验结果见下表:
实验处理 光线明亮而不均匀 光线明亮而均匀 光线暗而均匀
第一次实验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薄头茧”所占百分比 15.48% 7.5% 4.92%
第二次实验分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薄头茧”所占百分比 17.17% 8.85% 4.50%
平均发生率 16.33% 8.18% 4.71%
请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
(1)分析以上实验,你推测小林他们探究的问题是 ?其中,第一组与第二组对照,变量是 ;第二组与第三组对照,变量是 。
(2)在这一实验中,除要使蚕宝宝的月龄、大小、实验时间相同外,还要保持其他实验条件(如 、 等)相同,目的是 。
(3)同学们进行了两次平行实验,实验结果取两次的平均值,这有什么意义? 。
(4)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应如何降低“薄头茧”的发生率呢? 。
三、综合题
26.(2021·宜昌)生物从无到有、到如今种类繁多,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该过程中进化与适应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请作答:
(1)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 ,它们汇集到原始海洋中经过漫长岁月才形成原始生命,最终进化成现在的生命,其中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2)关于进化的原因,以洞穴生活的墨西哥脂鲤盲鱼(如图)种群出现为例说明:脂鲤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它们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 ,脂鲤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变异是 的(填“定向”或“不定向”);正常脂鲤遗传时变异产生了盲鱼,而盲鱼在洞穴生活中是有利变异更容易生存,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最终形成新的种群。
(3)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 ;在现存的生物中,有许多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绝灭,而且分布还非常广泛,为什么?
(4)生物的适应性普遍存在,请填表。
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特征适应点解读
①:小肠 (具有何结构,答一条) 与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
②:蛔虫体表有角质层 能防止人体消化液侵蚀,适于 生活
(5)生物通过 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生生不息,而生物的进化又使得生命不断发展。从“进化和适应观”来说,你如何看待现在紧张的学习和生活?(答一条) 。
27.(2021·湘潭)阅读以下两则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要料一:2021年5月22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长沙病逝,享年91岁,生前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海水稻实现了“向中国百万亩盐碱地要粮”的愿景,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能生长在海边滩涂等盐(碱)浓度在0.3%以上的盐碱地,具有抗病虫、耐盐碱、不需施肥三大特性,2017年中国科学院夏新所带领的团队成功研发出巨型稻,替袁老实现了“天下乘凉”的梦想,“巨型稻”平均株高超过1.8米,茎杆壮实,直径粗约1厘米,抗病虫、抗倒伏能力强,还能为鱼类、蛙类等稻田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实现与青蛙、鱼、等“和谐共处”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大大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数料二:图一中A、B、C、D表示水稻的不同结构层次,图二、图三分别表示稻花(两性花)和稻谷的基本结构。
(1)从植物体结构层次上来看,稻谷属于图一中[ ] 层次(“[]”填图中字母,“_”填名称)。
(2)图三稻谷中④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由图二①中的精子与②中的 结合之后发育而来。
(3)在巨型稻农田生态系统中,光照、温度、青蛙、鱼类等影响巨型稻生活的因素统称为 。
(4)巨型稻的茎杆直径能达约1厘米,但不能像很多树木一样不断增粗,这是因为水稻的茎 。
(5)海水稻能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你推测其不需要施肥的原因是 。
28.(2021·江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珍稀物种在各地频繁出现,数量也逐渐增多。2018年12月在靖安县拍摄到20多只中华秋沙鸭,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第三纪冰川期残存下来的物种,数量极其稀少;2021年4月在九岭山保护区发现我国濒危植物——野生大黄花虾脊兰。虾脊兰花色有白、玫瑰红、蓝、紫等多种,可用块茎人工繁殖。
材料二:今年五一假期,来自上海、天津,南昌等地的近20名学生,在江西省生态学会和省科学院的专家指导下,开展了鄱阳湖生态研学活动。同学们体验了鄱阳湖江豚保护工作。在湖滩草洲上认识了芦苇、蓬蒿、苔草等湿地植物,对鄱阳湖越冬候鸟有了感性认识。
(1)中华秋沙鸭是越冬候鸟,属于 (填“恒温”成“变温”)动物。
(2)材料中描述虾脊兰具有多种花色,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用块茎繁殖的方式属于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3)根据材料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可知湖滩草洲属于 生态系统。
(4)从行为的获得途径判断,候鸟来鄱阳湖越冬属于 行为。
(5)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频繁出现珍稀物种,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根据题干所述,实验要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的因素是温度,所以变量则为温度,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知:在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变量是温度,因此在此题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温度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
2.【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保护色是动物适应息生活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因与环境颜色相似,所以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所以题干中,蜥蜴的体色与环境色相似,为黄褐色,有利于躲避敌害,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生物与环境关系包括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同时环境又能影响生物;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3.【答案】D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可见题干中,影响菜园中一株辣椒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阳光、水、土壤、其它辣椒、杂草、害虫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比较简单,熟记:影响生物生活的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4.【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维生素的作用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所述,此地山的南面和河水的北面阳光充足,所以,北岸柑橘品质更优,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体现了光照对植物的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A说法正确。
B、柑橘的形状受基因的控制,根据题干所述,柑橘在北岸品质更优,也说明柑橘的性状也环境的有关,说明环境可以影响生物,B说法错误。
C、柑橘以果实为收获物,含氮的无机盐可以使植物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所以,应适当增施含磷的无机盐,C说法错误。
D、柑橘为水果类,瓜果类中维生素C含量丰富,缺乏维生素C容易患坏血症。在树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上来说,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故橘树具有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等生态效益,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维生素C的缺乏症、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基础知识,熟知: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5.【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没有抗性的兔子被淘汰,具有抗性的兔子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因此野兔对该病毒的抗性是可遗传的,A符合题意。
B.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因此病毒和野兔是寄生关系,B不符合题意。
CD.在病毒感染之前,部分野兔就突变产生抗病毒能力,病毒感染可以对野兔的抗病毒能力进行筛选,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叫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是不遗传的,叫不遗传变异。
6.【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影响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7.【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雷鸟的体色到冬天变成白色,说明生物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
B.大雨过后,蚯蚓常爬出地面,是为了呼吸,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森林能净化空气,大树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森林中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符合题意。
D.竹节虫的形态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竹节虫对环境的一种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8.【答案】B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体现环境影响生物,只有B选项“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符合题意,ACD选项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9.【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意思是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没有竞争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反映了生物生长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C不符合题意。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意思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间的关系,为基础题,熟记: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有种内互助和斗争;种间关系有: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共生的例子比如根瘤菌和豆科类植物,种类的斗争是同种生物为了争夺食物、配偶等发起的争斗,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等发生的争斗。
10.【答案】C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水生植物发芽变绿,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A不符合题意。
B、意思是春天到来,随着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B不符合题意。
C、意思是豆苗与草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符合题意。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记最常见的实例,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11.【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草原上的牛和羊有共同的食物草,所以它们之间会为了争夺食物的发生争斗,这属于中间竞争关系,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间的关系,为基础题,熟记: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生物之间常见的关系有:捕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等,解答此题还需要熟记一些常见的实例,种内互助和种间合作需要分清楚,中间合作比如根瘤菌和豆科类植物之间的关系,双方都能取得利益。
12.【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适者生存,生物必需适应环境,生物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但也受到环境的影响。新疆是我国棉花主产区,某种棉花在新疆种植则产量高、品质更好,绒长,这一变化不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性状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3.【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①葵花朵朵向太阳、③荒漠中的植被稀少和⑥北燕南飞,都是描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而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④草盛豆苗稀、⑤蚂蚁合作搬运食物和⑦草尽狐兔愁,都是描述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则属于受生物因素影响的是②④⑤⑦,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14.【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水稻和杂草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相互争夺阳光、水等生存资源,水稻因为体内具有发达的“气腔”,更适应多水的环境,在争夺资源时具有优势,存活下来,杂草因为没有“气腔”,在争夺资源时处于不利地位进而被淘汰,慢慢从环境中消失了,这体现了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15.【答案】D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但是,当大量种植骆驼刺时,骆驼刺可用于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6.【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17.【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沙棘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则很难成活。有些动物如青蛙在冬天要进行冬眠,冬由于天温度低,冬眠可以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进行冬眠是变温动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8.【答案】C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实验目的是“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说明湿度是唯一变量,故除湿度外,其他实验条件应相同且适宜,A不符合题意。
B.只做一次实验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从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B不符合题意。
C.实验数据要实事求是,不能任意修改,C符合题意。
D.要爱护好动物,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19.【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森林中绿色植物丰富,美化了环境,的同时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发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湿度,提高了降雨量,可见这是生物影响了环境,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涵三个方面: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判断属于生物与环境的哪种关系的方法是根据影响结果而定,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生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或生活方式;环境影响生物:指由于环境改变是生物受到影响,如南方植物种到北方后,水果味道发生改变;生物影响环境:指由于生物的生活使得环境发生变化,如种树可以产生阴凉环境,在沙地上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0.【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荒漠地区天旱少雨,生活在荒漠中的植物为了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叶片细小,地下根十分发达,可以吸收深处的水分,所以,题干中提到的“小哲同学发现一种茎很短,叶细小,但地下根却十分发达的植物”应该是生活在荒漠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适应环境,为基础题,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了解: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水分也会影响生物的分布,水分较多的地区生物分布多,干旱地区生物分布少。
21.【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绿色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散失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温度,提高了大气湿度,增加了降雨量,所以,“林里的温度明显比周围环境低”这就是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发了水分到大气中的结果,体现了生物能影响环境。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为基础题,难度不大,需要熟记: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22.【答案】C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寄生灌木与猫爪藤都属于生物,所以两者属于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A说法正确。
B、根据题干所述,当干旱不严重时,三种影响程度的猫爪藤果实数相同。干旱较严重时,寄生灌木对猫爪藤的影响程度不同可见,这与非生物因素中水的变化有关,B说法正确。
C、根据题干所述,在干旱不严重时,三种影响程度的猫爪藤果实数相同,C说法错误。
D、根据题干柱状图可知,干旱较严重时,被寄生灌木重度影响的猫爪藤果实数最少,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理解: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解答此题还需要具备从题干所给的柱状图、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3.【答案】(1)含水量;平均值;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79.3;轻
(3)增加;增多;接触面积;成熟(根毛)
(4)抗旱/耐旱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此实验要探究的是火龙果的抗寒能力,且实验中设置的对照试验中,分为正常浇水和不浇水两组,所以,本实验的变量为含水量,每组有苗 100 盆,统计各项指标时应计算检测数据的平均值;如果盆数过少,会影响实验结构的准确性,盆数数量过少时容易出现偶然性。
(2)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第112天实验组的土壤含水量下降到 15.6%,火龙果茎含水量下降到79.3%,这说明茎的失水程度较土壤的轻一些。
(2)经干旱处理后,对照组根长26.7cm,根数16.7cm,实验组火龙果的根长为41.7cm,根数32.8条,可见,实验组的火龙果的根长增加了,根数增多了,从而扩大了跟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是根尖的成熟区(根毛)区可吸收更多水分,以适应干旱环境。
(3)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实火龙果具有抗旱的特性,可在某些干旱地区试验种植。
故答案为:(1)含水量、平均值、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79.3%、轻;(3)增加、增多、接触面积、成熟(根毛)区;)(4)抗旱/耐旱。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实验的的基础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在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存在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对于计算数据的实验还要设置重复组,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还需要熟记根尖的结构及功能,根尖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其中成熟区又叫根毛区,在表面分化出了根毛增大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内部有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吗,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区域。
24.【答案】(1)增加;35
(2)25℃~39℃
(3)形成对照
(4)降低
(5)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1)①根据图甲可以看出,四组实验中,在一定的范围内,空心菜的植株增长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②图中所给出的范围可以看出,在35度条件下增长最快。
(2)根据题干所给资料可知,此题最高温度为39℃,所以为进一步探究空心菜植株增长的最适温度,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该温度范围是25℃~39℃。
(3)实验二中设置“不种植空心菜组”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增加实验的说服力。
(4)根据图乙曲线可以看出,种植了空心菜后,池塘中的含氮量低于不种植空心菜的,所以可以推测空心菜能够降低池塘水体中含氮总量。
(5)综合以上实验,实验一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环境温度影响了生物的生长速度,实验二中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所以可以看出环境和生物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故答案为:(1)增加、35;(2)25℃~39℃;(3)形成对照;(4)降低;(5)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关实验,此题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熟记:在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存在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增加实验的说服力;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都对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又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25.【答案】(1)光照强弱能影响蚕结出茧的均匀程度吗;光照的均匀程度;光照强度
(2)温度;湿度;保持变量唯一
(3)为了减少误差
(4)将蚕茧放在光线暗而均匀的环境中饲养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根据表中三组实验的不同条件是光照,最后的实验结果是总平均发生率有明显不同,即可推测探究的问题是:光照强弱能影响蚕结出茧的均匀程度吗?由表格可知,第一组和第二组都是光线明亮,不同点是光线的均匀程度,因此变量是光线明亮时的均匀程度。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不同点是明亮和黑暗,变量是光线强度。
(2)对照实验的原则是变量要唯一。除要使蚕宝宝的月龄、大小、实验时间相同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比如温度、湿度等。
(3)只进行一次实验,所得结果误差会很大,进行两次实验求平均值,会使误差减小,更接近真实情况。
(4)从表中可看出在光线暗而均匀的条件下“薄头茧”总发生率最低,因此蚕结茧可采用暗而均匀的光线提高蚕茧的质量。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6.【答案】(1)有机物;森林古猿
(2)生存斗争;不定向应该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文化、生活技能等
(3)生活习性;因为这些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答出要点“能适应环境”即可)
(4)很长、有皱襞、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很薄、毛细血管壁很薄等;寄生
(5)生殖和发育;适应社会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应该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文化、生活技能等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小分子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脂鲤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具有有利变异的盲鱼,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活下来。
(3)现存的生物种类繁多,有简单、低等的生物,也有复杂、高等的生物,但都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因此它们可以生存下来。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适者生存。
(4)小肠长6米左右,内表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加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中含有多种消化液,能够消化多种食物;小肠绒毛壁、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因此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蛔虫营寄生生活,身体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能防止人体消化液侵蚀,适于寄生生活。
(5)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生生不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该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过度繁殖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小肠长6米左右,内表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加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中含有多种消化液,能够消化多种食物;小肠绒毛壁、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蛔虫营寄生生活,身体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能防止人体消化液侵蚀,适于寄生生活。
27.【答案】(1)C;器官
(2)卵细胞
(3)生态因素
(4)没有形成层
(5)海水稻吸收海水,海水中由丰富的无机盐,所以海水稻不需要施肥
【知识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茎的结构
【解析】【解答】(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稻谷是一个器官。
(2)图三中④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由受精卵发育来的。
(3)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4)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表皮起保护作用。韧皮部包括筛管(运输有机物)和韧皮纤维(有韧性)。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单子叶植物茎不能逐年加粗,是因为没有形成层。
(5)海水稻吸收海水,海水中由丰富的无机盐,所以海水稻不需要施肥。
故答案为:(1)C器官;(2)卵细胞;(3)生态因素;(4)没有形成层;(5)海水稻吸收海水,海水中由丰富的无机盐,所以海水稻不需要施肥。
【分析】种子由胚和种皮构成,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由受精卵发育来的。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表皮起保护作用;韧皮部包括筛管(运输有机物)和韧皮纤维(有韧性);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所以木质植物的茎能够逐年加粗。单子叶植物茎没有形成层所以不能逐年加粗。
植物生长过程需要无机盐,海水中有大量的无机盐可以供海水稻生长需要。
28.【答案】(1)恒温
(2)基因;无性
(3)湿地
(4)先天性
(5)环境影响生物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植物的无性生殖;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解析】【解答】(1)恒温动物是指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华秋沙鸭是越冬候鸟,属于恒温动物。
(2)虾脊兰具有多种花色,这是生物体表现的性状,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无性生殖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用块茎繁殖的方式不经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3)湖滩草洲上的植物芦苇、蓬蒿、苔草等属于沼泽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的,因此可知湖滩草洲属于湿地生态系统。
(4)根据行为的获得途径,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候鸟来鄱阳湖越冬是鸟类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5)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频繁出现珍稀物种,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
【分析】(1)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如鸟类和哺乳类。
(2)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 / 12021年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一、单选题
1.(2021·常州)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中,正确的变量是( )
A.鼠妇的数量 B.光照的强度 C.温度的高低 D.土壤的湿度
【答案】C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根据题干所述,实验要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的因素是温度,所以变量则为温度,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知:在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变量是温度,因此在此题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温度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
2.(2021·天水)河西走廊戈壁滩上生活的蜥蜴体色大都是黄褐色,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B.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C.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保护色是动物适应息生活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因与环境颜色相似,所以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所以题干中,蜥蜴的体色与环境色相似,为黄褐色,有利于躲避敌害,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生物与环境关系包括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同时环境又能影响生物;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3.(2021·天水)甘谷县是闻名中国的“辣椒之乡”,甘谷辣椒以皮质厚、辣味浓、油分多而享有盛誉。影响菜园中一株辣椒生存的环境因素是( )
A.阳光、水、土壤 B.其他辣椒
C.杂草、害虫 D.以上都是
【答案】D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可见题干中,影响菜园中一株辣椒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阳光、水、土壤、其它辣椒、杂草、害虫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比较简单,熟记:影响生物生活的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4.(2021·恩施)清江河是滋养恩施土苗儿女的母亲河,自西向东流经我州利川恩施建始等地。某乡镇所辖清江河谷两岸土质相近、降水相当,盛产柑橘,但北岸品质更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地北岸柑橘品质更优,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光照对植物的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
B.柑橘的性状受基因型与环境的共同影响;以上实例说明,生物可以影响和改变环境
C.柑橘以果实为收获物,管理中应适当增施含氮的无机盐
D.柑橘果肉富含维生素C可以防治贫血病;橘树具有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等生态效益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维生素的作用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所述,此地山的南面和河水的北面阳光充足,所以,北岸柑橘品质更优,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体现了光照对植物的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A说法正确。
B、柑橘的形状受基因的控制,根据题干所述,柑橘在北岸品质更优,也说明柑橘的性状也环境的有关,说明环境可以影响生物,B说法错误。
C、柑橘以果实为收获物,含氮的无机盐可以使植物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所以,应适当增施含磷的无机盐,C说法错误。
D、柑橘为水果类,瓜果类中维生素C含量丰富,缺乏维生素C容易患坏血症。在树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上来说,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故橘树具有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等生态效益,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维生素C的缺乏症、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基础知识,熟知: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5.(2021·包头)澳洲为控制野兔数量,引入了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引入病毒初期野兔死亡率很高,随着时间推移,野兔死亡率逐年降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野兔对该病毒的抗性是不可遗传的
B.病毒和野兔是寄生关系
C.病毒对野兔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D.引入病毒前野兔群体中就存在能抵抗该病毒的个体
【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没有抗性的兔子被淘汰,具有抗性的兔子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因此野兔对该病毒的抗性是可遗传的,A符合题意。
B.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因此病毒和野兔是寄生关系,B不符合题意。
CD.在病毒感染之前,部分野兔就突变产生抗病毒能力,病毒感染可以对野兔的抗病毒能力进行筛选,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叫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是不遗传的,叫不遗传变异。
6.(2021·龙东)在海水中从浅到深依次生活着绿藻、褐藻、红藻,影响藻类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土壤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影响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7.(2021·龙东)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雷鸟的体色到冬天变成白色 B.大雨过后蚯蚓爬出地面
C.森林能净化空气 D.竹节虫和竹枝极为相像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雷鸟的体色到冬天变成白色,说明生物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
B.大雨过后,蚯蚓常爬出地面,是为了呼吸,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森林能净化空气,大树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森林中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符合题意。
D.竹节虫的形态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竹节虫对环境的一种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8.(2021·河南)苏辙有“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的诗句。下列选项中,与该诗句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致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B.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
C.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 D.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
【答案】B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体现环境影响生物,只有B选项“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符合题意,ACD选项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9.(2021·北部湾)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之间竞争关系的是(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意思是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没有竞争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反映了生物生长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C不符合题意。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意思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间的关系,为基础题,熟记: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有种内互助和斗争;种间关系有: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共生的例子比如根瘤菌和豆科类植物,种类的斗争是同种生物为了争夺食物、配偶等发起的争斗,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等发生的争斗。
10.(2021·广东)下列诗句中能体现生物因素作用的是( )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C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水生植物发芽变绿,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A不符合题意。
B、意思是春天到来,随着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B不符合题意。
C、意思是豆苗与草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符合题意。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记最常见的实例,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11.(2021·福建)草原上牛和羊的种间关系是( )
A.寄生 B.竞争 C.共生 D.捕食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草原上的牛和羊有共同的食物草,所以它们之间会为了争夺食物的发生争斗,这属于中间竞争关系,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间的关系,为基础题,熟记: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生物之间常见的关系有:捕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等,解答此题还需要熟记一些常见的实例,种内互助和种间合作需要分清楚,中间合作比如根瘤菌和豆科类植物之间的关系,双方都能取得利益。
12.(2021·岳阳)新疆是我国棉花主产区,某种棉花在新疆种植则产量高、品质更好,绒长,这一变化不能体现(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性状发生改变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适者生存,生物必需适应环境,生物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但也受到环境的影响。新疆是我国棉花主产区,某种棉花在新疆种植则产量高、品质更好,绒长,这一变化不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性状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3.(2021·菏泽)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下列属于受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
①葵花朵朵向太阳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③荒漠中的植被稀少
④草盛豆苗稀 ⑤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⑥北燕南飞 ⑦草尽狐兔愁
A.②④⑤⑦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④⑤⑥⑦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①葵花朵朵向太阳、③荒漠中的植被稀少和⑥北燕南飞,都是描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而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④草盛豆苗稀、⑤蚂蚁合作搬运食物和⑦草尽狐兔愁,都是描述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则属于受生物因素影响的是②④⑤⑦,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14.(2021·南充)袁隆平院士培育出的优质高产水稻为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水稻能在多水环境中生存是因为它体内具有发达的“气腔”,能运输更多的氧气,而大部分曾经与它生活在一起的杂草因体内不具有这种结构,后来就从这个环境中消失了。这体现了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 )
A.合作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水稻和杂草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相互争夺阳光、水等生存资源,水稻因为体内具有发达的“气腔”,更适应多水的环境,在争夺资源时具有优势,存活下来,杂草因为没有“气腔”,在争夺资源时处于不利地位进而被淘汰,慢慢从环境中消失了,这体现了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15.(2021·眉山)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大量种植可用于保持水土。骆驼刺能保持水土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需要适宜环境 B.生物可以适应环境
C.环境可以影响生物 D.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答案】D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但是,当大量种植骆驼刺时,骆驼刺可用于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6.(2021·萍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该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空气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17.(2021·武威)青蛙等两栖动物在冬天要进行冬眠,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D.生物能够躲避敌害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沙棘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则很难成活。有些动物如青蛙在冬天要进行冬眠,冬由于天温度低,冬眠可以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进行冬眠是变温动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8.(2021·安徽)在讨论“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方案时,同学们的下列发言,错误的是( )
A.除湿度外,其他实验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B.多次重复实验,可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C.实验数据与其他人不一致时,可以修改数据
D.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
【答案】C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实验目的是“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说明湿度是唯一变量,故除湿度外,其他实验条件应相同且适宜,A不符合题意。
B.只做一次实验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从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B不符合题意。
C.实验数据要实事求是,不能任意修改,C符合题意。
D.要爱护好动物,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19.(2021·临沂)2021年是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40周年,参加义务植树已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40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23.04%,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这说明( )
A. 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相互影响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森林中绿色植物丰富,美化了环境,的同时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发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湿度,提高了降雨量,可见这是生物影响了环境,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涵三个方面: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判断属于生物与环境的哪种关系的方法是根据影响结果而定,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生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或生活方式;环境影响生物:指由于环境改变是生物受到影响,如南方植物种到北方后,水果味道发生改变;生物影响环境:指由于生物的生活使得环境发生变化,如种树可以产生阴凉环境,在沙地上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0.(2021·新疆)小哲同学发现一种茎很短,叶细小,但地下根却十分发达的植物,该植物的生长环境可能是( )
A.森林 B.湿地 C.荒漠 D.湖泊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荒漠地区天旱少雨,生活在荒漠中的植物为了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叶片细小,地下根十分发达,可以吸收深处的水分,所以,题干中提到的“小哲同学发现一种茎很短,叶细小,但地下根却十分发达的植物”应该是生活在荒漠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适应环境,为基础题,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了解: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水分也会影响生物的分布,水分较多的地区生物分布多,干旱地区生物分布少。
21.(2021·新疆)树林里的温度明显比周围环境低,其原因是( )
A.环境能影响生物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大气影响植物生存 D.植物释放出许多氧气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绿色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散失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温度,提高了大气湿度,增加了降雨量,所以,“林里的温度明显比周围环境低”这就是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发了水分到大气中的结果,体现了生物能影响环境。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为基础题,难度不大,需要熟记: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22.(2021·泰安)沙漠中有的灌木常寄生在被称为猫爪藤的植物上,寄生灌木对猫爪藤的影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当干旱不严重时,三种影响程度的猫爪藤果实数相同。右图是干旱较严重时,寄生灌木对猫爪藤的影响程度和猫爪藤果实数的关系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寄生灌木与猫爪藤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B.寄生灌木对猫爪藤果实数的影响,与非生物因素中水的变化相关
C.干旱不严重时,被寄生灌木轻度影响的猫爪藤果实数最多
D.干旱较严重时,被寄生灌木重度影响的猫爪藤果实数最少
【答案】C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寄生灌木与猫爪藤都属于生物,所以两者属于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A说法正确。
B、根据题干所述,当干旱不严重时,三种影响程度的猫爪藤果实数相同。干旱较严重时,寄生灌木对猫爪藤的影响程度不同可见,这与非生物因素中水的变化有关,B说法正确。
C、根据题干所述,在干旱不严重时,三种影响程度的猫爪藤果实数相同,C说法错误。
D、根据题干柱状图可知,干旱较严重时,被寄生灌木重度影响的猫爪藤果实数最少,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理解: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解答此题还需要具备从题干所给的柱状图、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二、实验探究题
23.(2021·广东)火龙果是一种常见的热带水果,营养丰富。某科研小组为探究火龙果的抗旱能力,选择健康且生长一致的一年生火龙果盆栽苗
200 盆,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2 组。对照组正常浇水(隔 3 天每盆浇水 500 mL),实验组干旱处理(不浇水)。第 112 天(16 周)分别检测各项指标,结果统计如下表。请分析作答。
组别 0 天 第 112 天
土壤含水量 (%) 茎 含水量 (%) 土壤含水量 (%) 茎 含水量 (%) 根长 (cm) 根数 (条)
对照组 80.6 89.5 81.7 88.3 26.7 16.7
实验组 81.4 89.1 15.6 79.3 41.7 32.8
(1)本实验的变量是 。每组有苗 100 盆,统计各项指标时应计算检测数据的 ;如果盆数过少,会影响 。
(2)第 112 天实验组的土壤含水量下降到 15.6%,火龙果茎含水量下降到 ,表明茎的失水程度较土壤的 (填“轻”或“重”)。
(3)经干旱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火龙果的根长 、根数 ,扩大了根与土壤的 ,从而使根尖的 区可吸收更多水分,以适应干旱环境。
(4)实验证明火龙果具有 的特性,可在某些干旱地区试验种植。
【答案】(1)含水量;平均值;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79.3;轻
(3)增加;增多;接触面积;成熟(根毛)
(4)抗旱/耐旱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此实验要探究的是火龙果的抗寒能力,且实验中设置的对照试验中,分为正常浇水和不浇水两组,所以,本实验的变量为含水量,每组有苗 100 盆,统计各项指标时应计算检测数据的平均值;如果盆数过少,会影响实验结构的准确性,盆数数量过少时容易出现偶然性。
(2)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第112天实验组的土壤含水量下降到 15.6%,火龙果茎含水量下降到79.3%,这说明茎的失水程度较土壤的轻一些。
(2)经干旱处理后,对照组根长26.7cm,根数16.7cm,实验组火龙果的根长为41.7cm,根数32.8条,可见,实验组的火龙果的根长增加了,根数增多了,从而扩大了跟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是根尖的成熟区(根毛)区可吸收更多水分,以适应干旱环境。
(3)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实火龙果具有抗旱的特性,可在某些干旱地区试验种植。
故答案为:(1)含水量、平均值、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79.3%、轻;(3)增加、增多、接触面积、成熟(根毛)区;)(4)抗旱/耐旱。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实验的的基础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在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存在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对于计算数据的实验还要设置重复组,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还需要熟记根尖的结构及功能,根尖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其中成熟区又叫根毛区,在表面分化出了根毛增大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内部有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吗,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区域。
24.(2021·福建)空心菜具有较强的污水净化能力。为研究空心菜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小组在年最高温度39℃的某地进行了系列探究。
实验一:探究“温度对空心菜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甲。
实验二:探究“空心菜对池塘水体中含氮总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乙。
(1)分析图甲结果,可得出:
①四组实验中,空心菜的植株增长随温度升高而 。
②四组实验中,空心菜植株在 ℃条件下增长最快。
(2)为进一步探究空心菜植株增长的最适温度,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该温度范围
是 。
(3)实验二设置“不种植空心菜组”的目的是 。
(4)根据图乙,可知空心菜能够 池塘水体中含氮总量。
(5)综合以上实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答案】(1)增加;35
(2)25℃~39℃
(3)形成对照
(4)降低
(5)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1)①根据图甲可以看出,四组实验中,在一定的范围内,空心菜的植株增长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②图中所给出的范围可以看出,在35度条件下增长最快。
(2)根据题干所给资料可知,此题最高温度为39℃,所以为进一步探究空心菜植株增长的最适温度,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该温度范围是25℃~39℃。
(3)实验二中设置“不种植空心菜组”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增加实验的说服力。
(4)根据图乙曲线可以看出,种植了空心菜后,池塘中的含氮量低于不种植空心菜的,所以可以推测空心菜能够降低池塘水体中含氮总量。
(5)综合以上实验,实验一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环境温度影响了生物的生长速度,实验二中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所以可以看出环境和生物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故答案为:(1)增加、35;(2)25℃~39℃;(3)形成对照;(4)降低;(5)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关实验,此题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熟记:在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存在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增加实验的说服力;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都对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又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25.(2021·黔江)众所周知,对我国乃至世界历史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源于小小的家蚕。自从学习了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后,小林就开始养蚕。他发现家蚕所结的茧有时会出现厚薄不均匀的情况。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样的蚕茧叫“薄头茧”,会影响蚕茧的出丝率。为了探究形成“薄头茧”的原因。
小林和几位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将300只同一品种、大小相似的健康蚕宝宝随机平均分为六组,进行了两次平行实验,每次实验用三组进行。除光线外,其他实验条件均保持一效,实验结果见下表:
实验处理 光线明亮而不均匀 光线明亮而均匀 光线暗而均匀
第一次实验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薄头茧”所占百分比 15.48% 7.5% 4.92%
第二次实验分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薄头茧”所占百分比 17.17% 8.85% 4.50%
平均发生率 16.33% 8.18% 4.71%
请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
(1)分析以上实验,你推测小林他们探究的问题是 ?其中,第一组与第二组对照,变量是 ;第二组与第三组对照,变量是 。
(2)在这一实验中,除要使蚕宝宝的月龄、大小、实验时间相同外,还要保持其他实验条件(如 、 等)相同,目的是 。
(3)同学们进行了两次平行实验,实验结果取两次的平均值,这有什么意义? 。
(4)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应如何降低“薄头茧”的发生率呢? 。
【答案】(1)光照强弱能影响蚕结出茧的均匀程度吗;光照的均匀程度;光照强度
(2)温度;湿度;保持变量唯一
(3)为了减少误差
(4)将蚕茧放在光线暗而均匀的环境中饲养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根据表中三组实验的不同条件是光照,最后的实验结果是总平均发生率有明显不同,即可推测探究的问题是:光照强弱能影响蚕结出茧的均匀程度吗?由表格可知,第一组和第二组都是光线明亮,不同点是光线的均匀程度,因此变量是光线明亮时的均匀程度。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不同点是明亮和黑暗,变量是光线强度。
(2)对照实验的原则是变量要唯一。除要使蚕宝宝的月龄、大小、实验时间相同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比如温度、湿度等。
(3)只进行一次实验,所得结果误差会很大,进行两次实验求平均值,会使误差减小,更接近真实情况。
(4)从表中可看出在光线暗而均匀的条件下“薄头茧”总发生率最低,因此蚕结茧可采用暗而均匀的光线提高蚕茧的质量。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三、综合题
26.(2021·宜昌)生物从无到有、到如今种类繁多,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该过程中进化与适应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请作答:
(1)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 ,它们汇集到原始海洋中经过漫长岁月才形成原始生命,最终进化成现在的生命,其中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2)关于进化的原因,以洞穴生活的墨西哥脂鲤盲鱼(如图)种群出现为例说明:脂鲤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它们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 ,脂鲤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变异是 的(填“定向”或“不定向”);正常脂鲤遗传时变异产生了盲鱼,而盲鱼在洞穴生活中是有利变异更容易生存,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最终形成新的种群。
(3)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 ;在现存的生物中,有许多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绝灭,而且分布还非常广泛,为什么?
(4)生物的适应性普遍存在,请填表。
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特征适应点解读
①:小肠 (具有何结构,答一条) 与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
②:蛔虫体表有角质层 能防止人体消化液侵蚀,适于 生活
(5)生物通过 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生生不息,而生物的进化又使得生命不断发展。从“进化和适应观”来说,你如何看待现在紧张的学习和生活?(答一条) 。
【答案】(1)有机物;森林古猿
(2)生存斗争;不定向应该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文化、生活技能等
(3)生活习性;因为这些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答出要点“能适应环境”即可)
(4)很长、有皱襞、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很薄、毛细血管壁很薄等;寄生
(5)生殖和发育;适应社会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应该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文化、生活技能等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小分子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脂鲤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具有有利变异的盲鱼,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活下来。
(3)现存的生物种类繁多,有简单、低等的生物,也有复杂、高等的生物,但都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因此它们可以生存下来。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适者生存。
(4)小肠长6米左右,内表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加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中含有多种消化液,能够消化多种食物;小肠绒毛壁、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因此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蛔虫营寄生生活,身体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能防止人体消化液侵蚀,适于寄生生活。
(5)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生生不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该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过度繁殖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小肠长6米左右,内表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加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中含有多种消化液,能够消化多种食物;小肠绒毛壁、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蛔虫营寄生生活,身体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能防止人体消化液侵蚀,适于寄生生活。
27.(2021·湘潭)阅读以下两则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要料一:2021年5月22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长沙病逝,享年91岁,生前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海水稻实现了“向中国百万亩盐碱地要粮”的愿景,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能生长在海边滩涂等盐(碱)浓度在0.3%以上的盐碱地,具有抗病虫、耐盐碱、不需施肥三大特性,2017年中国科学院夏新所带领的团队成功研发出巨型稻,替袁老实现了“天下乘凉”的梦想,“巨型稻”平均株高超过1.8米,茎杆壮实,直径粗约1厘米,抗病虫、抗倒伏能力强,还能为鱼类、蛙类等稻田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实现与青蛙、鱼、等“和谐共处”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大大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数料二:图一中A、B、C、D表示水稻的不同结构层次,图二、图三分别表示稻花(两性花)和稻谷的基本结构。
(1)从植物体结构层次上来看,稻谷属于图一中[ ] 层次(“[]”填图中字母,“_”填名称)。
(2)图三稻谷中④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由图二①中的精子与②中的 结合之后发育而来。
(3)在巨型稻农田生态系统中,光照、温度、青蛙、鱼类等影响巨型稻生活的因素统称为 。
(4)巨型稻的茎杆直径能达约1厘米,但不能像很多树木一样不断增粗,这是因为水稻的茎 。
(5)海水稻能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你推测其不需要施肥的原因是 。
【答案】(1)C;器官
(2)卵细胞
(3)生态因素
(4)没有形成层
(5)海水稻吸收海水,海水中由丰富的无机盐,所以海水稻不需要施肥
【知识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茎的结构
【解析】【解答】(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稻谷是一个器官。
(2)图三中④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由受精卵发育来的。
(3)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4)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表皮起保护作用。韧皮部包括筛管(运输有机物)和韧皮纤维(有韧性)。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单子叶植物茎不能逐年加粗,是因为没有形成层。
(5)海水稻吸收海水,海水中由丰富的无机盐,所以海水稻不需要施肥。
故答案为:(1)C器官;(2)卵细胞;(3)生态因素;(4)没有形成层;(5)海水稻吸收海水,海水中由丰富的无机盐,所以海水稻不需要施肥。
【分析】种子由胚和种皮构成,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由受精卵发育来的。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表皮起保护作用;韧皮部包括筛管(运输有机物)和韧皮纤维(有韧性);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所以木质植物的茎能够逐年加粗。单子叶植物茎没有形成层所以不能逐年加粗。
植物生长过程需要无机盐,海水中有大量的无机盐可以供海水稻生长需要。
28.(2021·江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珍稀物种在各地频繁出现,数量也逐渐增多。2018年12月在靖安县拍摄到20多只中华秋沙鸭,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第三纪冰川期残存下来的物种,数量极其稀少;2021年4月在九岭山保护区发现我国濒危植物——野生大黄花虾脊兰。虾脊兰花色有白、玫瑰红、蓝、紫等多种,可用块茎人工繁殖。
材料二:今年五一假期,来自上海、天津,南昌等地的近20名学生,在江西省生态学会和省科学院的专家指导下,开展了鄱阳湖生态研学活动。同学们体验了鄱阳湖江豚保护工作。在湖滩草洲上认识了芦苇、蓬蒿、苔草等湿地植物,对鄱阳湖越冬候鸟有了感性认识。
(1)中华秋沙鸭是越冬候鸟,属于 (填“恒温”成“变温”)动物。
(2)材料中描述虾脊兰具有多种花色,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用块茎繁殖的方式属于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3)根据材料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可知湖滩草洲属于 生态系统。
(4)从行为的获得途径判断,候鸟来鄱阳湖越冬属于 行为。
(5)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频繁出现珍稀物种,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答案】(1)恒温
(2)基因;无性
(3)湿地
(4)先天性
(5)环境影响生物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植物的无性生殖;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解析】【解答】(1)恒温动物是指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华秋沙鸭是越冬候鸟,属于恒温动物。
(2)虾脊兰具有多种花色,这是生物体表现的性状,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无性生殖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用块茎繁殖的方式不经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3)湖滩草洲上的植物芦苇、蓬蒿、苔草等属于沼泽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的,因此可知湖滩草洲属于湿地生态系统。
(4)根据行为的获得途径,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候鸟来鄱阳湖越冬是鸟类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5)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频繁出现珍稀物种,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
【分析】(1)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如鸟类和哺乳类。
(2)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