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生态系统(1)
一、单选题
1.(2021·赤峰)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最短的食物链是草←鼠←鹰
B.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草
D.蛇和鹰只有捕食关系
2.(2021·咸宁)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是一个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不同的生态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不会发生物质的交换
3.(2021·株洲)2020年初非洲暴发了特大蝗灾并向南亚蔓延,我国派出的“鸭子军团”参与灭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 此处的食物链可以表示为蝗虫→鸭子
B.如果农民在农田中喷洒农药DDT,那么鸭子体内积累的DDT比蝗虫多
C.农田生态系统的成分较简单,其自动调节能力较差
D.非洲蝗灾向南亚蔓延的事实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4.(2021·永州)下列有关食物链“草→鼠→蛇→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链中,鹰获得的能量和有毒物质最少
B.鹰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C.该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
D.该食物链中,蛇和鼠之间是捕食关系
5.(2021·娄底)初夏的水府庙公园,景色宜人。你看:风吹芦苇,水草依依,随风摇曳;鱼儿在水草间嬉戏;野鸭子追逐着小鱼,专注着寻觅着美食。赏此美景,勿忘所学,你该知道( )
A.水府庙湿地公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
B.该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能够永远保持生态平衡
C.水府庙湿地公园中的鱼儿、野鸭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D.在水草→小鱼→野鸭这条食物链中,野鸭的能量最多
6.(2021·鄂州)鄂州,以湖而名,依水而兴。境内拥有大小湖泊100多个,是著名的“百湖之市”。下图是我市某湖泊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下列有 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阳光对水生植物的分布没有影响
B.该食物网中,鱼和鹭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水生植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7.(2021·贵州)粘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造成该农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
A.大量捕杀黄鼬 B.大量捕杀田鼠
C.大量清除杂草 D.青蛙被大量捕捉
8.(2021·邵阳)农民在农田里喷洒一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杀虫剂。下图为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图中方框面积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体内所含杀虫剂的多少。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丁→丙→乙→甲
B.乙以丙为食
C.四种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丁
D.图中的乙就是要喷杀的害虫
9.(2021·黄石)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这一事例说明( )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组成成分
C.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不会改变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10.(2021·黄石)腐烂的树桩上长出的真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11.(2021·黄石)有关“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反映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B.鼠、蛇、鹰都是消费者
C.该食物链中还需加上分解者
D.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12.(2021·龙东)如图是农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有四条食物链
B.水受到污染后,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水稻
C.细菌和真菌大多是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鸟
13.(2021·烟台)一个瓶子可能就是一个生命世界。下列装置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 B. C. D.
14.(2021·十堰)袁隆平院士被国内外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所培育的高产水稻品种已在世界多地种植。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生物数量多,所以稻田是一个生态系统
B.稻田要人工除草,说明该生态系统没有自动调节能力
C.“阳光→水稻→害虫→青蛙”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D.杂交水稻的高产性状是可遗传的变异
15.(2021·常州)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湖泊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雨林生态系统
16.(2021·常州)下图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一共有九条食物链
B.最长的食物链中共有五个营养级
C.食物网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蛇
D.该食物网中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二、多选题
17.(2021·咸宁)“草→兔→狐”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一条食物链,下列与这条食物链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是生产者,兔是消费者,狐是分解者
B.若狐的数量发生改变不会影响草的数量
C.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只能出现在一条食物链中
D.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狐的体内
三、填空题
18.(2021·乐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 数量更多,光合作用的规模更大,为消费者提供的食物、为人类提供的产品更丰富;绿水青山,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复杂, 能力更强,更容易维持自身的稳定。
四、实验探究题
19.(2021·江津)袁隆平院士在“长沙站”建设了30亩“巨型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试验与示范区,试验结果表明:与常用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相比,该模式下稻谷产量至少提高一倍以上,青蛙、泥鳅、龙虾、稻花鱼等养殖动物的产量提高1.5倍以上,而且向实现化肥、农药、抗生素“零使用”目标迈进了一大步。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巨型稻”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因此“巨型稻”在该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 的角色。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杂交水稻的原理是依据生物多样性中 的多样性。
(2)动物的排泄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 等,增加了稻田的土壤肥力,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青蛙与农业害虫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请据此写出一条食物链 。
(3)在该生态系统中,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五、综合题
20.(2021·赤峰)在生物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几种生物,认真比较后回答: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A衣藻属于生物部分中的 。
(2)B、C相比较,主要区别是B体内无脊椎骨构成的 。
(3)D与E相比较,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E有 。
(4)C类动物生殖发育方面最主要的特征是 。
21.(2021·本溪)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 ;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
(3)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2.(2021·荆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荆门市政府近年正在努力建设多个湿地公园,优化当地生态环境。某校组织学生到沙洋县曾集镇潘集湖湿地公园研学。期间有学生绘制了如图1所示的食物网,图2表示局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与昆虫的关系是 。
(2)有学生将公园内的生物种类与建立前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如今生物种类明显增加,食物网也更复杂。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 就越强。
(3)图2中A代表的生物可以是图1中的 。在生态系统中,C的作用是 。
(4)有同学将图1中的昆虫分为一类,吃草籽鸟、鼠、杂食性鸟、鹰分为另一类。他的分类依据可能是 。
23.(2021·营口)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昔日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又重现在田埂之间。下图是某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思考后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固定的 。
(3)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它们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供植物重新利用。
(4)若该生态系统的青蛙被大量捕杀,会使昆虫的数量在短时期内 。当人们意识到乱捕滥杀的危害后,停止了对青蛙的捕杀,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下表是生态学家为研究三种蜘蛛捕食叶蝉(水稻害虫)的能力,用含有铕元素(这种元素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的泥土培育水稻,然后测定稻田中三种蜘蛛体内的铕含量。从表中数据可知, 捕食叶蝉能力最强。
每百头蜘蛛鲜重中的铕含量(微克)
锥腹肖蛸 拟水狼蛛 食虫沟瘤蛛
10.436 20.172 3.21
24.(2021·鸡西)图示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2)该食物网中含蝗虫的食物链有 条。
(3)图中蝗虫与鼠的关系是 。
(4)蝗虫聚集成团会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导致生态危机,说明生态系统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
(5)在该食物网中,蛇同时占有 个营养级。
25.(2021·南海)资料分析
资料1:“桑基鱼塘”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如下图所示)。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将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发展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燃料,然后再用沼渣喂鱼。
资料2:桑叶是桑树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下图为桑叶叶肉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转换示意图:
根据上述资料内容分析回答:
(1)资料1中,桑基鱼塘中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生物主要是 ,它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 。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有机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将这些有机物分解的生物主要是 。
(2)某同学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绘制了一条食物链:鱼→沼气→蚕→桑叶,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的成分是 ,除此之外,还存在的错误是 。
(3)资料2中,若A、B代表能量转换器,则A是 ,B是 。若A、B代表生理过程,则 (填字母)对于维持大气中的碳一氧平衡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4)“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势是能促进 循环和 流动。
26.(2021·阳泉)塞上绿洲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晋西北,西邻毛乌素沙地。历任县委书记前赴后继,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历经60余年,让风沙肆虑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眼苍翠的“塞上绿洲”。如今除了一望无际的由“小老杨”、樟子松等构成的生态林外,还有漫山遍野的沙棘林。右玉人大力发展林下苗圃和林下养鸡、养鸭等林下经济,还建成了许多生态牧场。一群群牛、羊在草场上悠然地吃着青草,它们的粪便又成为树木、牧草和农作物的有机肥料。优质的羊肉、沙棘汁、大豆、玉米等农副产品正在使右玉从“绿起来”变得“富起来”,真正使“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请根据以上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内填图中的①、②或A、B、C):
(1)资料所显示的右玉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是 和 。
(2)牧草、沙棘、玉米、“小老杨”等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属成分是 ,即图中的[ ],它们通过[ ]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换成 能储存起来;牛、羊等动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即图中的[ ];动物粪便可作为有机肥供植物利用,是因为图所示[ ] 的分解作用。
(3)试根据以上资料写出一条包含人的食物链:
(4)请你说说大力植树造林的意义(答出两点即可):
27.(2021·通辽)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组成统一的整体。图一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成分,① ⑤表示生理过程;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所含有的有毒物质相对含量。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甲表示的生物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固定的太阳光能是通过 (填数字)过程实现的。 (填标号)作为分解者能够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 ,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2)图一中蛇和猫头鹰的关系为 。若图二中的生物构成了图一中含有蝗虫的一条食物链,则a对应的生物为 ,它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蝗虫体表有 ,用于呼吸,它是气体进出的“门户”。
(3)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会加速 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28.(2021·吉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日前报道,日本政府正式决定两年后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入大海,此决定立刻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质疑。
核污水含有放射性物质,如被人类或其他生物体吸入,将长期残存体内。在海洋环境中,放射性物质通过食物链可能被富集人类一旦食用被污染的鱼类,放射性物质就会进入人体,可能对DNA产生影响,并造成基因损害。
如果福岛核电站核污水被排入海洋,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十年后将蔓延全球海域,全球都将会有风险。
(1)海洋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 组成。
(2)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 。(填“非生物因素”或“生物因素”)
(3)放射性物质可能影响人类的DNA,造成基因损害。由此导致遗传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变异属于 。(填“可遗传的变异”或“不遗传的变异”)
(4)上述材料体现了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5)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作为地球上的一员,你以哪些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写出一点即可)
29.(2021·长沙)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此期间,科研工作者和农业技术人员投身产业扶贫一线,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
(1)李玉院士倡导的“北耳南扩”“南菇北移”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小木耳,大产业”。木耳、蘑菇等食用菌都属于 ,它们作为生态系统中的 能利用秸秆等废弃物中的有机物,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
(2)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指导农民合理密植,以充分利用 ;利用5G技术遥控无人机进行施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 。这些措施都能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粮食产量。
(3)农业技术人员在生产巡查中发现一株植株高大、稻穗饱满的水稻,他猜测这与叶肉细胞的形态大小有关。他想通过观察,以比较该株水稻与其它水稻叶肉细胞的形态大小是否存在差异,应如何操作?
30.(2021·长沙)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呵护自然,人人有责”,旨在号召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分析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去年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做出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材料二: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法规体系越来越完善,如今年4月施行的《生物安全法》。
材料三:今年3月,我国遭受了近十年来的最强沙尘暴,此次沙尘暴起源于蒙古国戈壁荒漠。蒙古国因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荒漠化,再加上今年春季气温较往年偏高5-8℃,导致干旱、大风,就此形成了超强沙尘暴。
(1)中国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方面应保护现有森林,并大力植树造林,利用绿色植物进行 消耗二氧化碳;另一方面需从能源结构、工业制造和个人生活等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生物安全法》中规定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等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和残留的管理,因为这些药物残留可能会沿 逐渐积累危及人体健康,也可能污染环境;还规定加强对人类和珍稀动植物遗传资源的调查、管理与监督,这是从 多样性的角度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安全。
(3)过度放牧会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 状态,加速草场退化,造成土壤荒漠化。
(4)“呵护自然,人人有责”。下列个人行为不利于保护自然的是( )。
A.随手关灯 B.光盘行动
C.放生巴西龟 D.垃圾分类投放
(5)我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31.(2021·张家界)目前张家界市政府推进的乡村振兴建设如火如荼,下图是某地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构建的一种多层次、多级利用资源,实现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设计。请分析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扮演的角色是 ,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主要通过 (填一种生理过程)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转移到无机环境中。
(2)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损失最少的一条食物链: 。
(3)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很快就会发生变化,占优势地位的农作物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小,其原因是 。
(4)当地村民养殖大量蚯蚓,作为中学生的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写一点)。
32.(2021·邵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中,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了我市一农田生态系统,绘制了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绿色植物、植食性昆虫、蛇、猫头鹰等影响鼠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因素。
(2)该图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植食性的组成成分是 和非生物部分。
(3)在图中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有4对,即杂食性鸟与植食性昆虫、杂食性鸟与蜘蛛、青蛙与蜘蛛、 。该食物网中共 有条食物链。
(4)农民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是为了让 获得更多的能量。
33.(2021·襄阳)襄阳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请回答下列问题:
(1)襄阳市常见树种230多种,兽类40多种,鸟类30多种,昆虫500多种,这体现了生物的 多样性。
(2)襄阳市月亮湾公园是一个湿地生态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 调节能力。
(3)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
(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请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
(5)我市大力推广植树造林工程,不断扩大绿化面积,移植来的常绿树种也给冬天的襄阳带来绿色生机,人们都赞叹襄阳环境好、空气好,是生态宜居城市。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6)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请你对垃圾处理提出一条可行性建议: 。
(7)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减排力度最大、减排贡献最多的国家。我国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实现碳的净零排放),下列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的是(填序号,多选)。
①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②利用风能发电
③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处理
④推广太阳能路灯
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⑥常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塑料杯
34.(2021·海南)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全过程。分析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践行“绿色办展”,要求各涉展企业自觉杜绝提供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提供全生物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供消费者选择使用。
资料二 海南湿地保护与恢复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如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有黑翅鸢、白腹鹞等9种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紫水鸡和栗树鸭等珍稀物种也在这里栖息繁衍。公园内共有维管植物79科164属196种,野生脊椎动物16目40科94种。
资料三 近年来,海南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1%以上,充分发丙挥了绿色植物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被誉为“天然氧吧”!下图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的关系示意图。
(1)生态系统中的 (填“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能降解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参与生物圈中的 循环。
(2)资料二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实施,使生态系统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 ,结构更加稳定。
(3)资料三图中表示生产者的是 ,它通过 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35.(2021·百色)田东十里莲塘位于田东县祥周镇,由右江河汊古河道演变而成。莲塘水面南北约十里、全是绿荷一片、故名十里莲塘。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莲塘除了荷还有鱼、青蛙等多种生物,它们与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 。
(2)莲塘放养有鱼、青蛙、鸭等动物、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生物防治,不仅提高莲塘的经济效益,还减少了 。
(3)在“荷→昆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青蛙所属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 。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昆虫体内的能量流向青蛙的效率并不高、原因是昆虫体内的能量会通过 散失,还有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部分能量未被利用。因此,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 。
36.(2021·淄博)《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的出台修订,对加大湿地监督管理力度,维护全国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甲、乙、丙、丁是某湿地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根据它们占据能量的多少绘制了能量金字塔,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除了图中的成分外,还包括 。
(2)太阳能进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生理过程是 ,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写出由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 。
(3)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碳最终以 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
(4)动物可通过 等方式传递信息,有利于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正是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5)放眼全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植被更加茂盛吸引了更多种类的生物在湿地繁衍生息。由此可见,保护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37.(2021·阜新)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羊以草为食,狼以羊为食,狼死后,尸体被细菌和真菌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资料二: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仍不知道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把鹅颈瓶中的肉汤煮沸,杀灭其中的细菌,一年后肉汤仍澄清,没有细菌繁殖。打断瓶颈一天后,肉汤变浑浊,细菌在肉汤中繁殖。该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由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资料三: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高水平流行时期,通过广泛的疫苗接种,建立群体免疫是当前控制疫情的重要环节。国家卫健委6月3日通报:截至6月2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70482.6万剂次。
(1)在资料一所述的生态系统中, 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作 。
(2)资料二中巴斯德的实验向世人证实了细菌不是 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把细菌和真菌 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可以防止食品腐败。
(3)资料三中接种疫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接种疫苗后人体能产生相应的 。注射新冠疫苗后,人体对新冠病毒具有免疫力,这种免疫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属于 免疫。
38.(2021·烟台) 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几年来,烟台市接连实施荒山绿化、水系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38%,同时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建设,着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1)地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市连续三年累计植树造林近200万亩。种类繁多的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对维持生物圈的 起重要作用。
(2)越来越多的斑海豹、虎鲸、海江豚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来烟台周围海域生息,多年不见的大叶藻,海萝等藻类重现,东方白鹳,黄嘴白鹭、渤海刀鱼等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图示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是 。若鳗鱼的数量大量减少,则 的数量减少最多。斑海豹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 。请写出斑豹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
(3)烟台海域的生物种类及数量流够较长时间保持着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4)每年的5月1日到9月1日,烟台周边的黄渤海进入禁渔期,实施这一举措的生态意义是 。
39.(2021·晋中)海洋探秘
资料一 《海错图》是我国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一本海洋生物图鉴,也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宝库。以下是书中描绘的一些海洋动物:
资料二 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中国在深海勘查方面获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正在跨入海洋强国的行列。特别是“蛟龙”号、“奋斗者”号等载人潜水器的应用,逐渐揭开了海洋深处的神秘面纱。科学家发现,海底有热泉、冷泉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自养细菌以甲烷、硫化物等作为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成为热泉和冷泉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直接或间接以这些自养细菌为食的动物有蛤类、蠕虫、海虾、螃蟹和少数鱼类等。这些鲜为人知的生物在压力巨大、漆黑一片的海底世界形成了繁华的生命奇景。
分析以上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从资料一所示动物中任选其二,将其所属动物类群名称,以及该类群的主要特征填入下表:【温馨提示:不同动物的内容不能答成一样哦!】
所选动物
所属类群
该类群的主要特征(各答一点即可)
(2)海底有热泉、冷泉等生态系统,与浅海生态系统存在较大差异,这体现了 的多样性。其生物种类也有明显的不同。这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其实质是 的多样性。
(3)你认为海底生态系统与我们所熟知的海洋生态系统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答出两点即可)
(4)海底热泉成为科学家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一个重要窗口,原因之一是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同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 。
(5)科学家从海底沉积物中分离出一些来自古细菌的DNA片段,而这些DNA片段所包含的某此基因已被发现存在于真核生物中,这说明 。
(6)山西属于内陆省份,但对于保护海洋我们也有一份责任。为什么远离海洋的我们也有可能对海洋产生影响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草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有:①草→鼠→鹰、②草→鼠→蛇→鹰、③草→昆虫→鸟→蛇→鹰、④草→昆虫→青蛙→蛇→鹰,共4条,最短的食物链是草→鼠→鹰,A不符合题意。
B.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所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相对比较弱,B符合题意。
C.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而不是植物草,C不符合题意。
D.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又属于竞争关系,因此鹰和蛇的生物学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A.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只有植物,没有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B.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还有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符合题意。
D.不同的生态系统是相互协调的,会发生物质的交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圈的概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此处的食物链可以表示为植物→蝗虫→鸭子,A符合题意。
B.在“草→蝗虫→鸭子”食物链中,植物的级别最低,体内积累的DDT最少;蝗虫是第二营养级,体内积累的DDT次之;鸭子的级别最高,体内积累的DDT含量最多,B不符合题意。
C.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简单,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小,也不稳定,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生活的家园。非洲蝗灾向南亚蔓延的事实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4.【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生物富集是随食物链逐级递增的,所以在食物链“草→鼠→蛇→鹰”,鹰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有毒物质最多,A符合题意。
B.鹰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只包括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C不符合题意。
D.该食物链中,蛇吃鼠,二者之间是捕食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 , 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
5.【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水府庙湿地公园属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A不符合题意。
B.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B不符合题意。
C.水府庙湿地公园中的鱼儿、野鸭属于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C符合题意。
D.在食物链中,起点是生产者,数量最多,能为植物本身和其它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在水草→小鱼→野鸭这条食物链中,水草的能量最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6.【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阳光对水生植物的分布有影响,因为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离不开阳光,光照在浅水层较多,深水区光照变少,故会影响水生植物的分布,符合题意。
B.该食物网中,鹭吃鱼体现为捕食关系,鹭和鱼都吃虾,体现为竞争关系,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不符合题意。
D.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水生植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丧失、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受到破坏。
7.【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黄鼬不是黏虫的天敌,大量消灭黄鼬,直接影响不大,间接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如果大量捕杀田鼠,那么会减少田鼠对小麦的取食,不会使小麦减产,B不符合题意。
C.黏虫吃小麦和杂草,清除了杂草,大量的黏虫都去吃小麦,能影响小麦的生活,但不是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
D.青蛙是黏虫的天敌,大量捕杀青蛙,黏虫没有了天敌会数量大增,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是主要原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某动物是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维持着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
8.【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就越多,根据图片可知,体内有毒物质由多到少的顺序是甲、乙、丙、丁,则食物链为丁→丙→乙→甲,A不符合题意。
B.根据A选项分析可知,乙以丙为食,B不符合题意。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则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丁,C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植物),本题的生产者(植物)是丁,害虫是以植物为食,丙以丁为食,则图中的丙就是要喷杀的害虫,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与循环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传递的特点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9.【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失调。
故答案为:A。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所以,腐烂的树桩上长出的真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11.【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A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包含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中生产者是草,鼠、蛇、鹰都是动物,统称为消费者,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C符合题意。
D.在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鼠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鼠的体内,鹰吃蛇,蛇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鹰的体内,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12.【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中食物链有水稻→虫→鸟,水稻→虫→青蛙,共2条,A不符合题意。
B.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水稻是生产者,体内积累毒素最少,B不符合题意。
C.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大多数真菌和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符合题意。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水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13.【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有非生物部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和真菌)。A中没有生物部分,B中只有动物,C中只有植物,D中具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因此是一个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14.【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A、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稻田是一个生态系统不仅仅是因为稻田中生物数量多,不符合题意;
B、稻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而不是没有自动调节能力,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符合题意;
D、杂交水稻的高产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是否遗传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的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15.【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一般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选项中,C城市生态系统中,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人的作用一旦消失,城市生态系统很快就会消失,生物种类单一,自我调节能力最弱,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16.【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图中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如下:草→食草昆虫→食虫鸟→蛇→鹰,草→鼠→鹰,草→兔→鹰,可见A说法错误。
B、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草→食草昆虫→食虫鸟→蛇→鹰,每一个环节叫一个营养级,可见,在此食物链中一共5个营养级,B说法正确。
C、在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数量越少,在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鹰,数量最少,C说法错误。
D、食物网是食物链交错形成的,食物链是生物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所以食物链上只有消费者和生产者,不含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所以食物网中也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比较简单,需要明确: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含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17.【答案】A,B,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食物链草→兔→狐中,草属于生产者,兔、狐属于消费者而分解者是不写入食物链,狐是消费者不是分解者,故A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若狐的数量发生改变会直接影响兔的数量,兔的数量会影响草的数量,所以若狐的数量发生改变是会影响草的数量,故B符合题意。
C.在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而处于交点的生物就不止出现在一条食物链中。因此一种生物往往不止出现在一条食物链中,故C符合题意。
D.有些有毒物质如DDT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一旦进入食物链,会随食物链逐级累加,导致营养级别越高其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所以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狐的体内,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分析】有关食物链的书写要点:
①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绿色植物)数起,每条食物链都要数到底,不能漏数,但也不能将一个箭头看作一条食物链;
②在食物链中,每个箭头都必须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③在食物链的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它只反映出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而发生的联系;
④肉食动物(属于第三环节),终点是营养级最高的肉食动物。
18.【答案】绿色植物;自我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综合)
【解析】【解答】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就更稳定,所以,绿色植物数量更多,光合作用的规模更大,为消费者提供的食物、为人类提供的产品更丰富;绿水青山,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更容易维持自身的稳定。
故答案为:绿色植物、自我调节。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19.【答案】(1)生产者;基因
(2)无机盐;水稻→农业害虫→青蛙
(3)生物影响环境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1)在该生态系统中,“巨型稻”通过光合作用这一生理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为其它生物提供了有机物和能量来源,因此“巨型稻”在该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生物的性状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巨型稻”株形高大、生长期长、耐水淹,这是利用基因的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的典型实例。
(2)动物的排泄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增加了稻田的土壤肥力,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青蛙与农业害虫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农业害虫→青蛙。
(3)在该生态系统中,稻谷产量至少提高一倍以上,青蛙、泥鳅、龙虾、稻花鱼等养殖动物的产量提高1.5倍以上,实现化肥、农药、抗生素“零使用”,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20.【答案】(1)生产者
(2)脊柱
(3)成形的细胞核
(4)胎生哺乳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解析】【解答】(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所以,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A衣藻是单细胞藻类植物,属于生物部分中的生产者。
(2)脊椎动物是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是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所以,B蝗虫,C大熊猫相比较,主要区别是B蝗虫体内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3)细菌为单细胞生物,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青霉菌等真菌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和液泡等。所以,细菌与真菌相比较,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E青霉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4)大熊猫等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所以,C类动物(哺乳动物)生殖发育方面最主要的特征是胎生哺乳。
【分析】(1)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2)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3)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故真菌和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从生殖方式上看,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个分成两个,而真菌可以在环境条件较好时,比如营养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在条件不良时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
(4)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21.【答案】(1)分解者
(2)草
(3)3;草→鼠→蛇→鹰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草属于生产者,兔等动物属于消费者,所以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图中有3条食物链,即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2.【答案】(1)捕食和竞争
(2)自我调节能力
(3)绿色植物;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
(4)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椎(或体温是否恒定)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解析】【解答】(1)杂食性鸟以昆虫为食,属于捕食关系,而杂食性鸟和昆虫以绿色植物为食,属于竞争关系,所以图1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与昆虫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因此,有学生将公园内的生物种类与建立前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如今生物种类明显增加,食物网也更复杂。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3)图2中的A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氧气,说明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图1中的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为植物本身和其它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图2中的A代表的生物 可以是图1中的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C代表分解者,是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
(4)有同学将图1中的昆虫分为一类,体内没有脊椎骨构成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体温不恒定,吃草籽鸟、鼠、杂食性鸟、鹰分为另一类,体内有脊椎骨构成脊柱,属于脊椎动物,体温恒定。他的分类依据可能是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椎(或体温是否恒定)。
【分析】(1)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4)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23.【答案】(1)水稻→昆虫→蜘蛛→鸟
(2)太阳能
(3)分解者
(4)增加;自动调节能力
(5)拟水狼蛛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主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有3条∶水稻→昆虫→鸟;水稻→昆虫→蜘蛛→鸟;水稻→昆虫→青蛙。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昆虫→蜘蛛→鸟。
(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并通过食物链流动到其他生物体内,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水稻固定的太阳能。
(3)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可供植物重新利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4)”该食物网中若青蛙的数量大量减少”,在短期内,食草昆虫的数量会随着捕食者的减少而增加。当人们意识到乱捕滥杀的危害后,停止了对青蛙的捕杀,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表中拟水狼蛛体内积累的铕元素最多,表明其捕食叶蝉能力最强。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4.【答案】(1)太阳能
(2)2
(3)竞争
(4)自动调节能力
(5)2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该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稻→鼠→猫头鹰、水稻→鼠→蛇→猫头鹰、水稻→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该食物网中含蝗虫的食物链有2条:水稻→蝗虫→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
(3)蝗虫与鼠都以水稻为食,故为竞争关系。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因此,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据图分析: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蛇在食物链:“水稻→鼠→蛇→猫头鹰、水稻→鸟→蛇→猫头鹰”中占第3营养级,在食物链“水稻→蝗虫→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中占第4营养级。所以蛇在该食物网中同时占有第三、第四、第二个营养级。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5.【答案】(1)桑;生产者;腐生微生物(细菌和真菌)
(2)沼气;箭头反了,应指向消费者
(3)叶绿体;线粒体;A
(4)物质;能量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解析】【解答】(1)资料1中,桑基鱼塘中的桑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营养、能量和氧气,属于生产者。腐生微生物可以把动物的尸体、死去的植物还有其他的一些物质分解成水与二氧化碳还有氮气,重新回归自然参与物质的循环,如果没有腐生微生物,物质就不能循环。所以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要是腐生的微生物(或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了生产者和消费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应该是:桑叶→蚕→鱼。所以某同学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绘制了一条食物链:鱼→沼气→蚕→桑叶,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的成分是沼气,除此之外,还存在的错误是:箭头反了,应指向消费者。
(3)植物细胞的绿色部分含有A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B线粒体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含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叶绿体、线粒体都是能量转换器,存在于细胞质中。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所以A是光合作用,B是呼吸作用,其中B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A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为生物圈中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提供了氧气,同时减少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4)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26.【答案】(1)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2)生产者;B;②;化学;消费者;A;C;消费者
(3)牧草→牛→人;牧草→羊→人;大豆→人;玉米→人等
(4)减轻大气污染、抵挡风沙、美化环境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类型;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仔细观察资料所显示的右玉的生态系统类型可知,主要是: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
(2)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所以,牧草、沙棘、玉米、“小老杨”等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属成分是生产者,即图中的【B】,它们通过【②】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生物,主要指动物,也包括某些寄生的菌类等。故牛、羊等动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即图中的【A】。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故动物粪便可作为有机肥供植物利用,是因为图所示[C]消费者的分解作用。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因此,根据以上资料写出包含人的食物链可以是:牧草→牛→人;牧草→羊→人;大豆→人;玉米→人等。
(4)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树木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而且能抵挡风沙、美化环境(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水与B之间是双向箭头,且B只有一个指入箭头,可知B既能进行②光合作用,又能进行①呼吸作用,由此判断E是生产者。A、B的遗体和排出物都被C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故C是分解者,而A是消费者。
27.【答案】(1)生产者;②;丙;无机物
(2)捕食和竞争;食虫鸟;肺;气门
(3)物种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1)图中甲为生产者、丙为分解者,①③④表示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⑤表示分解者丙的分解作用。因此该生态系统固定的太阳光能是通过②光合作用过程实现的。丙作为分解者,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物质循环。
(2)由该食物网简图可知:蛇和猫头鹰都吃食虫鸟,猫头鹰吃蛇,因此蛇和猫头鹰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图二中纵坐标表示有毒物质的含量,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增多,所以食物链为d→b→a→c,图一中含有蝗虫的有四种生物的食物链是:甲→蝗虫→食虫鸟→猫头鹰,因此a对应的生物是食虫鸟,它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有气门,是气体进出的门户。
(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各种各样的生物就会不适应环境而死亡,因此会加速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28.【答案】(1)非生物部分
(2)非生物因素
(3)可遗传的变异
(4)生物圈
(5)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不乱扔垃圾、节约用纸、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回答1点即可。)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概述;生物圈的概述;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1)海洋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因此,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
(3)放射性物质可能影响人类的DNA,造成基因损害。由此导致遗传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能够遗传给后代。
(4)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因此,上述材料体现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5)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作为地球上的一员,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不乱扔垃圾、节约用纸、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回答1点即可)。
【分析】(1)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2)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叫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是不遗传的,叫不遗传变异。
29.【答案】(1)真菌;分解者
(2)光照;无机盐
(3)取两株水稻相通部位的叶片制成临时切片,在相同物镜和目镜下,用显微镜观察比较叶肉细胞的形态大小。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光合作用的实质;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观察叶片的结构
【解析】【解答】(1)木耳、蘑菇等食用菌都属于真菌,它们是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将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归还土壤,供绿色植物重新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合理密植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其主要原因是阳光得以充分利用。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利用5G技术遥控无人机进行施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3)为了观察和比较该株水稻与其它水稻叶肉细胞的形态大小,可以取两株水稻相通部位的叶片制成临时切片,在相同物镜和目镜下,用显微镜观察比较叶肉细胞的形态大小。
【分析】(1)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中酵母菌是单细胞的,霉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细胞的;真菌的细胞不含叶绿体,是典型异养生物。它们从动物、植物的活体、死体和它们的排泄物,以及断枝、落叶和土壤腐殖质中、来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作为自己的营养。真菌的异养方式有寄生和腐生。大多数真菌用孢子繁殖后代,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就会萌发生出菌丝,形成新个体。
(2)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是有机物的积累过程,所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产量。
①充分利用光照:合理密植,进行套种。
②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和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30.【答案】(1)光合作用
(2)食物链;基因
(3)平衡
(4)C
(5)加强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倡导全球合作,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意思相近即可)。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1)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的过程。植树造林是利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即抗微生物药物这些药物残留可能会沿食物链逐渐积累危及人体健康,也可能污染环境。加强对人类和珍稀动植物遗传资源的调查、管理与监督,这是从基因多样性的角度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安全。
(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是生态平衡。过度放牧会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加速草场退化,造成土壤荒漠化。
(4)随手关灯、光盘行动,倡导厉行节约。垃圾分类投放,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这些做法有利于保护自然。放生巴西龟,即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不利于保护自然。故答案为:C。
(5)为了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我国可以加强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倡导全球合作,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31.【答案】(1)生产者;呼吸作用
(2)农作物→人
(3)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单一
(4)利用动物粪便和秸秆来养殖蚯蚓等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农业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题干中的农作物是植物属于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主要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转移到无机环境中。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在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人这条食物链最短,能量损失最少。
(3)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4)为更大程度的提高村民养殖蚯蚓的经济效益,可以采取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措施,如:利用动物粪便和秸秆来养殖蚯蚓等。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2.【答案】(1)生态
(2)分解者
(3)猫头鹰和蛇;7
(4)农作物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绿色植物、植食性昆虫、蛇、猫头鹰等影响鼠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此生态系统中农作物、草等植物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所以该图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植食性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猫头鹰捕食蛇,猫头鹰和蛇同时以鼠为食,所以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为:①植物→植食性昆虫→蜘蛛→杂食性鸟→蛇→猫头鹰,②植物→植食性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③植物→植食性昆虫→青蛙→蛇→猫头鹰,④植物→鼠→蛇→猫头鹰,⑤植物→鼠→猫头鹰,⑥植物→植食性昆虫→杂食性鸟→蛇→猫头鹰,⑦植物→杂食性鸟→蛇→猫头鹰,共7条。
(4)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是为了保证能量尽可能储存在农作物体内,以免经一些食物链流失。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33.【答案】(1)种类
(2)自动
(3)生产者
(4)②→③→⑤
(5)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6)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堆肥化处理(答案体现“物质回收、利用、转换”的思想,合理即可给分)
(7)①②④⑤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襄阳市常见树种230多种,兽类40多种,鸟类30多种,昆虫500多种,这体现了生物的种类多样性。
(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襄阳市月亮湾公园是一个湿地生态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故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4)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所以,题图中的一条食物链:②树→③虫→⑤鸟。
(5)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变或变化。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依赖环境:是指生物类别不同,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所以,本小题题干内容了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6)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堆肥化处理都是对垃圾处理的合理化建议(答案体现“物质回收、利用、转换”的思想,合理即可给分)。
(7)③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处理,会造成空气污染;⑥常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塑料杯,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2021年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生态系统(1)
一、单选题
1.(2021·赤峰)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最短的食物链是草←鼠←鹰
B.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草
D.蛇和鹰只有捕食关系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草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有:①草→鼠→鹰、②草→鼠→蛇→鹰、③草→昆虫→鸟→蛇→鹰、④草→昆虫→青蛙→蛇→鹰,共4条,最短的食物链是草→鼠→鹰,A不符合题意。
B.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所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相对比较弱,B符合题意。
C.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而不是植物草,C不符合题意。
D.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又属于竞争关系,因此鹰和蛇的生物学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2021·咸宁)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是一个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不同的生态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不会发生物质的交换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A.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只有植物,没有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B.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还有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符合题意。
D.不同的生态系统是相互协调的,会发生物质的交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2021·株洲)2020年初非洲暴发了特大蝗灾并向南亚蔓延,我国派出的“鸭子军团”参与灭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 此处的食物链可以表示为蝗虫→鸭子
B.如果农民在农田中喷洒农药DDT,那么鸭子体内积累的DDT比蝗虫多
C.农田生态系统的成分较简单,其自动调节能力较差
D.非洲蝗灾向南亚蔓延的事实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圈的概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此处的食物链可以表示为植物→蝗虫→鸭子,A符合题意。
B.在“草→蝗虫→鸭子”食物链中,植物的级别最低,体内积累的DDT最少;蝗虫是第二营养级,体内积累的DDT次之;鸭子的级别最高,体内积累的DDT含量最多,B不符合题意。
C.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简单,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小,也不稳定,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生活的家园。非洲蝗灾向南亚蔓延的事实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4.(2021·永州)下列有关食物链“草→鼠→蛇→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链中,鹰获得的能量和有毒物质最少
B.鹰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C.该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
D.该食物链中,蛇和鼠之间是捕食关系
【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生物富集是随食物链逐级递增的,所以在食物链“草→鼠→蛇→鹰”,鹰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有毒物质最多,A符合题意。
B.鹰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只包括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C不符合题意。
D.该食物链中,蛇吃鼠,二者之间是捕食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 , 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
5.(2021·娄底)初夏的水府庙公园,景色宜人。你看:风吹芦苇,水草依依,随风摇曳;鱼儿在水草间嬉戏;野鸭子追逐着小鱼,专注着寻觅着美食。赏此美景,勿忘所学,你该知道( )
A.水府庙湿地公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
B.该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能够永远保持生态平衡
C.水府庙湿地公园中的鱼儿、野鸭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D.在水草→小鱼→野鸭这条食物链中,野鸭的能量最多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水府庙湿地公园属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A不符合题意。
B.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B不符合题意。
C.水府庙湿地公园中的鱼儿、野鸭属于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C符合题意。
D.在食物链中,起点是生产者,数量最多,能为植物本身和其它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在水草→小鱼→野鸭这条食物链中,水草的能量最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6.(2021·鄂州)鄂州,以湖而名,依水而兴。境内拥有大小湖泊100多个,是著名的“百湖之市”。下图是我市某湖泊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下列有 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阳光对水生植物的分布没有影响
B.该食物网中,鱼和鹭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水生植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阳光对水生植物的分布有影响,因为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离不开阳光,光照在浅水层较多,深水区光照变少,故会影响水生植物的分布,符合题意。
B.该食物网中,鹭吃鱼体现为捕食关系,鹭和鱼都吃虾,体现为竞争关系,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不符合题意。
D.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水生植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丧失、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受到破坏。
7.(2021·贵州)粘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造成该农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
A.大量捕杀黄鼬 B.大量捕杀田鼠
C.大量清除杂草 D.青蛙被大量捕捉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黄鼬不是黏虫的天敌,大量消灭黄鼬,直接影响不大,间接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如果大量捕杀田鼠,那么会减少田鼠对小麦的取食,不会使小麦减产,B不符合题意。
C.黏虫吃小麦和杂草,清除了杂草,大量的黏虫都去吃小麦,能影响小麦的生活,但不是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
D.青蛙是黏虫的天敌,大量捕杀青蛙,黏虫没有了天敌会数量大增,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是主要原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某动物是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维持着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
8.(2021·邵阳)农民在农田里喷洒一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杀虫剂。下图为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图中方框面积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体内所含杀虫剂的多少。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丁→丙→乙→甲
B.乙以丙为食
C.四种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丁
D.图中的乙就是要喷杀的害虫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就越多,根据图片可知,体内有毒物质由多到少的顺序是甲、乙、丙、丁,则食物链为丁→丙→乙→甲,A不符合题意。
B.根据A选项分析可知,乙以丙为食,B不符合题意。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则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丁,C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植物),本题的生产者(植物)是丁,害虫是以植物为食,丙以丁为食,则图中的丙就是要喷杀的害虫,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与循环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传递的特点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9.(2021·黄石)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这一事例说明( )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组成成分
C.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不会改变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失调。
故答案为:A。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0.(2021·黄石)腐烂的树桩上长出的真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所以,腐烂的树桩上长出的真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11.(2021·黄石)有关“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反映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B.鼠、蛇、鹰都是消费者
C.该食物链中还需加上分解者
D.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A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包含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中生产者是草,鼠、蛇、鹰都是动物,统称为消费者,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C符合题意。
D.在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鼠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鼠的体内,鹰吃蛇,蛇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鹰的体内,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12.(2021·龙东)如图是农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有四条食物链
B.水受到污染后,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水稻
C.细菌和真菌大多是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鸟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中食物链有水稻→虫→鸟,水稻→虫→青蛙,共2条,A不符合题意。
B.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水稻是生产者,体内积累毒素最少,B不符合题意。
C.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大多数真菌和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符合题意。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水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13.(2021·烟台)一个瓶子可能就是一个生命世界。下列装置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有非生物部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和真菌)。A中没有生物部分,B中只有动物,C中只有植物,D中具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因此是一个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14.(2021·十堰)袁隆平院士被国内外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所培育的高产水稻品种已在世界多地种植。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生物数量多,所以稻田是一个生态系统
B.稻田要人工除草,说明该生态系统没有自动调节能力
C.“阳光→水稻→害虫→青蛙”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D.杂交水稻的高产性状是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A、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稻田是一个生态系统不仅仅是因为稻田中生物数量多,不符合题意;
B、稻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而不是没有自动调节能力,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符合题意;
D、杂交水稻的高产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是否遗传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的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15.(2021·常州)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湖泊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雨林生态系统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一般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选项中,C城市生态系统中,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人的作用一旦消失,城市生态系统很快就会消失,生物种类单一,自我调节能力最弱,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16.(2021·常州)下图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一共有九条食物链
B.最长的食物链中共有五个营养级
C.食物网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蛇
D.该食物网中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图中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如下:草→食草昆虫→食虫鸟→蛇→鹰,草→鼠→鹰,草→兔→鹰,可见A说法错误。
B、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草→食草昆虫→食虫鸟→蛇→鹰,每一个环节叫一个营养级,可见,在此食物链中一共5个营养级,B说法正确。
C、在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数量越少,在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鹰,数量最少,C说法错误。
D、食物网是食物链交错形成的,食物链是生物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所以食物链上只有消费者和生产者,不含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所以食物网中也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比较简单,需要明确: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含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二、多选题
17.(2021·咸宁)“草→兔→狐”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一条食物链,下列与这条食物链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是生产者,兔是消费者,狐是分解者
B.若狐的数量发生改变不会影响草的数量
C.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只能出现在一条食物链中
D.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狐的体内
【答案】A,B,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食物链草→兔→狐中,草属于生产者,兔、狐属于消费者而分解者是不写入食物链,狐是消费者不是分解者,故A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若狐的数量发生改变会直接影响兔的数量,兔的数量会影响草的数量,所以若狐的数量发生改变是会影响草的数量,故B符合题意。
C.在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而处于交点的生物就不止出现在一条食物链中。因此一种生物往往不止出现在一条食物链中,故C符合题意。
D.有些有毒物质如DDT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一旦进入食物链,会随食物链逐级累加,导致营养级别越高其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所以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狐的体内,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分析】有关食物链的书写要点:
①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绿色植物)数起,每条食物链都要数到底,不能漏数,但也不能将一个箭头看作一条食物链;
②在食物链中,每个箭头都必须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③在食物链的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它只反映出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而发生的联系;
④肉食动物(属于第三环节),终点是营养级最高的肉食动物。
三、填空题
18.(2021·乐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 数量更多,光合作用的规模更大,为消费者提供的食物、为人类提供的产品更丰富;绿水青山,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复杂, 能力更强,更容易维持自身的稳定。
【答案】绿色植物;自我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综合)
【解析】【解答】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就更稳定,所以,绿色植物数量更多,光合作用的规模更大,为消费者提供的食物、为人类提供的产品更丰富;绿水青山,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更容易维持自身的稳定。
故答案为:绿色植物、自我调节。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四、实验探究题
19.(2021·江津)袁隆平院士在“长沙站”建设了30亩“巨型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试验与示范区,试验结果表明:与常用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相比,该模式下稻谷产量至少提高一倍以上,青蛙、泥鳅、龙虾、稻花鱼等养殖动物的产量提高1.5倍以上,而且向实现化肥、农药、抗生素“零使用”目标迈进了一大步。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巨型稻”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因此“巨型稻”在该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 的角色。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杂交水稻的原理是依据生物多样性中 的多样性。
(2)动物的排泄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 等,增加了稻田的土壤肥力,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青蛙与农业害虫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请据此写出一条食物链 。
(3)在该生态系统中,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1)生产者;基因
(2)无机盐;水稻→农业害虫→青蛙
(3)生物影响环境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1)在该生态系统中,“巨型稻”通过光合作用这一生理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为其它生物提供了有机物和能量来源,因此“巨型稻”在该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生物的性状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巨型稻”株形高大、生长期长、耐水淹,这是利用基因的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的典型实例。
(2)动物的排泄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增加了稻田的土壤肥力,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青蛙与农业害虫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农业害虫→青蛙。
(3)在该生态系统中,稻谷产量至少提高一倍以上,青蛙、泥鳅、龙虾、稻花鱼等养殖动物的产量提高1.5倍以上,实现化肥、农药、抗生素“零使用”,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五、综合题
20.(2021·赤峰)在生物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几种生物,认真比较后回答: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A衣藻属于生物部分中的 。
(2)B、C相比较,主要区别是B体内无脊椎骨构成的 。
(3)D与E相比较,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E有 。
(4)C类动物生殖发育方面最主要的特征是 。
【答案】(1)生产者
(2)脊柱
(3)成形的细胞核
(4)胎生哺乳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解析】【解答】(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所以,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A衣藻是单细胞藻类植物,属于生物部分中的生产者。
(2)脊椎动物是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是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所以,B蝗虫,C大熊猫相比较,主要区别是B蝗虫体内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3)细菌为单细胞生物,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青霉菌等真菌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和液泡等。所以,细菌与真菌相比较,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E青霉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4)大熊猫等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所以,C类动物(哺乳动物)生殖发育方面最主要的特征是胎生哺乳。
【分析】(1)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2)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3)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故真菌和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从生殖方式上看,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个分成两个,而真菌可以在环境条件较好时,比如营养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在条件不良时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
(4)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21.(2021·本溪)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 ;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
(3)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答案】(1)分解者
(2)草
(3)3;草→鼠→蛇→鹰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草属于生产者,兔等动物属于消费者,所以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图中有3条食物链,即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2.(2021·荆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荆门市政府近年正在努力建设多个湿地公园,优化当地生态环境。某校组织学生到沙洋县曾集镇潘集湖湿地公园研学。期间有学生绘制了如图1所示的食物网,图2表示局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与昆虫的关系是 。
(2)有学生将公园内的生物种类与建立前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如今生物种类明显增加,食物网也更复杂。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 就越强。
(3)图2中A代表的生物可以是图1中的 。在生态系统中,C的作用是 。
(4)有同学将图1中的昆虫分为一类,吃草籽鸟、鼠、杂食性鸟、鹰分为另一类。他的分类依据可能是 。
【答案】(1)捕食和竞争
(2)自我调节能力
(3)绿色植物;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
(4)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椎(或体温是否恒定)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解析】【解答】(1)杂食性鸟以昆虫为食,属于捕食关系,而杂食性鸟和昆虫以绿色植物为食,属于竞争关系,所以图1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与昆虫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因此,有学生将公园内的生物种类与建立前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如今生物种类明显增加,食物网也更复杂。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3)图2中的A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氧气,说明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图1中的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为植物本身和其它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图2中的A代表的生物 可以是图1中的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C代表分解者,是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
(4)有同学将图1中的昆虫分为一类,体内没有脊椎骨构成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体温不恒定,吃草籽鸟、鼠、杂食性鸟、鹰分为另一类,体内有脊椎骨构成脊柱,属于脊椎动物,体温恒定。他的分类依据可能是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椎(或体温是否恒定)。
【分析】(1)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4)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23.(2021·营口)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昔日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又重现在田埂之间。下图是某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思考后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固定的 。
(3)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它们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供植物重新利用。
(4)若该生态系统的青蛙被大量捕杀,会使昆虫的数量在短时期内 。当人们意识到乱捕滥杀的危害后,停止了对青蛙的捕杀,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下表是生态学家为研究三种蜘蛛捕食叶蝉(水稻害虫)的能力,用含有铕元素(这种元素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的泥土培育水稻,然后测定稻田中三种蜘蛛体内的铕含量。从表中数据可知, 捕食叶蝉能力最强。
每百头蜘蛛鲜重中的铕含量(微克)
锥腹肖蛸 拟水狼蛛 食虫沟瘤蛛
10.436 20.172 3.21
【答案】(1)水稻→昆虫→蜘蛛→鸟
(2)太阳能
(3)分解者
(4)增加;自动调节能力
(5)拟水狼蛛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主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有3条∶水稻→昆虫→鸟;水稻→昆虫→蜘蛛→鸟;水稻→昆虫→青蛙。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昆虫→蜘蛛→鸟。
(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并通过食物链流动到其他生物体内,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水稻固定的太阳能。
(3)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可供植物重新利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4)”该食物网中若青蛙的数量大量减少”,在短期内,食草昆虫的数量会随着捕食者的减少而增加。当人们意识到乱捕滥杀的危害后,停止了对青蛙的捕杀,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表中拟水狼蛛体内积累的铕元素最多,表明其捕食叶蝉能力最强。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4.(2021·鸡西)图示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2)该食物网中含蝗虫的食物链有 条。
(3)图中蝗虫与鼠的关系是 。
(4)蝗虫聚集成团会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导致生态危机,说明生态系统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
(5)在该食物网中,蛇同时占有 个营养级。
【答案】(1)太阳能
(2)2
(3)竞争
(4)自动调节能力
(5)2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该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稻→鼠→猫头鹰、水稻→鼠→蛇→猫头鹰、水稻→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该食物网中含蝗虫的食物链有2条:水稻→蝗虫→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
(3)蝗虫与鼠都以水稻为食,故为竞争关系。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因此,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据图分析: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蛇在食物链:“水稻→鼠→蛇→猫头鹰、水稻→鸟→蛇→猫头鹰”中占第3营养级,在食物链“水稻→蝗虫→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中占第4营养级。所以蛇在该食物网中同时占有第三、第四、第二个营养级。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5.(2021·南海)资料分析
资料1:“桑基鱼塘”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如下图所示)。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将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发展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燃料,然后再用沼渣喂鱼。
资料2:桑叶是桑树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下图为桑叶叶肉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转换示意图:
根据上述资料内容分析回答:
(1)资料1中,桑基鱼塘中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生物主要是 ,它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 。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有机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将这些有机物分解的生物主要是 。
(2)某同学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绘制了一条食物链:鱼→沼气→蚕→桑叶,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的成分是 ,除此之外,还存在的错误是 。
(3)资料2中,若A、B代表能量转换器,则A是 ,B是 。若A、B代表生理过程,则 (填字母)对于维持大气中的碳一氧平衡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4)“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势是能促进 循环和 流动。
【答案】(1)桑;生产者;腐生微生物(细菌和真菌)
(2)沼气;箭头反了,应指向消费者
(3)叶绿体;线粒体;A
(4)物质;能量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解析】【解答】(1)资料1中,桑基鱼塘中的桑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营养、能量和氧气,属于生产者。腐生微生物可以把动物的尸体、死去的植物还有其他的一些物质分解成水与二氧化碳还有氮气,重新回归自然参与物质的循环,如果没有腐生微生物,物质就不能循环。所以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要是腐生的微生物(或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了生产者和消费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应该是:桑叶→蚕→鱼。所以某同学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绘制了一条食物链:鱼→沼气→蚕→桑叶,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的成分是沼气,除此之外,还存在的错误是:箭头反了,应指向消费者。
(3)植物细胞的绿色部分含有A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B线粒体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含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叶绿体、线粒体都是能量转换器,存在于细胞质中。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所以A是光合作用,B是呼吸作用,其中B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A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为生物圈中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提供了氧气,同时减少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4)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26.(2021·阳泉)塞上绿洲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晋西北,西邻毛乌素沙地。历任县委书记前赴后继,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历经60余年,让风沙肆虑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眼苍翠的“塞上绿洲”。如今除了一望无际的由“小老杨”、樟子松等构成的生态林外,还有漫山遍野的沙棘林。右玉人大力发展林下苗圃和林下养鸡、养鸭等林下经济,还建成了许多生态牧场。一群群牛、羊在草场上悠然地吃着青草,它们的粪便又成为树木、牧草和农作物的有机肥料。优质的羊肉、沙棘汁、大豆、玉米等农副产品正在使右玉从“绿起来”变得“富起来”,真正使“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请根据以上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内填图中的①、②或A、B、C):
(1)资料所显示的右玉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是 和 。
(2)牧草、沙棘、玉米、“小老杨”等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属成分是 ,即图中的[ ],它们通过[ ]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换成 能储存起来;牛、羊等动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即图中的[ ];动物粪便可作为有机肥供植物利用,是因为图所示[ ] 的分解作用。
(3)试根据以上资料写出一条包含人的食物链:
(4)请你说说大力植树造林的意义(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2)生产者;B;②;化学;消费者;A;C;消费者
(3)牧草→牛→人;牧草→羊→人;大豆→人;玉米→人等
(4)减轻大气污染、抵挡风沙、美化环境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类型;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仔细观察资料所显示的右玉的生态系统类型可知,主要是: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
(2)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所以,牧草、沙棘、玉米、“小老杨”等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属成分是生产者,即图中的【B】,它们通过【②】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生物,主要指动物,也包括某些寄生的菌类等。故牛、羊等动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即图中的【A】。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故动物粪便可作为有机肥供植物利用,是因为图所示[C]消费者的分解作用。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因此,根据以上资料写出包含人的食物链可以是:牧草→牛→人;牧草→羊→人;大豆→人;玉米→人等。
(4)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树木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而且能抵挡风沙、美化环境(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水与B之间是双向箭头,且B只有一个指入箭头,可知B既能进行②光合作用,又能进行①呼吸作用,由此判断E是生产者。A、B的遗体和排出物都被C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故C是分解者,而A是消费者。
27.(2021·通辽)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组成统一的整体。图一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成分,① ⑤表示生理过程;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所含有的有毒物质相对含量。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甲表示的生物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固定的太阳光能是通过 (填数字)过程实现的。 (填标号)作为分解者能够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 ,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2)图一中蛇和猫头鹰的关系为 。若图二中的生物构成了图一中含有蝗虫的一条食物链,则a对应的生物为 ,它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蝗虫体表有 ,用于呼吸,它是气体进出的“门户”。
(3)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会加速 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答案】(1)生产者;②;丙;无机物
(2)捕食和竞争;食虫鸟;肺;气门
(3)物种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1)图中甲为生产者、丙为分解者,①③④表示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⑤表示分解者丙的分解作用。因此该生态系统固定的太阳光能是通过②光合作用过程实现的。丙作为分解者,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物质循环。
(2)由该食物网简图可知:蛇和猫头鹰都吃食虫鸟,猫头鹰吃蛇,因此蛇和猫头鹰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图二中纵坐标表示有毒物质的含量,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增多,所以食物链为d→b→a→c,图一中含有蝗虫的有四种生物的食物链是:甲→蝗虫→食虫鸟→猫头鹰,因此a对应的生物是食虫鸟,它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有气门,是气体进出的门户。
(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各种各样的生物就会不适应环境而死亡,因此会加速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28.(2021·吉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日前报道,日本政府正式决定两年后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入大海,此决定立刻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质疑。
核污水含有放射性物质,如被人类或其他生物体吸入,将长期残存体内。在海洋环境中,放射性物质通过食物链可能被富集人类一旦食用被污染的鱼类,放射性物质就会进入人体,可能对DNA产生影响,并造成基因损害。
如果福岛核电站核污水被排入海洋,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十年后将蔓延全球海域,全球都将会有风险。
(1)海洋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 组成。
(2)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 。(填“非生物因素”或“生物因素”)
(3)放射性物质可能影响人类的DNA,造成基因损害。由此导致遗传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变异属于 。(填“可遗传的变异”或“不遗传的变异”)
(4)上述材料体现了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5)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作为地球上的一员,你以哪些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非生物部分
(2)非生物因素
(3)可遗传的变异
(4)生物圈
(5)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不乱扔垃圾、节约用纸、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回答1点即可。)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概述;生物圈的概述;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1)海洋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因此,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
(3)放射性物质可能影响人类的DNA,造成基因损害。由此导致遗传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能够遗传给后代。
(4)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因此,上述材料体现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5)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作为地球上的一员,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不乱扔垃圾、节约用纸、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回答1点即可)。
【分析】(1)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2)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叫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是不遗传的,叫不遗传变异。
29.(2021·长沙)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此期间,科研工作者和农业技术人员投身产业扶贫一线,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
(1)李玉院士倡导的“北耳南扩”“南菇北移”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小木耳,大产业”。木耳、蘑菇等食用菌都属于 ,它们作为生态系统中的 能利用秸秆等废弃物中的有机物,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
(2)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指导农民合理密植,以充分利用 ;利用5G技术遥控无人机进行施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 。这些措施都能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粮食产量。
(3)农业技术人员在生产巡查中发现一株植株高大、稻穗饱满的水稻,他猜测这与叶肉细胞的形态大小有关。他想通过观察,以比较该株水稻与其它水稻叶肉细胞的形态大小是否存在差异,应如何操作?
【答案】(1)真菌;分解者
(2)光照;无机盐
(3)取两株水稻相通部位的叶片制成临时切片,在相同物镜和目镜下,用显微镜观察比较叶肉细胞的形态大小。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光合作用的实质;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观察叶片的结构
【解析】【解答】(1)木耳、蘑菇等食用菌都属于真菌,它们是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将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归还土壤,供绿色植物重新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合理密植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其主要原因是阳光得以充分利用。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利用5G技术遥控无人机进行施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3)为了观察和比较该株水稻与其它水稻叶肉细胞的形态大小,可以取两株水稻相通部位的叶片制成临时切片,在相同物镜和目镜下,用显微镜观察比较叶肉细胞的形态大小。
【分析】(1)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中酵母菌是单细胞的,霉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细胞的;真菌的细胞不含叶绿体,是典型异养生物。它们从动物、植物的活体、死体和它们的排泄物,以及断枝、落叶和土壤腐殖质中、来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作为自己的营养。真菌的异养方式有寄生和腐生。大多数真菌用孢子繁殖后代,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就会萌发生出菌丝,形成新个体。
(2)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是有机物的积累过程,所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产量。
①充分利用光照:合理密植,进行套种。
②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和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30.(2021·长沙)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呵护自然,人人有责”,旨在号召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分析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去年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做出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材料二: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法规体系越来越完善,如今年4月施行的《生物安全法》。
材料三:今年3月,我国遭受了近十年来的最强沙尘暴,此次沙尘暴起源于蒙古国戈壁荒漠。蒙古国因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荒漠化,再加上今年春季气温较往年偏高5-8℃,导致干旱、大风,就此形成了超强沙尘暴。
(1)中国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方面应保护现有森林,并大力植树造林,利用绿色植物进行 消耗二氧化碳;另一方面需从能源结构、工业制造和个人生活等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生物安全法》中规定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等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和残留的管理,因为这些药物残留可能会沿 逐渐积累危及人体健康,也可能污染环境;还规定加强对人类和珍稀动植物遗传资源的调查、管理与监督,这是从 多样性的角度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安全。
(3)过度放牧会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 状态,加速草场退化,造成土壤荒漠化。
(4)“呵护自然,人人有责”。下列个人行为不利于保护自然的是( )。
A.随手关灯 B.光盘行动
C.放生巴西龟 D.垃圾分类投放
(5)我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答案】(1)光合作用
(2)食物链;基因
(3)平衡
(4)C
(5)加强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倡导全球合作,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意思相近即可)。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1)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的过程。植树造林是利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即抗微生物药物这些药物残留可能会沿食物链逐渐积累危及人体健康,也可能污染环境。加强对人类和珍稀动植物遗传资源的调查、管理与监督,这是从基因多样性的角度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安全。
(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是生态平衡。过度放牧会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加速草场退化,造成土壤荒漠化。
(4)随手关灯、光盘行动,倡导厉行节约。垃圾分类投放,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这些做法有利于保护自然。放生巴西龟,即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不利于保护自然。故答案为:C。
(5)为了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我国可以加强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倡导全球合作,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31.(2021·张家界)目前张家界市政府推进的乡村振兴建设如火如荼,下图是某地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构建的一种多层次、多级利用资源,实现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设计。请分析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扮演的角色是 ,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主要通过 (填一种生理过程)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转移到无机环境中。
(2)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损失最少的一条食物链: 。
(3)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很快就会发生变化,占优势地位的农作物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小,其原因是 。
(4)当地村民养殖大量蚯蚓,作为中学生的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写一点)。
【答案】(1)生产者;呼吸作用
(2)农作物→人
(3)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单一
(4)利用动物粪便和秸秆来养殖蚯蚓等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农业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题干中的农作物是植物属于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主要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转移到无机环境中。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在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人这条食物链最短,能量损失最少。
(3)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4)为更大程度的提高村民养殖蚯蚓的经济效益,可以采取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措施,如:利用动物粪便和秸秆来养殖蚯蚓等。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2.(2021·邵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中,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了我市一农田生态系统,绘制了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绿色植物、植食性昆虫、蛇、猫头鹰等影响鼠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因素。
(2)该图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植食性的组成成分是 和非生物部分。
(3)在图中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有4对,即杂食性鸟与植食性昆虫、杂食性鸟与蜘蛛、青蛙与蜘蛛、 。该食物网中共 有条食物链。
(4)农民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是为了让 获得更多的能量。
【答案】(1)生态
(2)分解者
(3)猫头鹰和蛇;7
(4)农作物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绿色植物、植食性昆虫、蛇、猫头鹰等影响鼠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此生态系统中农作物、草等植物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所以该图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植食性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猫头鹰捕食蛇,猫头鹰和蛇同时以鼠为食,所以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为:①植物→植食性昆虫→蜘蛛→杂食性鸟→蛇→猫头鹰,②植物→植食性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③植物→植食性昆虫→青蛙→蛇→猫头鹰,④植物→鼠→蛇→猫头鹰,⑤植物→鼠→猫头鹰,⑥植物→植食性昆虫→杂食性鸟→蛇→猫头鹰,⑦植物→杂食性鸟→蛇→猫头鹰,共7条。
(4)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是为了保证能量尽可能储存在农作物体内,以免经一些食物链流失。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33.(2021·襄阳)襄阳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请回答下列问题:
(1)襄阳市常见树种230多种,兽类40多种,鸟类30多种,昆虫500多种,这体现了生物的 多样性。
(2)襄阳市月亮湾公园是一个湿地生态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 调节能力。
(3)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
(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请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
(5)我市大力推广植树造林工程,不断扩大绿化面积,移植来的常绿树种也给冬天的襄阳带来绿色生机,人们都赞叹襄阳环境好、空气好,是生态宜居城市。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6)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请你对垃圾处理提出一条可行性建议: 。
(7)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减排力度最大、减排贡献最多的国家。我国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实现碳的净零排放),下列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的是(填序号,多选)。
①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②利用风能发电
③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处理
④推广太阳能路灯
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⑥常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塑料杯
【答案】(1)种类
(2)自动
(3)生产者
(4)②→③→⑤
(5)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6)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堆肥化处理(答案体现“物质回收、利用、转换”的思想,合理即可给分)
(7)①②④⑤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襄阳市常见树种230多种,兽类40多种,鸟类30多种,昆虫500多种,这体现了生物的种类多样性。
(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襄阳市月亮湾公园是一个湿地生态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故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4)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所以,题图中的一条食物链:②树→③虫→⑤鸟。
(5)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变或变化。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依赖环境:是指生物类别不同,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所以,本小题题干内容了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6)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堆肥化处理都是对垃圾处理的合理化建议(答案体现“物质回收、利用、转换”的思想,合理即可给分)。
(7)③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处理,会造成空气污染;⑥常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塑料杯,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所以,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①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②利用风能发电、④推广太阳能路灯、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丧失、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受到破坏;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4.(2021·海南)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全过程。分析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践行“绿色办展”,要求各涉展企业自觉杜绝提供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提供全生物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供消费者选择使用。
资料二 海南湿地保护与恢复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如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有黑翅鸢、白腹鹞等9种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紫水鸡和栗树鸭等珍稀物种也在这里栖息繁衍。公园内共有维管植物79科164属196种,野生脊椎动物16目40科94种。
资料三 近年来,海南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1%以上,充分发丙挥了绿色植物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被誉为“天然氧吧”!下图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的关系示意图。
(1)生态系统中的 (填“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能降解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参与生物圈中的 循环。
(2)资料二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实施,使生态系统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 ,结构更加稳定。
(3)资料三图中表示生产者的是 ,它通过 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1)分解者;物质
(2)生物种类(物种);增强
(3)丙;光合
【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根据图示箭头方向可以确定,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1)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所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降解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参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2)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资料二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所以,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实施,使生态系统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结构更加稳定。
(3)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所以,资料三图中表示生产者的是丙,它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某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
35.(2021·百色)田东十里莲塘位于田东县祥周镇,由右江河汊古河道演变而成。莲塘水面南北约十里、全是绿荷一片、故名十里莲塘。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莲塘除了荷还有鱼、青蛙等多种生物,它们与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 。
(2)莲塘放养有鱼、青蛙、鸭等动物、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生物防治,不仅提高莲塘的经济效益,还减少了 。
(3)在“荷→昆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青蛙所属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 。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昆虫体内的能量流向青蛙的效率并不高、原因是昆虫体内的能量会通过 散失,还有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部分能量未被利用。因此,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 。
【答案】(1)生态系统
(2)化学污染
(3)消费者;呼吸作用;逐级递减
【知识点】生物防治;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1)莲塘除了荷还有鱼、青蛙等多种生物,它们与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莲塘放养有鱼、青蛙、鸭等动物、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生物防治,不仅提高莲塘的经济效益,还减少了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的化学污染。
(3)在“荷→昆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青蛙是动物,间接以荷为食,所属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消费者。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昆虫体内的能量流向青蛙的效率并不高,原因是昆虫体内的能量会通过呼吸作用散失,还有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部分能量未被利用。因此,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36.(2021·淄博)《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的出台修订,对加大湿地监督管理力度,维护全国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甲、乙、丙、丁是某湿地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根据它们占据能量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