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3 15:5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
鲁迅先生说:“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采,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则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然在市井间,则别有艺文兴起。即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这一论述可以推知宋代
A.
城市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B.
中央集权加强文化被禁锢
C.
理学兴起致世俗文学衰落
D.
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学创新
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俨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正德元年《乞宥言官去权奸》一疏,因而被放逐龙场之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政。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
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
B.
心学实践方向的变化
C.
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D.
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
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
A.
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
B.
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
C.
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
D.
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宋人为了画出写实的老虎,会一个人到深山里面,在树上搭一个可以容身的空间栖居,观察老虎的走动、生活、搏斗,通过这样冒险的行为,达成画作中“真实”的一笔。这份自然而然的“求真”,是宋朝独有的审美情趣。这反映了宋朝
A.
绘画手法受到理学的影响
B.
风俗画是当时的亮点
C.
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
D.
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A.
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
B.
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
C.
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
D.
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
下图为位于积水潭附近的汇通祠(今郭守敬纪念馆)的简仪模型。简仪是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此外,他还编定了
A.
《授时历》
B.
《梦溪笔谈》
C.
《农书》
D.
《蒙古秘史》
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溶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
A.
植根于佛道的思想
B.
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C.
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D.
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代的文言小说多采自民间,世俗化倾向强烈,充满市井气息,但其内容往往微言大义,搜寻教训,理性色彩浓重,与唐代相比,它们既缺乏雍容华贵的气魄,也少了文辞华艳的美感。材料旨在说明宋代
A.
理学在世俗文化中得以推广
B.
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C.
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到落实
D.
科举制度推动文化艺术繁荣
唐朝的主要文学形式是诗歌,到北宋词的创作兴盛,元朝时,杂剧和散曲深受世人欢迎。对此发展趋势解释正确的是(  )
A.
贵族阶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元
B.
文学平民化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
C.
开科取士有利于文学形式不断创新
D.
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学的创作
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
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
C.
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
D.
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这些优秀作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
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
元朝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D.
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增加
鲁迅先生就中国古代科技的发明与应用有一段论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鲁迅先生所说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文化的封闭性
B.
中西不同的社会环境
C.
中西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同
D.
中国古代应用技术落后于西方
某一著作是使用畏兀体蒙古文撰写的,对于从整体上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一著作是
A.
《百家姓》
B.
《授时历》
C.
《梦溪笔谈》
D.
《蒙古秘史》
辽夏金和蒙古各政权统治者都创制了文字,丰富了中华文化多元特征。在这些文字中,沿用至今的是
A.
契丹大字、小字
B.
女真文字
C.
畏兀体蒙古文
D.
八思巴字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习题。
?
?
材料1
两宋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黄金时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都完成于此时,这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和历史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宋代科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说:
“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
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可以说宋代在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诸多领域都留下了新的纪录。
——游彪《宋史——文职昌盛与武功弱势》
(1)概括材料1中李约瑟的观点,并运用宋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加以说明。
?
?
材料2
宋元之时,
经济发达……市场需求活泼,
使生产制造技术有相当的发展。当时多元文化的接触可能也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因素。蒙古四处征战,
杀业甚重,
但颇重视技术人才。从成吉思汗以下,
每攻取一地,
都搜罗名工巧匠。凡有一技之长的俘虏,
常可免死。成千成万的工匠,
随军队所至,处处有机会接触别处的工艺技术……工匠既有彼此切磋的机会,
又因为专业分工,
颇可专精。
——许倬云《万古江河》
(2)依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概括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
书院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
对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
探究问题。
?
?
?材料1
《白鹿洞书院教条》是自朱熹时代起至整个19世纪的最有名、使用最普遍的一套学校规章……1.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3.修身之要: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4.处事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5.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美]
贾志扬《朱熹与白鹿洞书院的复兴(1179-1181)

(1)
依据材料1中白鹿洞书院的教条,
并结合所学,
概括朱熹的思想。
?
?
材料2?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为当时著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之所。杨时是理学南传的第一人。东林书院是其传承理学的主要课堂与阵地,同时对促进我国东南地区文化学术繁荣也起到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至明万历年间,
无锡顾宪成、高攀龙等学者修复书院,
聚众讲学。其间,
年有大会,
月有小会,
盛况空前,
倾动朝野,
形成“东林学派”。他们提出关心社会,
廉洁奉公,
躬行实践的思想主张,
将宋明理学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东林讲学“倡实学以救世,
视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更令世人景仰。东林领袖顾宪成所撰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胸怀远大抱负之名联,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
——若水《东林书院》
(2)依据材料1~2,指出白鹿洞书院和东林书院二者的相似点,并结合所学分析程朱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
????????????????????????????——朱熹《朱子语类》
???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
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是基于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根据所学“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举两个例子
(3)依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根据所学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具体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宋代儒学而言,它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包括内外两个层面:就外而言,是要排斥佛道二教,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承接先秦儒家的传统,站在理论的高度论证儒家仁义礼乐存在的合理性,建立起一个新的儒家哲学形态,使儒家思想重新成为人们的精神归宿,进而能重新全面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就内而言,是要抛弃汉唐传统儒家粗疏的“天人感应”的理论形态,从儒家原典中发掘新的思想材料,并以之为出发点,对佛道学说中有用的思想资料进行整合,把儒家经学从原来的训诂之学引向义理之学,进而建立起以伦理道德为宇宙万物本原的儒家哲学。???????????????????????????????
——摘编自徐洪兴《论二程思想之异同》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儒学的特点,并分析宋代儒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分析宋代理学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宋朝话本兴起,属于世俗文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兴起原因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壮大,故A项正确。
B.该项中的“文化被禁锢”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B。
C.该项中的“世俗文学衰落”与题干意思相悖,故排除C。
D.该项无法由题干信息而得出,故排除D。
故选A。??
2.【答案】C
【解析】AD.此两项是理学家倡导的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问题要求,故排除AD。
B.此项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题目中的人物“宋明理学家”不符,故排除B。
C.题目中的“‘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体现了宋明理学家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以达到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稳定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故C正确。
故选C。??
3.【答案】A
【解析】A.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政治生态比较宽松和谐,宋王朝以文治国,对士大夫也特别优容,甚至表现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共定国是”的雅量在这一政治背景下,士大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士大夫也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得君行道”的可能性。然而,到了明朝,皇帝的权力空前膨胀,明朝的士大夫就不可能再像宋朝一样向往“得君行道”乃至“与皇帝同治天下”,而是不太关心宏大的朝政,转向从个人受用
的角度,探讨性命理气的内圣之学。因此,宋明士大夫的这种变化实际上受到宋明社会政治环境变迁的影响,故A正确。
B.此项是这种变迁造成的影响,而非原因,故B错误。
C.此项与题干无关,故C错误。
D.此项的社会矛盾是指人民大众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与题意无关,故D错误。?故选A。??
4.【答案】A
【解析】略
5.【答案】A
【解析】A.从“这份自然而然的‘求真’,是宋朝独有的审美情趣”可知,题干认为宋画不同于其他时代画作的写意或抽象,它是写实的、精细的,体现了理学“格物致知”的内涵,表明宋朝绘画手法受到理学的影响,故A正确。
B.写实的绘画并非一定就是风俗画,故B错误。
C.题干认为宋画追求写实,而非平民化趋势,故C错误。
D.该项在题干无法体现,故排除D。
故选A。??
6.【答案】C
【解析】
A.题干反映了中国画中书法和绘画相结合,未体现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故不选A。
B.题干反映了中国画中书法和绘画的结合,并未涉及书法和绘画的源头,故不选B。
C.从唐代画作题款藏于石隙树根处到元代有意识地占据很大画面,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体现了注重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故C正确。
D.题干体现不出书画客观写实性,故不选D。
故选C。??
7.【答案】A
【解析】
A.根据题干“简仪是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科学家郭守敬还编订了《授时历》,故A正确。
B.《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编写的,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错误。
C.《农书》是元代王祯所编写,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错误。
D.《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与题干信息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8.【答案】D
【解析】
D.从题干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等信息来看,说明理学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具有包容创新精神,故D正确。
A.理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是植根于佛道思想,故排除A。
B.理学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进步,不是倒退,故排除B。
C.该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
故选D。??
9.【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A项反映的是修身的重要性,符合题意。
B项反映的是把中国看成是统一、团结、和睦的国家,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C项的意思是不要认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小就不去做,反映的是劝勉人们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D项强调的是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需要掌握理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10.【答案】A
【解析】[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宋代理学,考查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素养。
[解析]由材料“其.内....探寻教训,理性色彩浓重”及“文言小说、充满市井气息”可知A项正确:由材料“但其内....”.可知材料强调的理学的传播问题,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D两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诗歌多为文人创作,而宋词、元曲的兴盛则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和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体现了文学的平民化趋势,故B正确。
A.宋词、元曲的兴盛是适应市民阶层的精神生活,而不是贵族阶层的精神生活,故排除A。
C.元代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实行科举制,故排除C。
D.从唐至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政治环境并不是越来越宽松,故排除D。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
A.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讲皇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这一变化是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A正确。
B.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到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度解释,故B错误。
C.南宋后期,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故C错误。
D.题干所示变化实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被官方化,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儒学的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13.【答案】D
【解析】A.题干没有反映出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元杂剧的影响,故不选A。
B.题干没有反映出元朝科举制对官员文化素质的影响,故不选B。
C.题干没有反映出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对元杂剧的影响,故不选C。
D.结合所学可知,元杂剧属于通俗文学,其出现的主要因素是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B.题干表明,旧中国的愚昧落后导致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没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到西方后却推动西方社会的进步,所以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中国封建制度的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而西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日益瓦解封建制度,故B正确。
AC.都只是社会环境的其中一个表现,故排除AC。
D.中国古代科技有重实用的特点,并不是鲁迅先生所说情况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
故选B。
15.【答案】D
【解析】D.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畏兀体蒙古文的代表作是《蒙古秘史》,《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故D正确。
A.《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传统启蒙读物,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按文献记载,其成书于北宋初年,现已流传千百年,在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故A错误。
B.1281年,《授时历》颁布推行,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故B错误。
C.是《梦溪笔谈》是一部由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撰的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于十一世纪成书,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故C错误。
???????故选D。??
16.【答案】C
【解析】C.结合所学可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蒙古秘史》,故C正确。
ABD.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
故选C。??
17.【答案】(1)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成就: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著《梦溪笔谈》。

2)政治上,宋与其他民族政权的局部统一,对峙政权之间保持相对的稳定,特别是元的大一统,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对外征战中对技术人才的重视,也助力了科技的发展。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兴起,特别是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经济交流更加便利,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民族的交流、交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外交流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对外经济的交流,同时也促进了科技的交流。隋唐等前代科技文化的积淀,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理论技术的支持。
18.【答案】(1)君臣等级观念(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学术服务于现实。
(2)相似点:书院教育强调个人修养,也强调社会责任;书院是传播理学的重要阵地。
积极影响:丰富完善了儒学;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消极影响:扼杀人性,
成为统治工具,禁锢思想;阻碍科技和人才的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程朱理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知是君臣等级观念(三纲五常);又根据材料“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知是学术服务于现实。根据所学知识还有存天理,灭人欲等。
(2)本题考查程朱理学对后世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关于相似点,根据材料“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和“他们提出关心社会,廉洁奉公,躬行实践的思想主张,将宋明理学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东林讲学'倡实学以救世,视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更令世人景仰”可知是书院教育强调个人修养,也强调社会责任;又根据材料“《白鹿洞书院教条》是自朱熹时代起至整个19世纪的最有名、使用最普遍的一套学校规章”和“林书院是其传承理学的主要课堂与阵地,同时对促进我国东南地区文化学术繁荣也起到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可知书院是传播理学的重要阵地。第二小问关于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分析,即积极影响:丰富完善了儒学;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消极影响:扼杀人性
,
成为统治工具,
禁锢思想;
阻碍科技和人才的发展。
19.【答案】(1)现象: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措施:设诸路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2)表现: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以及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危机: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如何“推陈出新”: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
20.【答案】(1)特点:以天理为理论核心,使儒学上升到哲学高度,增强了儒学的理论性;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增强了儒学的思辨性;注重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自身修养。原因:科举制发展,打破豪门大族对仕途的垄断;宋代以文治国,士人队伍扩大;中央集权政府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佛教、道教冲击儒学正统地位,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印刷术和造纸术的进步。
(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影响:理学使儒学上升到哲学高度,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成为人们的社会生活的规范;理学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理学又存在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人正常欲求的局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