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习题
一、单选题
丝绸之路兴起于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B.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C.
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D.
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
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索马里有一种装潢美观的饮器至今一直叫新纳(sina)。”这表明()
A.
中国与东非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
B.
东非国家积极学习中国的瓷器文化
C.
东非国家为瓷器生产的适宜地区
D.
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的生活
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
A.
优越的自然条件
B.
北方人口的南迁
C.
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
A.
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
B.
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C.
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
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
中唐以后,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形势下,江南、剑南、岭南三道新增州四十二个,县一百八十五个,“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江南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
北方农业的衰落
D.
南方的人口超过了北方
北宋蔡襄在担任福州地方官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福州五戒》,其一曰:“娶妇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表明当时()
A.
社会风气逐渐败坏
B.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
逐利意识普遍强化
D.
门第制度不复存在
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是()
①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边界地区设立榷场
②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全国粮仓
③货币铸造量明显增长并出现纸币??
④出现了上百万人口的商业大都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广
B.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时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以下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
B.
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
C.
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
D.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
如表为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地区╲时期
西汉
三国
西晋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会稽等4郡50县
5郡57县
苏州等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豫章等4郡54县
6郡58县
洪州等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建安郡9县
2郡14县
福州等5州28县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B.
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
D.
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
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A.
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B.
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
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
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南宋有谚语云“苏湖熟,天下足”,其所指的地区是
A.
江淮地区
B.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
C.
洛阳盆地
D.
关中平原
宋代一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积极参与以往被士大夫讥为“堕落”行为的诸如土地兼并、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民价值观念的转变
B.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
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
D.
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宋朝时,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都需要缔结契约,契约一般都分画疆畎,写明田主、租田人和见知人,并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等。租佃契约制的施行反映出当时()
A.
农民生产活动受到限制
B.
生产者积极性受到重视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宋代流行“榜下捉婿”,即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苏东坡有诗云:“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王安石也说,“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
理学思想成熟
B.
商品经济繁荣
C.
社会阶层流动
D.
女性地位提高
宋朝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科考中不仅南北地区使用的试卷不同,而且还按照地区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这
A.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
有利于才选拔程序的完善
C.
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D.
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宋之前,人们择偶往往强调门第、身份、地位,严格遵从等级规定。而到了宋代,人们择偶则打破“门阀”等级局限。宋仁宗下令,宗室嫁女时,“择士族之有行义者;敢以财帛为婚,御史台、街司察举之”。这一变迁主要源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科举制度的完善
C.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程朱理学的影响
北宋都城汴梁房价高、房租贵,朝廷多次下令限制官员购置房产,要求租户降低租金。并颁布法令规范房产交易,收取一定比例契税。这一现象反映北宋
A.
冗官现象导致了财政危机
B.
重农抑商阻碍了经济发展
C.
交易税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D.
政府用多种手段管控经济
二、材料解析题
虽然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在宋朝和明清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潘楼街,南通一巷,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新封丘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明神宗实录》这样描述
17
世纪初苏州丝织业自由雇佣劳动的状况: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发展的特点,及宋朝商品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种新生产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这种新生产方式在当时不能充分发展的原因。
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唐、宋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从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中任选两个方面,说明宋代在该方面的新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认为从唐到宋还是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现在拿唐的
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s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9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
——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
材料二
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所做的准备。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
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思想在南宋时期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宋时期开始流行“天上天堂,地上苏杭”的谚语。地处江南的苏州、杭州两地,已成为当时人们最为向往的富庶繁盛的都会。江南一带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华夏九州之内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进的区域。这与广大北方移民的参与密不可分。南宋时期经济与文化飞速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贡献。而经学和建立在经学基础上的儒家思想则是宋代文化的最高峰。?
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南宋时期“经济和思想”发展的表现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略
2.【答案】D
【解析】
D.题干信息主要体现了在中国与东非国家的文明交流中,东非国家模仿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反映出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的生活,故D项正确。
AB.这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排除AB。
C.题干反映的是中国瓷器输入东非,而非东非国家为瓷器生产的适宜地区,故排除C。
故选D。??
3.【答案】D
【解析】略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大运河的开凿与江南经济发展的关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获取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需要加强对江南的经济控制才是开凿大运河的真正原因,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经济中心南移而非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隋炀帝时国家是统一的而非分裂对峙,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地理位置来看开凿大运河和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5.【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中唐以后”“江南、剑南、岭南三道新增州四十二个”“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故A正确。
B.材料没有体现江南商品经济的信息,故B错误。
C.材料无法体现北方农业的衰落,故C错误。
D.材料不能反映南方的人口超过了北方,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B
【解析】A.娶妻为财而不单是传统的传宗接代,并非意味着社会风气的逐渐败坏,故A项错误。
B.由过去的“传嗣”到现在的“直求资财”,这本身就是传统观念受到冲击的一种表现,反映出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
C.仅仅通过娶妻观念的转变并不能得出“逐利意识普遍强化”的结论,故C项错误。
D.“娶其妻不顾门户”并不意味着门第制度不复存在,故D项错误。
故选B。??
7.【答案】C
【解析】略
8.【答案】B
【解析】
A.通过题干可知“这些变化”指的是从宋代起棉花日益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且到明代最终超过了麻。A项的表述在题干中没有信息支持,故排除A。
B.由题干信息可知,从宋至明,棉花作为纺织原料,其地位日益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元代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传播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故B正确。
CD.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从宋到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棉花成为经济作物,因此C、D两项是题干中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而非条件,故排除CD。
故选B。??
9.【答案】C
【解析】A.题干仅体现了定窑创烧于唐朝,体现不出中国制瓷技术开始于唐朝,故A项错误。
C.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不同时代,定窑发展状况也不相同,反映出“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故C正确。
BD.依题干可知,BD两项题干未能体现,故排除BD。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
A.题干中表格主要反映了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郡县设置越来越多,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故不选A。
B.与史实不符,故不选B。
C.表格信息未体现,故不选C。
D.从表格中可知,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设置越来越多,主要是由于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A.题干中体现的不是户籍管理的状况,故A项错误。
B.从题干可知佃户租种或退佃都是自由的,地主不能干涉,表明地主与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强,故B项正确。
C.题干没有体现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故C项错误。
D.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是通过地租体现的,题干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故选B。??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故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13.【答案】B
【解析】
A.根据“宋代一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等信息可知,题干强调的是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没有体现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故不选A。
B.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经济交流的增多,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受到部分士大夫的关注,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故B正确。
C.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三纲五常”等思想,题干内容没有体现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故不选C。
D.根据所学可知,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清时期逐渐流行,并且题干内容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盛行的现象,故不选D。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B.题干中租佃契约制的施行,说明佃户对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生产者积极性受到重视,故B项正确。
A.题干中契约只规定了“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等”,农民生产活动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故排除A项。
C.租佃契约制是生产关系的变化,与农产品的商品化无关,故排除C项。
D.题干没有体现出新的生产方式,故排除D项。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C.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使得平民通过科举登第,士人成为优先的婚姻对象,反映了宋代科举制下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故C正确。
A.理学与榜下择婿无关,故A错误。
B.商品经济的繁荣是阶层流动的原因,不是题干的主旨,故B错误。
D.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女性地位的提高,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C
【解析】略
17.【答案】A
【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而到了宋代,人们择偶则打破“门阀”等级局限。宋仁宗下令,宗室嫁女时,“择士族之有行义者;敢以财帛为婚,御史台、街司察举之””反映了宋代人们的择偶观念发生了变化,以至宗室嫁女也以财富为重要标准,因此宋仁宗下令宗室嫁女应选择士族中有行义的人,而不能以财富为标准,人们的择偶观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
?
?
?
?
?
?
?
?
?
?
?
?
?
?
?
?
?
?
B.题干信息与科举制度无关,故B两错误。
C.宋代婚姻观念的变化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无关,故C项错误。?
?
?
?
?
?
?
?
?
?
?
?
?
?
?
?
?
?
?
?
D.宋代时期人们择偶注重财富,明显不是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故D项错误。
故选A。??
18.【答案】D
【解析】D.根据题干可知,朝廷在控制房价上运用了行政命令、颁布法律、税收调节等手段,故D正确。
A.冗官现象造成的财政危机与房价无关,故A错误。
B.该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B。
C.该项在题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
故选D。??
19.【答案】(1)特点:宋代市坊界限被突破,市分散在城中;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或宋代市坊制度被打破或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表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钱币铸造量增多;开始出现纸币;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城市兴盛等如东京和临安。
(2)新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原因:①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②长期重农抑商政策,③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④儒家思想的影响,以本守业⑤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根本原因。
【解析】【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潘楼街,南通一巷,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白昼通夜,新封丘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可以得出宋代市坊界限被突破,市分散在城中;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第二小问的表现,结合所学从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边境贸易和民间贸易发达、货币量增多、纸币出现、外贸收入状况、对外贸易港口以及城市发展等角度分析。
(2)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的方式,依据材料可以得出出现了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从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长期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腐朽的封建制度等角度分析。
20.【答案】(1)经济上,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一些地区出现经济作物的固定种植。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都发展迅速。商业繁荣,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纸币,海外贸易、民族政权间互市贸易活跃。经济中心南移完成。
(2)思想上,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形成,并逐渐受到官方尊崇。
???????(3)文学艺术上,词进入鼎盛时期,早期白话小说出现,书法追求个性,绘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4)科技上,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北宋沈括编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1.【答案】【小题1】表现:外交多元化;经济重心南移;城市(市场)经济发达;科技(文化)先进;士人政治。原因:少数民族的崛起(封建化);封建经济繁荣;士族衰弱(庶族崛起);科举制的发展完善;赋税制度改革。
【小题2】准备:解放农奴;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世界连成一体);民族国家出现。
【小题3】唐宋:封建社会阶段性发展;西方: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22.【答案】表现:经济上,南宋城市发展,商业繁荣;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南方人口、垦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思想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建立起一个集大成的理学体系。贡献:南宋时期确立了我国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空间格局;并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思想上,理学为儒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在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其中关于担负社会责任、重视道德伦理的思想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