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1《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课件5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1《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课件50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2 15:0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短歌行》
目录
文体知识
诗歌赏析
感知作者
拓展探究
文体知识
乐府的别称:
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行:《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
文体知识
关于“歌行”
关于“歌行”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可配乐歌唱。
“短歌行”与“长歌行”的区别:
指歌词音节长短而言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文体知识
关于“古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分绝句和律诗。
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
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文体知识
诗歌赏析
正音诵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其一)
曹操

jīn
wéi
yōu

duō


yàn
qiè
整体感知
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整体感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忧——贤才难得,功业抱憾
喜——群贤毕至,相知相悦
忧——求贤不得,忧不可绝
忧——求贤不得,反复沉吟
喜——求贤既得,尽礼娱宾
忧——贤才无依,渴望归己
志——虚心纳贤,天下归一
全诗着眼点

功业未就
贤才难得
全诗落脚点

一统天下
整体感知
诗歌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歌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露》
《薤露》相传是齐国东部的歌谣,为出殡时挽柩人所唱的挽歌。其意为生命短促,有如薤叶上的露水,瞬间即逝。薤露哀雅伤绝,非后世复有。
设问开头,先声夺人
朝露:生命短促易逝(比喻)
杜康:酒(借代)
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
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忧:人生苦短
诗歌赏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
思慕情人
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咏起所咏之词也。

(贤才)
思慕贤才
求贤若渴
用典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作用:典雅耐读
富于文采
增加内涵容量
咏史以言志或抒情
有据可依,生动形象,含蓄简洁
分析手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郑风·子矜》,用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的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的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帖。
用典
诗歌赏析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将贤才比为明月,
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比兴
忧:求贤难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情感上照应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呼应
想象客人主动来访的情景,大家会像久别相逢的老朋友一样亲密无间,谈心宴饮,欢愉无比。
诗歌赏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乌鹊”喻人才,
“乌鹊南飞”暗示人才南渡。
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
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诗人发出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但隐含着一种霸气。
《史记·鲁周公世家》有这样的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忧恐失天下之贤人。”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管子形解》
渴盼能多招募人才,多多益善(与前文忧人才不够用照应)
忧:功业未成
志:一统天下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
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杨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求贤令》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的吗?不!
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诗歌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英雄的慷慨悲歌
人生苦短
求贤难得
功业未就


广纳人才
建功立业
统一天下
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
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岁月短暂
积极进取
高昂激越、悲凉苍劲
人生苦短(忧)
贤才难得(忧)
功业未成(忧)
一统天下(志)
激昂
忧愁
总结归纳
感知作者
汉末名士许绍《魏书》:“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寿
《三国志》:太祖运筹演谋……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唐太宗: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苏轼: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众说纷纭话曹操
感知作者
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感知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
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
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定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封为丞相、魏王,谥武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
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赤壁之战
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
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
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
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感知作者
感知作者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统一北方,结束了局部割据的局面,
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官渡之战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诗歌风格沉郁雄健、慷慨悲凉
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薤xiè露行》《蒿里行》,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散文风格清俊整洁,“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
北方屯田,兴修水利
,用人唯才
败袁术、破陶谦、平张邈、杀吕布、灭袁绍、定乌桓、降刘宗、克马超、收张鲁
感知作者
上联:三国三曹三父子
下联:一歌一赋一诗书
横批

建安风骨
曹操
《短歌行》
曹植
《洛神赋》
曹植
《七步诗》
曹丕
《与吴质书》》
意境宏大,笔调朗畅
雄健深沉、慷慨悲凉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
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
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
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
更有一种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短歌行》——求贤曲
感知作者
知人论世
相关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祸连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民饱尝流离的痛苦,面临死亡的威胁,中原地区尤为严重。那时,人心思治,尽快结束纷争的局面是大势所趋。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拓展探究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回顾学过的《观沧海》、《龟虽寿》,联系这首诗,总结曹操的创作风格。
拓展探究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情调慷慨悲愤,沉郁雄健
语言简朴刚劲,善用比兴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
刘勰《文心雕龙》: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毛泽东: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的诗歌是“建安风骨”的代表:悲凉慷慨。
内容上刚健有力,形式上简练、峻拔。
拓展探究
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中透露出的情操有极大的反差。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拓展探究
1、小说体裁因素
E、《三国演义》题材七实三虚,有些虚构故事的影响
2、历史上民族关系因素
C、宋朝的民族关系紧张;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
,人心思汉。
3、三国戏和评话本的人民创作性因素
B、反对“暴君”、“奸相”造成的民不聊生,生活贫困。
4、《三国演义》作者因素
A、尊奉儒家朱熹的体系,未遵循司马迁的体例
……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
故天下归心。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但比天空更为浩瀚的是人的心灵。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现出诗人渴求贤才的博大胸襟。你能写出几句这样的名言警句么?试试看。
拓展探究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陶渊明
名:潜
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谥号:靖节先生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诗的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陶的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然而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他到29岁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公元前405年,41岁的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郡督邮来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整齐去见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于六十三岁时贫困而死。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zhuō
yìn
ài
fán
适应,迎合
气质,本性
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名作动,遮盖
昏暗、模糊
轻柔缓慢地上升
题目“归园田居”,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
那么它的题眼是“归”,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说文解字》:归,女嫁也。
《说文解字注》:
段注:《公羊传》《毛传》皆云:妇人谓嫁归。此非妇人假归名,乃凡还家者假妇嫁之名也。
《诗·周南·葛覃》:害瀚害否,归宁父母。
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品诗意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反映了陶渊明对此的厌恶,
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
品诗意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守拙归园田
为什么要“守拙”?
陶渊明自比,意在表现误入官场急于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根本原因: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品诗意
3.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人的描写角度有何变化?
白描、以动衬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融情于景
方宅、草屋
(近景)
村落、炊烟
(远景)
榆柳、桃李
狗吠、鸡鸣
(声音)
宁静、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
工笔
写意
白描:简笔勾勒,朴实语言,写景叙事,与细节描写相对的艺术手法。平中见奇,淡而有味。
张岱《湖心亭看雪》: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这样寥寥几笔,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品诗意
4.归去如何?
抒发了回归园田的乐趣——自由、安逸、喜悦,与开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相呼应的,使全诗有击首尾应,击尾首应之妙。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品诗情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回归田园的欣喜愉悦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体现了陶渊明什么样的人格形象?
率直任真、热爱自然、淡泊名利、保持本心……
返璞归真
(【解释】: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讨论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因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你如何看待他的归隐呢?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
魏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
《论语·微子篇》:“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苏轼:“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这种生活方式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陶诗的“人性之光”
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
不摧眉折腰,坚守节操。
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陶渊明的影响
李白: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