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有一种城,叫众志成城;有一种战士,叫白衣天使;有一种精神,叫逆流而上;有一种信心,叫万众一心。透过那些逆行者的身影、挺身而出的志愿者、庄严的承诺,坚定的行动、那些脱下防护服后的脸上一条条勒痕,我们看到了,今天的中国傲雪凌霜的模样。
课前导入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作者简介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
写作背景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此次肺炎蔓延至全球世界各国,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在无数个日夜的不懈努力下,“中国为世界卫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方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所作努力,并表达对中国的支持和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明确文章主旨。
学习多角度分层次、点面结合、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感受文章宏阔、深刻的语言美,体验文章荡气回肠的情感美。
培养责任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
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概括各部分内容,并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初读感知
一、领导力、组织动员力、执行力引领武汉挺过疫情。
二、制度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三、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四、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是最为深切的抗疫感悟和必须牢牢坚持的价值取向。
五、科学防治贯穿中国抗击疫情的始终。
六、总结反思抗疫经验教训。
七、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及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
八、号召全国人民坚定信念,从苦难与磨砺中汲取力量,向着民族复兴的未来前进。
文中那些语句打动了你?请你把这些语句通读出来,赏析并谈谈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
精读课文
此段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在党中央的一声号令下各行各业积极投身于抗疫的民族事业中来的事例,真实而有力地体现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主义精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响应党中央号令,四面八方的战“疫”力量火速向武汉、向湖北集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医疗力量调遣迅速启动,340多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务人员奔赴抗疫一线。操着各种方言的建设者们昼夜施工,让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很短时间内拔地而起;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市外16个市州(林区),快速提升当地抗疫能力……
“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党中央一声令下,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9000多万名党员迅速行动起来,成为抗疫中坚力量。从重症病房,到城乡社区,从工厂车间,到科研院所,到处都有共产党员冲锋陷阵的身影。人民解放军、公安民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方方面面的力量汇集起来,共同铸就联防联控的钢铁长城。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赞叹:“在疫情面前,中国展现出强大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采用了引用论证,突出了共产党对抗疫工作的坚决和重视,表现其对中国人民生命的高度尊重,体现了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60多万”“9000多万”
“从工厂车间……钢铁长城”等采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写出了面对疫情时,全国各行各业人民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大无畏精神和团结一心的奋斗精神。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
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
此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灾难像一面镜子,是考验一个民族最有效的试金石。它可以照出世间的人情冷暖,可以照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伟大精神,可以照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铮铮铁骨,可以照出华夏儿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凝聚力和团结主义精神。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此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排比论证,分别列举引用了林则徐、顾炎武、《诗经秦风》、苏轼的诗词名句,强有力地论证了疫情之下,各行各业的中国人民英勇无畏,坚守责任,血脉情深,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从而,歌颂了华夏儿女自古以来风雨压不跨,苦难中开花的大无畏品质,突出文章的主旨。
疫病的抗争贯穿着人类文明进程。黑死病、霍乱、疟疾、流感、登革热、非典、埃博拉……在漫长而悲壮的缠斗中,多少生灵惨遭涂炭,多少文明因此毁灭。“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送葬的钟声几乎没有停止过哀鸣”……不同时空中,人类的悲伤与呐喊从未停息。学者卡尔·齐默在《病毒星球》一书中写下这样的感悟: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
本段采取举例论证,列举黑死病、霍乱、疟疾、流感、登革热、非典、埃博拉等病症对人类的侵害,真实有力地论证了人类漫长的生活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的历史的观点,为下文引出“科学是战胜疾病最有效的武器”的观点做铺垫。
大疫当前,更显责任担当。中国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像钉子一样钉在全球抗疫第一线,牢牢守护14亿人的健康安全。如同当年以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一样,中国以沉痛的代价为全世界抗疫摸索了经验、赢得了时间。俄罗斯医学专家谢苗诺夫动情地说:“中国用自己的英勇行为,为全世界遏制疫情扩散争取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本段采取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将中国抗疫举措比作钉子,形象地写出了中国在全球抗疫中所做的伟大贡献,并引用俄罗斯医学专家谢苗诺夫的话,真实地道出了国外专家对中国抗疫之举的赞赏和肯定,突出了中国奉献和大智慧,赞美了中华民族敢为天下先的大国气质。
不管是108岁的老人,还是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医务工作者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倾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为了抢救生命,医务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采集病毒样本,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累得迈不开脚,28岁药师宋英杰因过度劳累再也没有醒来……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那一封封按着鲜红手印的请战书,那一道道口罩勒出的深痕,那一个个彻夜照顾患者的身影,正是对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
本段采取举例论证,列举医务人员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为抢救生命而献出自己的例子,真实有力地论证了在疫情面前,我国医护人员不怕困难,坚强勇敢,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赞扬了医者仁心的大爱,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除了以上论证方法的分析,就整篇文章的写作角度而言,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有特色的写作手法?可以联系全篇概括,也可以结合具体文段进行分析。
品读,明写法
多角度、分层次
全文共八个部分,围绕抗疫主题,每部分选取一个方面(国家力量、制度优势、中国精神、价值取向、抗疫方法、经验教训、大国担当、展望未来),将从个人到国家,地方到中央,从湖北武汉到全国各地,从卫生防疫到各行各业,从疫情爆发到抗疫艰难直至取得胜利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全面、客观地展现出来,层次分明,角度丰富。
点面结合
为了抢救生命,医务人员冒着被传染的风险采集病毒样本,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类的迈不开脚,28岁药剂师宋英杰因过度劳累再也没有醒来
……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那一封封按着鲜活手印的请战书,那一道道口罩勒出的深痕,那一个个彻夜照顾患者的身影,正是对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
既展现了医护人员群体的英勇无畏、不辞劳苦,也关注到他们身上的无私奉献精神,这都是最医护人员的最好诠释。
议论与抒情结合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我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排比、引用的修辞,重现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细节场景,全面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质。
一个有声的中国,一个流动的中国,一个重焕生机的中国,令人感慨,也引发深思——
180年前的庚子年,西方的坚船利炮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120年前的庚子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在紫禁城苍凉的地面上。
一百多年的历史记忆,仿佛一部时间简史,告诉我们和我们的子孙——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我们从哪里来?从深重的苦难与磨砺。
我们向何处去?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
任何磨难都只能激发我们奋斗的力量。
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读出文章最后一部分的节选:
课文小结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是世界上最热爱和平的民族,是是14亿分之一,是960万平方的总和,是5000年岁月的生生不息……我们的祖先已把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写进我们的基因密码,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遇到什么艰难险阻,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因为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就怎样,你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你眼里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作业布置
经历过新冠疫情的我们,学完这篇课文后,对自我、民族、国家、世界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400字的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