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论语》六则
课件制作:罗 荣
2010年9月3日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什么是文言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
什么是文言文?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可以了解我国5000年的历史,知道许多精彩诱人的故事。 ——文言是现代汉语之源,现代汉语的许多词语出于文言,文言的许多句子成为现代汉语的成语,学文言能大大促进现代汉语学习。 ——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提升人生价值,甚至改变人生命运。 ——文言文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有很大的美感。 ——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大量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但如果不懂文言文,则无法利用。
这样的介绍还失之抽象,于是针对后者举几个例子: ——现代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气象记录最多也只有100多年,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却写出了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震动。他从哪里找来到资料?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的。别国气象资料只有100多年,我国的却有几千年。 ——古籍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 ——《梦溪笔谈》中有“UFO”的记载。 ——还有关于地震、洪水、日食、月蚀、彗星……。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怎样学习文言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形音译。
2、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创作意图。
3、能读会译,把握文意,熟读成诵。
4、理解主题寓意道理。
5、会做课后习题。
学习目标:
4、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
3、掌握“而”字的用法。
1、了解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孔子肖像
作家作品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曾周
游列国,大力宣扬“仁”
的学说,提倡德治和
教化。晚年致力于教
育,相传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二人。自汉
以后,孔子的学说成
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
zōu
yì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一些孔子的弟子的言行而成的书。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后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官定必读书。
《论语》有不少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成为成语,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恕——仁者,慈悲也、爱人也;恕者,宽容也、宽恕也。
儒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其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3).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
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
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
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1). 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
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
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
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自学指导一
内容:了解作者,扫清本课生字词。
方法: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自查工具书和资料。
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内说一说有关作者的情况,然后把你们小组收集到的信息集合起来,比一比哪个小组收集到的又多又准。相互订正读音。
《论语》六则
正音:
论 曰 说
愠 罔 殆
识 诲 哉
焉
lún
yùn
zhì
yān
yuē
wǎng
huì
同“悦” yuè
dài
zāi
谥
shì
课文学习
1、明确字词音义
《论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2、听录音、读课文
21.论语六则(朗读).swf
yuè 愉快
yùn 怨恨、 恼怒
wǎng 迷惑不解
dài 指学业陷入困境
zhì 记
Lún 编纂
再读课文,注意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六则
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也
5、是以/谓之‘文’ 也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准节奏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自学指导二
内容: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方法: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大胆翻译课文。
要求:先读句子,接着翻译重点字词,最后翻译句子。一人翻译一句。如果有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老师点拨。
《论语》六则
1、理解课文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时常
温习
知道 了解
但,却,表转接
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
译作:“不也是……吗?”
先生说
表顺接
按时
指学到的知识
通“悦”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怨恨,恼恨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之:代词,它。代所学的知识。亦:也。 “不亦……乎”译成“不也……吗”?朋:这里译作 “朋友”,但上古的“朋”和“友”是不同的,即同在 一个老师的门下学习的人,可互为“朋”,有共同志向的可互为“友”。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是君子吗?”
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问题。“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的观点。
理解: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
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
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注:孔子讲的学习,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2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以 (之) 为 师 矣。”
旧的(知识)
理解、领会
可以
凭借
(这一点)
表顺接,从而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温:温习,复习。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问题。提出“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也就是知识的巩固与创新。
动词wéi,做
语气助词,
相当于“了”
3 子曰:“学 而 不 思则罔,
思 而 不 学 则 殆。”
迷惑而无所得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连词 表转折,却
连词,就
表转折,却
思考
空想
死读书
指认真学习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问题。提出学思要结合,要辨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重点字词:罔、殆
学习
辨正统一
停滞、危险
迷惘
思考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翻译: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作是耻辱的事,因此称他为‘文’。
这一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学。
5子曰:“默而 识之,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记住
满足
厌倦
=于我有何哉
在我这里有什么呢?
表修饰,可译为“地”
表顺接
静默,不说话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这一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提出“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之:代词,代学到的东西。
教导
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默记成诵,积累知识,
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正确态度,第三句讲教育人的正确态度。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
择其 善者 而 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于之
在其中
他们的
优点、好的方面
表顺接,相当于“就”
跟从,遵循,这里是学习
表少数,不是确数
一定
不好的或缺点
翻译:孔子说:“就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是否也有,如果有,则)加以改正。
这一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即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从之。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朗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这六则中哪几则在谈论学习态度?哪几则在谈论学习方法?
2、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很多是源于古代作品,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并体会他们的含义吗?
《论语》六则
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即学习要复习
(2)温故而知新
即在温习学过的知识中,获得新 的理解和体会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即学与思要结合,要辨证地对待学与思的关系
《论语》六则
(4)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
(5)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即谦虚好学
(6)学而不厌 即学习要不知满足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即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择善而从。
《论语》六则
思想修养
(8)人不知而不愠
(9)诲人不倦
你知道下列成语吗
不亦( )乎 温( )知新
( )而好学 不耻( )问
学而不( ) ( )人不倦
举一( )三 择( )而从
乐
故
敏
下
厌
诲
反
善
分析课文中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个语气。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反问语气。
2.可以为师矣。陈述语气。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呢,疑问语气。
4.何有于我哉!呢,感叹语气
根据提示,写出课文原句。
⑴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
⑵“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
⑶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自学指导四
内容:初步了解“而”这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方法:请同学们找出带有“而”的句子,然后说说“而”在此句中是什么意义。
要求:小组讨论后,逐句点人回答。
《论语》六则
请同学们找出带有“而”的句子,然后说说“而”在此句中是什么意义。
1、表转折,“却,但是”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表顺接,不翻译
温故而知新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修饰 “地” 默而识之
《论语》六则
表示顺接
表示转折
表示修饰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
“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类: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
默而识之
敏而好学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厌
3.判断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A.顺接连词 B.转折连词 ①学而时习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学而不厌
A
B
B
A
一.作家作品:
1.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_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家、_______家,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
2. 《论语》属_______散文,____家经典之一.
3.四书是《 》《 》 《 》《 》
丘
仲尼
春秋
思想
教育
儒
语录体
儒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巩固练习
9.是以谓之‘文’也。”
即“以是”因此
10.默而识之
暗暗,私下
记住
11.学而不厌
满足
12.诲人不倦,
教导
厌倦
13.择其善者而从之
采纳,听从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 : 1.学而时习之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练习
之,指学到的东西。
之,代词,它。
之,代词,代孔文子。
之,代词,代他的优点。
四、选择题
1.画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默而识之(记住) 学而不厌(厌倦)
B.不耻下问(耻辱) 可以为师矣(凭)
C.择善而从(采纳) 诲人不倦(教导)
D.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
思而不学则殆 (懒惰)
C
3.画线词语活用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B.不耻下问
C.敏而好学 D.必有我师焉
4.画线词语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 B.诲人不倦
C.不亦乐乎 D.择其善者而从之
选择题
B
A
课堂练习
1.给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2)可以为师矣( )。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4)默而识( )之。
(5)何有于我哉( )!
(6)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
(7)不亦( )君子乎
(8)论( )语
yuè
yǐ
wǎng
zhì
zāi
xíng
yān
yì
lún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上,那么眼睛就不可能看仔细。心和眼不专一,却只是漫不经心的朗读,决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记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和口哪里会不到呢?
本文有三个通假字
不亦乐乎—悦——愉快
学而不思则罔—惘——迷惑不解
默而识之—志——记住
(1 )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连。”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3)玲玲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使她对孔子说的“ ”体会更深了。
拓展迁移:
《论语》六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当堂训练 :
1、谈一谈学完本课后的收获。
2、比一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是否有所感悟?课文中哪句话你感受最深呢?能否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切身体会呢?
讨论
9月28日上午,孔子诞辰2555周年祭孔大典在
曲阜孔庙举行。与往年不同的是,自1984年举办
以来,祭孔大典由民间首次转为大型官方公祭。 祭孔大典分为开庙仪式、祭孔大游行、祭孔仪式三组系列活动。身穿汉、明、清服饰的表演队伍和公祭队伍达上千人,跨越孔庙九进院落之八进,展开祭孔游行。15个辈份的孔氏后裔,英国、美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参拜团,社会各界人士及国内外游客拜祭了万世师表——孔子。 拜祭后,300多名身着古装的表演者表演了祭孔乐舞——八佾舞,展现了清朝乾隆年间祭奠孔子的盛大场面,展现了“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
200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9月26日开幕集体备课教案
学科:语文 主讲人:
授课说明 课题 《论语》六则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朗读,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理解、疏通、背诵前三则,积累文言字词总结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补充
教学难点 疏通文意 补充
教具使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论语》中的六则。 二.讲授新课 1、介绍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生字注音 亦yì 说yuè 愠yùn 罔wǎng 殆dài 识zhì 厌yàn 诲huì 3、教师朗读全文,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 4、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前三则文义。 第一则(1)指定学生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时常,常常;习,温习、复习;之,代学习的内容;说,通“悦”,高兴,愉快。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学了(什么),并经常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怨恨,心里不满;君子,这里指有道德修养高的人。别人不了解(自己),可是自己却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第二则 (1)指定学生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通“惘”迷惑不解;殆,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5、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前三则三.巩固练习四.归纳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 五.作业处理1、抄写、今译、背诵前三节。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补充
课后回忆
集体备课教案
学科:语文 主讲人:
授课说明 课题 《论语》六则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疏通、背诵前三则,积累文言字词总结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总结“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 补充
教学难点 疏通文意、“而”用法 补充
教具使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作业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二.讲授新课 1、疏通后三则文意 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作‘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明;好(hào),爱好,喜欢;耻,认为可耻;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因此。孔子说:(“孔文子)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他的谥号)被称作‘文’”。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 第五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暗暗,私下;识(zhì),记,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诱导,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 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这一则,孔子从自述当中教育学生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踏实刻苦、永不满足的态度。“何有于我哉”这个感叹句,表现了孔子的自谦精神。这样从自勉之中来勉励学生,情真意深,效果自然良好。 第六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必,一定;焉,于此,在这里面;善,优点;从,采纳,听从。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如果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孔子认为,自己周围的人一定有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一定有有缺点有错误的人。要学习前者的长处,避免后者的短处。也就是像他说过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种学习别人优点、以别人缺点作鉴戒的虚心好学精神,非常可贵。 2、引导学生归纳《论语》六则的内容。 《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上几个方面的问题? 《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各从不同侧面表明了学习的正确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各从不同侧面表明了学习的正确态度。 3、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 本课出现的“而”字有几种用法?本课出现的“而”字有三种用法:顺承 转折 修饰 4、理解后背诵后三则三.巩固练习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3、“而”字的三种用法 (1)学而时习之(顺) (2)人不知而不愠(转) (3)温故而知新(顺) (4)学而不思则罔(转) (5)默而识之(修) (6)择其善者而从之(顺)四.归纳小结请学生归类,文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五.作业处理课外摘录《论语》中的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补充
课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