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重点)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
(难点)
3.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其计算公式为什么?
2、什么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如何计算如体的平均速度?
3、如何使用刻度尺?如何使用停表?
思考讨论
1、测小车在水平面沿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依据什么公式进行计算?(即实验原理是什么?)
2、实验中需要测量哪几个物理量?实验用的测量工具是?
3、你的实验方案是什么?
3.方法:
2.器材:
1.原理:
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4.装置:
间接测量法:(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
求出平均速度v。
5.实验步骤:课本第23页。
注意:1.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可加速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
2.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4.金属片的作用:保证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测量时间。
S2
便于测量时间
6.实验数据表格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cm
t1=
s
V1=
cm/s
S2=
cm
t2=
s
V2=_____
cm/s
7.进行实验
思考: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3?
根据公式:
计算。
8.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v2(3)要减小误差,应注意什么?
9.分析实验数据,交流以下问题:
(1)为什么实验得到的两个速度v1,v2不一样大?两者是二倍关系吗?
(2)该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几个面?
小车越走越快,下半段更快,因此全程速度大于上半段速度,但不是二倍关系(v2①是受工具精度所限;
a.安装置时,斜面倾斜程度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准。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
②是测量者反应速度和读数误差;
③是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
b.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
c.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
课堂小结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原理:
2.器材:
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间接测量法
3.方法:
4.装置:
5.实验步骤:
6.表格:
7.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cm
t1=
s
V1=
cm/s
S2=
cm
t2=
s
V2=_____
cm/s
8.实验注意的问题:
(1)调整斜面(尽量长一些)呈较小的坡度,便于测量时间。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2)使小车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可加速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
(3)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4)金属片的作用:保证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测量时间。
(5)实验中,应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多做几次实验,使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练习: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____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cm/s.
40
25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
记录时间大于实验所用时间
小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正确
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因而算出的速度也不是下半段的平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