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案
课题:《回忆我的母亲》 课型: 讲读 课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入领会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的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并掌握母亲所具有的品质。
2、理解并把握朴素文笔下蕴含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三、课前预习:
1、作家作品知识:
《回忆我的母亲》选自《 》。朱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 、 ,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
2、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佃农( ) 祖籍( ) 仪陇( ) 溺死( ) 劳碌( )
私塾( ) 衙门( ) 横蛮( ) 不辍劳作( ) 饱尝( )
妯娌( ) 和睦( ) 差役( )
3、解释下列词语:(参看书下注释或查字典)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帮助。
为富不仁:靠剥削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4、收集赞美母亲的诗歌、文章、歌曲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能告诉我这世上对你最好的那个人是谁吗 是呀,是妈妈。我们每个人都在妈妈编织的爱的摇篮里长大,我们的血管里流着妈妈的血,我们的言行中有妈妈的教导和叮咛。不管我们长多大,走多远,都会感念母亲的深恩,不管她在身边还是在远方,我们会记得,记得她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记得她给我们的点点滴滴的影响,因为妈妈永在儿女的心中……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今天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让我们一同走进伟人朱德的情感世界。
2、文体知识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A、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有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B、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方法指导(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
●、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的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
●、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回忆录的作者常常是带着感情来记叙的,不时还插入议论。)
3、朱德简介:
朱德同志是中国伟大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曾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解放后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的一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人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用圈划法把重点字词圈注出来。
2、根据学法指导,找出叙事主线,并沿着叙事主线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3、读完全文,你对朱德母亲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勤劳一生。)
三、朗读第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段,这段情真意切,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要求学生认真朗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体会第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
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
②表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
她勤劳一生。
③表达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我爱我母亲。
四、母亲一生值得叙述的事迹很多,本文选择了哪些材料?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 (学生小组内讨论归纳,教师随机指导)
课文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体现母亲优秀品德的几件小事为纬线编织的 。
时 间 事 迹 表现的品质
作者小时候: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的人。勤劳俭仆、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1895—1900年前后 :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1905年: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1908年:支持、慰勉作者参加。 革命深明大义
1919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继续劳动,直到最后勤劳,热爱劳动
1924—1927年: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1937年: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
1944年: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勤劳热爱劳动
(学生对于母亲品质的分析,有的比较深刻,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补充)
五、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串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民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六、学习小结
我们通过朱德对其母亲一生的回忆,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个具有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的女性。
七、布置作业
1、记默生字词
2、结合文中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来描写一个人物,要求用一件具体的事例写出他(她)所具备的一种品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实例,通过作者的议论抒情,我们认识了朱德母亲平凡的形象,高尚的品质。
二、朗读第十三节,思考这节的作用。
这节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即结束“回忆”,对母亲的思想品质作出简要的归纳: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以劳动为生命,“离开土地就不舒服”,直至晚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以便使文章自然地转入下文的议论和抒情。
三、学习第十四、十五节。
1.提问: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母亲留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作者也深深懂得这“财富”的价值及其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从而对母亲发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2)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分列为两段。
(3)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
四、放声朗读第十六、十七节。
1、作者是如何评价母亲的?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谈谈你在这方面的体会。
(这段热烈慷慨、明朗坚决,掷地有声,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文章的主题。)
五、品味课文的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情的特点:
1)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品味:将“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与“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着平静道出,表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2)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品味:儿子做了总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将这件事情不经意地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平铺直叙中母亲同情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
3)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品味: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
4)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品味:以可感的形象“强健身体”“勤劳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真挚。在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怀念之情。
5)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不救的。
品味: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六、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以时间为顺序,点面结合,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
首先,开头和结尾在时间上相照应——开头写“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结尾写“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现在”同“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的时间完全一致。然后展开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我能记忆时”起,到“母亲离我而去”为止,其中,各有侧重地写了“四五岁时”、“八九岁时”、“庚子年”、“乙未年”“1905年”、“1908年”、“1909年”、“1919年”发生的事情。其间还插入横的顺序,表现了母亲“勤劳刻苦”、“俭朴善良”、“深明大义”、“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纵与横”、“点与面”结合得巧妙自然,入情合理,顺理成章,令人信服。
(2)、围绕中心选材恰当。。全文紧扣开头的中心句——“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选材和组材。重点详写了母亲“吃苦耐劳”、“持家有方”、“善良俭朴”、“身传言教”以照应和突出“特别”;又用一定篇幅写母亲的其他优秀品质以照应“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这便是中心统率材料,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3)详略得当。回忆母亲优秀品质部分写得详尽,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突出母亲的平凡和伟大。分析母亲优秀品质对“我”的深刻影响和“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以议为主,结合抒情。详略得当,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并突出了母亲的各种优秀品质及其对“我”的深刻教育和影响,从而使报答母亲的深恩升华到尽忠于祖国母亲的高度。
(4)前后照应。主要体现在时间的纵向发展和事件的横向联系合理交叉,以及母亲各种优秀品质的相互渗透和对“我”的深刻影响等方面,把“回忆”的内容同“我”的感受和谐地统一成整体,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气贯通。
(5)过度和衔接自然。纵向顺序叙述,用了表时间推移的词语,如“从我能记忆时起”、“我到四五岁时”、“庚子年(1900年)前后”等,过渡自然,前后衔接。横向顺序记叙,则以表现母亲各种优秀品质的提示语来连接上下文。如“母亲是个好劳动”、“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母亲的聪明能干”等。通过“回忆”这条线索的串接和提示语的过渡,将文章各部分内容巧妙而紧密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小结本文的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朴实,但是更难得是它朴实中的真情实感。 (教师应结合文中句子详细讲解句子所包含的深厚感情。)
四、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能在日常的琐事中感受母亲,更加体会母爱的伟大。
五、拓展与迁移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采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 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 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丁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丁下采,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谊享一事福么 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回答下面问题: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参考答案为: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意思对即可)。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参考答案为(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意思对即可)。
3.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参考答案为(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或:“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秧苗的动态之美。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2)句中“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为:“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意思对即可)(共44张PPT)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及课件
徐水县大因镇第一中 刘二军
一、教材分析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生活实际。七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保留篇目。文章通过许多具体典型事例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本文既是七年级学生学习写作记叙文的典范,也是一篇德育教材。
二、设计意图
学的目的是用,把语文知识、能力应用于认识自己,认识改变自己,认识改变生活,这才是学习的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并与其他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写记叙文以及如何做人。
三、教法分析
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总结为主。给学生提供更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内容,欣赏作品朴素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朱德母亲优秀品质,深入领悟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培养学生的亲情观。
重点、难点
选材精当、典型、合理的谋篇布局,语言朴实于平时中见深刻的特色。
五、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突破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指导学生了解文章主旨,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二课时:重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结合研读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第一课时教学思路
事例导入调动情感→整体感知把握内容→因势利导理篇章结构→赏读课文感悟升华→拓展延伸培养亲情
教学流程
事例导入调动情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颁奖词
田世国牺牲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但他仍然是幸运的。因为在母亲的有生之年母亲收获了慰藉。
而事实往往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已逝的亲人我们有何以回报呢?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及课件
徐水县大因镇第一中 刘二军
朱德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他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1944年她逝世,朱德同志怀着悲痛心情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回忆录。
有关资料: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读准下列字音:
佃 (diàn) 睦 (mù) 豌(wān)
庚 (gēng) 妯娌(zhóu li)
溺(nì) 塾 (shú) 衙(yá)
辍(chuò) 差役 (chāi)
快速阅读课文获取信息
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方式:或默读或跳读,用笔勾画关键性词语。
交流收获。交流句式:
“初读课文,我读出了一位 母亲,她表现在 ”。
因势利导
理篇章结构
第一部分
勤劳简朴宽厚仁慈
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整日劳碌
节衣缩食
任劳任怨
周济穷人
尽忠党和人民
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支持革命
送我读书
反抗压迫
支持革命
被迫搬家
坚持劳动
同情革命
小结: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赏读课文感悟升华
“爱”是基本感情,是全文的感情基调。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文章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节在全文中有何作用?与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有何作用?
①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
②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党中央挽联:八路公助,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同志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作为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①痛悼母亲的离去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作者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的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那些启示?
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示: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表达
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拓展延伸培养亲情
引导: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我们应该像母亲爱我们一样去爱她们。
家庭作业
1、收集关于母亲的名言、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自选题:
2、亲自实践:感受母爱,回报母爱。
A:给母亲写一封信,表达感激之情。
B:亲手为母亲做一个礼物。
C:为母亲做一次家务,体会母亲的辛劳。
D:为母亲洗一次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
听录音配乐范读
思考:作者着重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