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山中避雨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山中避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1 14:47:51

文档简介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二)学会整体阅读,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
  (三)体味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美、朴素蕴藉的情趣美,理解比较的方法。
  (四)把握作者的平民意识,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
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点:记叙文六要素、文章线索、比较的方法、文章主旨。
课文字词(分发)(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丰子恺:本义:欢乐,和乐
仓皇:cāng huáng匆促而慌张。
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趋,小步急走。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山色空蒙雨亦奇:山色迷蒙,若有若无,这种雨天景色也很不寻常。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东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背诵
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尤,责怪。
嘈cáo杂:声音杂乱,喧闹。
冗(rǒng)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这里是持续不断的意思
柴:chái
弄(lòng)里:小巷里
梅花三弄:nòng
拉的很熟:shú:熟知并做来顺手
工尺(chě):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发出。
从容:cóng róng悠闲舒缓,不慌不忙。
和(hè)着歌:随着曲子唱。
卖唱:靠唱歌换钱维持生活。
陶冶(yě):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惜别:舍不得离别。
依依:留恋,不忍分离。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乐(yuè)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课文朗读:
课文导语:
播放《渔光曲》。
启发引导:一曲优美和谐的《渔光曲》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静谧而深远的世界,今天,我们就走近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老先生,通过他的散文,去聆听他对音乐新的诠释,去倾听他对音乐新的感悟。
常识(分发)
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号称“中国漫画之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青年时代从李叔同学绘画与音乐,从夏丐尊学文学。后赴日留学。1921年回国,先后在几所中学任教,后又创建立达中学。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这期间,从弘一法师(李叔同)皈依佛门,法名“婴行”。两年后,辞去编辑一职,在家专心著书、作画,并举办画展。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在“文革”浩劫中遭迫害而于1975年辞世。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日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讲》等。
他被评价:“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父亲病逝后,九岁时又进私塾读书,十二岁进石门湾溪西小学(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毕业时成绩为全校第一,母亲为减轻家中生计,鼓励丰子恺投考公费的浙江第一师范。当年报考人多,丰子恺怕考不上,多报名了省立一中和甲种商业两所学校。结果,连中三元。
丰子恺的散文寓深邃道理于眼前事物,细腻贴切,有时意在言外,灵巧高妙,有时连他最擅长的绘画也有不及之处。丰子恺的散文往往偏重描写生活平凡中的点点滴滴,读者可在字里行间察觉出生活的情趣,与生命的源头,体会到生活的美与哲学。其实古今中外凡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莫不拥有这样的特色,那就是借着敏锐的观察,加以丰富的情感表达,自然能创出「凡景语皆情语」的作品。而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正是丰子恺将俯拾即得的生活场景,赋予一种新奇的美感,唤起世人对于平日视而不见的事物,给予无穷的关注。
其子女丰陈宝、丰一吟说明他的一幅画时:我父亲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山中避雨》,讲的是我十五岁那年(1935年),他带了我和妹妹到西湖山中去游玩,没想到天忽然下起雨来,我们就奔向前面三家村的一家小茶店去避雨。店主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拉的是“梅花三弄”。父亲在文章中说:“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雨越下越大。父亲为了解寂寥,便借了茶博士的胡琴来试拉。他慢慢地拉《渔光曲》,我们合着胡琴唱,引得三家村的孩子们闻声前来,同声欢唱,“一时间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文章脉络(建议不讲)
第一段:记叙山中避雨于小茶店。
第二段:记叙心情的转变:由扫兴而感趣味。
第三段:记叙茶博士的琴声难以解闷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记叙作者学琴经过及琴声使苦雨荒山活跃起来。
第五段:抒发自己的体悟作结。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
  故事梗概: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遇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两女孩怨天尤人,而我却觉雨中山景更有趣,并兴趣盎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不仅感染了两女孩,而且引来了村里许多人,尤其是引得那些青年们都一起唱起了歌,一时,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拉近了(发展),所以,当我们离开山村时,他们竟那么依依不舍了(结果)。——标示出六要素。
3:选讲(建议不讲)朗读第2节,这一节写了几次“趣味”
  第2节四次,第一、二次写作者感到的雨中之趣,山野境界之趣;第三次写女孩感不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趣味,第四次写作者也不愿强人所难地使她们有这种趣味。这些叙述,不仅为下文说明胡琴(音乐)的作用作铺垫,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孩子童心的尊重和自己的一种平和的心态。这种平和安祥的心态又是通过平和恬淡和机智的语言叙述出来的。比如本段第一句“茶越冲越淡,雨越下越大”的叙述,就异常平和机智,富有表现力。
4、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若改为“你会拉吗?你会拉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能充分表现出两女孩想听“我”拉琴的急切心情,若改了,表达效果就减弱了。
5、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插叙)
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了铺垫,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别好的原因。
6、“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句中“闹”能否换为“变”?“温暖”有何妙处?
“闹”点明了音乐的魅力,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
“温暖”既写环境的温暖,又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
7、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趣味。”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次作者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环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种天然之美。人物除作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的年轻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一起,有一种和谐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以上种种趣味之中,最主要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是作者以往没有体会过的。所以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滋味。
8、“这种乐器很有意思”,指的是什么
  “有意思”包括:胡琴价廉,可演寻常小曲,发音还可听,更重要的是在民间流行。
9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进行比较,他想要说明什么?
让音乐走向民间,走向平民,使更多的人得到艺术的熏陶。达到“乐以教和”的目的,这就是作者这次游玩的深层次的思考,这不仅表现了作者浓厚的平民意识,而且表现了作者良好的愿望。
10、请学生朗读第5节。体味排比句反问句的作用。
  “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这里点出了具体地点,而且以排比的形式,使我们的视线跟着它一个一个地不断转移:剃头店里——裁缝店里——江北船上——三家村里,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立体感,而且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胡琴在民间的确是处处可见。此外,连说四个“有之”,则又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语气显得更加肯定。
“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 ”
这里不用陈述句,而是连用了两个反问句,更强调了作者此行感到的音乐的趣味,感到的在音乐的作用下,人与人之间那种和谐亲密真挚的感情。这样,让人们对“乐以教和”的道理深信不疑,也让读者更为之动心。
11、请学生谈谈对“乐以教和”的理解。
“乐”,音乐,本文指音乐艺术,胡琴演奏。“和”,和睦,祥和,和谐,或相互理解,心灵沟通等。“乐以教和”的意思是:音乐艺术,可以教育人们达到和谐协调的境地,或可以促进人们心灵的沟通,融洽感情。
12、 叙事性的文章,往往有线索贯穿全文。这里的线索指将写作材料或情节串联起来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实物,可以是一种情感,一篇文章有时有一条线索,有时有两条或两种线索。
从情节看是:遇雨、避雨——借琴——拉琴、和唱——齐唱、惜别
从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
我开始“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继而恰恰是因阻雨而感受到了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再往下是给青年们拉琴,大家齐声歌唱,由此尝到了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最后是产生了与青年们难舍难分的感情,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话
至于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苦闷万状——很喜欢——和歌来唱(欢乐)
13、:本文多处运用了“比较”,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吗?“比较”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比较的例子:
①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突出了“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②将两女孩前后不同的心境作比较。突出了女孩后来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声歌唱的快乐心情;
③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特点作比较。突出了胡琴的优势,意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
④将“三家村”的前后气氛进行比较。突出音乐的作用。
▲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气氛有怎样的不同,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作答。
 三家村: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得温暖
比较的作用:“比较”是为“乐以教和”这一中心服务的,“比较”能更有利于突出“今日般的音乐趣味”,强调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中心思想:——要求背诵。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加和谐。
课文引申:——名言等
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东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习题讲解:
作业设计:
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
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上课问题选做两三题。
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
排比、反问、记叙六要素、比较的方法、文章主旨、线索、铺垫、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心思想、插叙。(共29张PPT)
同学们有没有避雨的经验呢?在避雨中有没有遇到有趣的事呢?跟大家分享一下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丰子恺小档案
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日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讲》等
现代画家:《护生画集》
人生在世,无非是尽心,对自已尽心,对自己所爱的人尽心,对生活的这块土地尽心。
诀别之音
落花辞枝,
夕阳欲沉,
裂帛一声,
凄入秋心。
《子恺漫画集》
《子恺书法》
积累字词
1、你能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吗?
  寂廖  嘈杂  冗长  工尺 弄堂
  陶冶  乐以教和  和歌 仓惶
2、试一试吧,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
(2)、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    怨客观条件。        (   )
(3)、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   )
(4)、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   )
自读: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记叙六要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2、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心境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何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找出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前天
西湖山中小茶店
“我”和两个小女孩
山中遇雨,到小茶店避雨。
听琴——借琴——拉琴——女孩唱和——与山村青年齐声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惜别,以这天的经历和感受实证了“乐以教和”。
概述
2、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心境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何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依依惜别。
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苦闷万状——转忧为喜——和歌而唱
三家村: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顾客稀少——引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得温暖——依依惜别
原因:“乐以教和”(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绪,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再读课文
小组思考讨论: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记叙线索: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串起来的脉络
理清线索:
事件:遇雨——避雨 ——借琴——拉琴——乐以教和——惜别
感情:
“我”: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依依惜别。
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苦闷万状——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特点:叙事与抒情两条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合作探究
对于下面的话题,每个小组选定一个,小组合作探究,下一课派代表发言。
1、文章运用了哪几处比较?作者运用这些比较想说明什么?
2、用“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 ”的句式说说你的体会。
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
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心境作比较。
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
为什么“我”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是音乐的力量。音乐能使各个阶层的人聚到一起,使彼此相处和谐。除了音乐之外,还有儿童,一左一右欢喜兴奋的两女孩,村里围拢合唱《渔光曲》的青年们。因为有与少年儿童在一起的温馨情感,齐唱《渔光曲》的美好情怀,加以胡琴所传递的音乐魅力,“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才有了“今日般音乐的趣味”,才让作者体会到和谐的美感,音乐的感染力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什么使两个女孩产生前后两种心境的不同?
——她们找了乐趣,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声歌唱的快乐心情。音乐的感染力的确可以使人相处得更加和谐。
第三组比较:突出胡琴的优势。旨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让更多的普通人享受音乐的乐趣,得到艺术的陶冶,以便更好地发挥“乐以教和”的作用。
——这一古语在以上三重“比较”中意义更加深广了。
文章中哪一个段落能具体地体现“乐以教和”这一主题的?
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拉琴、众人齐唱这部分。
语言美:
①“荒山”“苦雨”直接写出了当时的客观环境,更从反面显出了“温暖”的可贵。
②“温暖”二字,既是写环境的温暖,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
③这一“闹”字更加写活了当时的环境,也学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闹气氛,更写出了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充满了喜悦。
④“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是不同于以前的,是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的趣味,因为音乐拉进了人与人自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
文章的精彩
⑤“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有之”
点出了具体地点,用排比的形式,使我们的视线跟着它一个一个地不断转移,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胡琴的确是处处可见。此外,连说四个“有之”,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语气显得更加肯定。
⑥ “若没有胡琴的因缘……萍水相逢的人呢?”
连用两个反问句,显得更有力量,更加肯定,更有情感,让我们对“乐以教和”的道理深信不已,也让读者更为之动心。
语言特色:
雨中小茶店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雨景
《梅花三弄》的琴声
应和的歌唱
——如诗如画的意境,文情、画意、音乐的感染力,儿童之间单纯美好的心灵,都在这篇散文中融为一体,美不胜收。
意境美
说说心曲:
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看过类似的故事吗?
《列子·汤问》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破琴折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复为鼓琴者。
高山流水遇知音
作业布置:
1、阅读丰子恺的其他散文,写一篇读后感(读书笔记)。
2、完成《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