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版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版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3 22:12:39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
1—5
ADDAC
6—10
BCDAC
11—15
BCCCC
16—20
AAADB
21—25
BBBAB
26—30
BBABD
1、A 石斧是“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①正确;耧车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②错误;骨镰是“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③正确;曲柄锄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2、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由国家将掌握的部分土地和无主荒地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受田农民除向国家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项错误。
3、D
题干材料“心意自得”
展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画面,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落后性的特点,结合题干无法得出“生活富裕”的结论。故选D。
4、A
灌钢技术出现在南北朝,故B错误;水排冶铁在东汉,故C错误,D说法绝对化,因此选A。
5、C
“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账,四角垂直香囊。箱帘六七寸,绿碧青丝绳”这些都说明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AB在题干中无从体现,D与史实不符。
6、B 题肢中的物品在“南海一号”中都会运载。但是几百年过去了,纸张、丝绸等有机质货物可能已分解不存在了,推断船内现存的货物应以瓷器、铁器为主,故选择B。
7、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和法令,要求识记基础史实。③①④②.依据所学,“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是汉代的政策;“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出现于明清时期;“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可以追溯到秦朝;“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是宋代的法令,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应为③①④②。故选C。
8、D
本题考查唐朝的商业,要求识记基础史实。A.唐朝时期长安已经出现了“夜市”,故A正确。
B.唐朝时长安城有管理“市”的官员,故B正确。D.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长安城有东西二市,商业活动没有突破空间限制,“市”分散于宅屋之间出现于宋朝,故D错误。C.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长安城“市”里的货物来自天南地北,故C正确。故选D。
?????
9、A
材料强调的是“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手工工场的出现,存在中雇佣关系,因而选A。
10、C
与“重农抑商”思想相左的是“工商皆本”,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都是反映的重农抑商政策。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的了解。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
11、B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对外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是留广州一口通商,设立十三行进行贸易,因此该中介是指十三行,故B项正确。
A项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应排除。
C项明显不符合,应排除。
D项出现在鸦片战争后,应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需要掌握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解答即可。本题考查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2、C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由“土布没人要”可知,家庭手工业遭破坏,其实质是以耕织结合为特点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3、C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可以判断,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4、C依据材料可知,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引起很多人反对,其反对理由是“有伤风化”、“有伤风水”,据此可知,思想守旧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主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本题考查对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5、C 材料反映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以满足民生为主要目的,是以轻工业为主。故C项正确。
16、A
“鸦片战争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指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实业不能救国”,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只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才能实现富国梦,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
17、A 从材料中“我筑成铁路二十五万里”可见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致力于实业救国,大力推动铁路建设。
18、A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首先排除BC两项,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然后否定D,因为1956年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被改造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一部分,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故先A。
19、D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一战期间,排除C;B实业救国主要在资产阶级中开展,未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A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选D。
20、B本题考查过渡时期的起止时间,即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21、B
①项,由材料中“一村一个革委会”可知,这是在1966-1976年文革时期。②项,根据材料中对麦秸的夸张描述可知,这是大跃进时期,开始于1958年。③项,根据材料中的油、绸、楼商品丰富可知,这是在1992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④项,根据材料中“联产计酬发了家”可知,这是由于1978年以后在中国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此,这些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为②①④③,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2、B
合作化指的是1958年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二十年后的散伙指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23、B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由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富裕了,故选B。
24、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首先在农村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BCD时间不符合,选A。
25、B
1978年中国在农村首先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1年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中共于2001年加入,故B正确。
26、B材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反映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别意识形态的标准,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没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27、B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认识和理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旗袍,是20世纪30年代盛行的服饰,故B正确。A.图一是改革开放后的服饰,故排除A。C.图三是列宁装,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故排除C。D.是盛行于文革期间的干部服,故排除D。
28、A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在近代最早出现的是人力车,后来出现了火车和轮船,在后来第二次工业革命才出现了电车和汽车,最后出现的是飞机。A是正确的顺序,其他选项顺序都不正确。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以来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9、B依据材料“早晨还在北京,下午已毫无倦意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以及“银燕”可知这种交通工具是指飞机,故B项正确。轮船速度比较慢,故A项错误;汽车和蒸汽机车不符合材料中“银燕”的比喻,C、D两项错误。
30、D题干主旨是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非互联网技术本身的发展,排除A;
互联网和传统媒介并存,排除B;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整体,C排除;
题干强调了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如网上教育、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医疗等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说明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近代科技的发展,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本题考查中国科技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素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1)基本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2分)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缴纳贡赋和自用;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6分,任意答3点即可)
??????????(2)?
根本目的:巩固统冶。
(2分)
?????
消极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发展的大好机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4分,任意2点即可)
32、(1)事件:鸦片战争。
(2分)
影响:①自然经济开始瓦解;②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6分)
(2)表现:①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②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6分)
33、(1)安徽和四川。因为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4分)
(2)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海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格局。这个格局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8分)陈仓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
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选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
①石斧 ②耧车 ③骨镰 ④曲柄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3.《庄子·让王》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段话(  )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制的,刺到敌人身上立刻弯曲,必须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同一时期我国的刀剑锐利坚硬。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A.
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开始冶炼生铁
B.
春秋时期我国出现灌钢技术
C.
用水排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水平
D.
春秋时期我国铁质兵器完全取代青铜兵器
5.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
“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B.
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小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
汉代丝织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D.
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6.“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代的沉船。这艘船当时满载货物从我国的东南沿海港口出发,在前往东南亚、西亚等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途中沉没。据报道,截至2019年3月20日,出土文物已达14万余件,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在这些出土的文物中,会大量存在(  )
①瓷器 ②纸张 ③铁器 ④丝绸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7.下列中国古代的各项经济政策和法令,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
②“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
③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④“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A.
①③④②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④②
D.
③①②④
8.某电视剧以唐代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的“市”上。下列是电视剧中长安的“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
A.
“夜市”繁荣
B.
有管理“市”的官员
C.
“市”里的货物来自天南地北
D.
“市”分散于宅屋之间
9.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明代中后期同一现象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明代中后期








江南沿海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明神宗实录》
江西景德镇民营制瓷手工业“聚拥至万余人”
《明神宗实录》
浙东山区出现菁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
熊人霖《南荣集》
A.
资本主义因素显现
B.
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
民营手工业占主导
D.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
10.下列言论中与“重农抑商”思想相左的是(  )
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B.“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末也”
C.
“工商皆本”
D.
“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11.李治亭主编的《清史》说:“清朝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还有一点与明朝明显不同,就是清廷与外商不直接发生关系,而是通过中介进行。”“中介”指的是(  )
A.
市舶司
B.
十三行
C.
南洋大臣
D.
买办
12.“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 )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13.曾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其《中国问题论集》中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材料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
A.商品经济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自然经济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4.1872年,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引起很多人反对。其理由是“男女同厂房作工,有伤风化……高烟囱有伤风水”。据此可知,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是( )
A.
列强侵夺
B.
技术薄弱
C.
思想守旧
D.
资本缺乏
15.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以“自强”“求富”为旗号
16.鸦片战争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该现象说明了( )
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先天不足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思想解放是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17.1912年,孙中山对袁世凯说:“十年之内,大总统非公莫属。”“希望您当十年总统,十年之内我筑成铁路二十五万里,您练精兵五百万。”这段话反映了孙中山的救国理念由革命救国转向( )
实业救国
B.教育救国
C.军事救国
D.法制救国
18.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A.
B.
C.
D.
19.老舍《茶馆》第一幕中有一段王利发与崔久峰的对话。(时间:1898年初秋。地点:北京裕泰大茶馆。)王利发:你看秦二爷,他又办工厂,又忙着开银号。崔久峰:他说实业救国,他救了谁?救了他自己,他越来越有钱了!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材料中的对话,揭示了(

A.北京人不论国事的恬淡生活
B.实业救国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
C.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民族工业发展的势头难以持久
20.周恩来说:“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制度是一个过渡的制度……走完了这个过渡阶段,就到达了社会主义社会。”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在( )
A.中共八大召开时 
B.三大改造完成时
C.1954年宪法通过时
D.改革开放开始时
21.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的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①②③
D.
②①③④
22.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23.下图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由图可知(

农民富起来了
A.农村走向富裕得益于粮食的丰收
B.制度创新是农村经济活跃之本源
C.
工业化为农村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D.
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得到了落实
24.20世纪90年代,外媒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
A.已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C.完成了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已开始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5.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6.“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论述说明( )
A.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
B.
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别意识形态的标准
C.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融合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模式
D.
资本主义应当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应当实行市场经济
27.以下四张照片是近现代中国女性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服饰。其中属于20世纪30年代城镇新潮女性日常着装是(

A.
图1
B.
图2
C.
图3
D.
图4
28.
下列符合我国交通工具演进顺序的是(

A.
人力车——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
B.
人力车——火车、轮船——飞机——电车、汽车
C.
电车、汽车——人力车——火车、轮船——飞机
D.
自行车——人力车——火车、轮船——飞机
29.“一只只银燕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现代人来说,早晨还在北京,下午已毫无倦意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这已经是十分平常的事了。”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
)
A.
轮船
B.
飞机
C.
汽车
D.
蒸汽机车
30.
2019年三大运营商公布5G商用套餐,中国进入5G商用时代。网上教育、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医疗等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这表明(

A.
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
B.
互联网取代了传统的媒介
C.
互联网让世界联成了一个整体
D.
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活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耕织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右图为康熙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的局部图。
材料二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这种经济模式有何特点?(8分)
(2)材料二中推行的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种政策会产生哪些消极影响?(6分)
32.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1)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6分)
33.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材料一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到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材料二
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的大城市,是我国发展最快的地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