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2 16:1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教学课件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但最终遭到失败。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民族危机的加剧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
第二单元
第4课
洋务运动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第6课
戊戌变法
目录
前言

义和团运动

抗击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的签订
前言
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为镇压义和团运动,组织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义和团英勇抵抗外国侵略者,但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义和团运动是如何兴起的?他们是如何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又给中国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呢?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义和团运动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些项运动。”材料中“此项运动”指的是(
)。
B
知识点
材料研读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看待这些主张?
答:扶清灭洋,笼统排外等。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
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北京。他们沿途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
A.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B.把中国农民战争推向最高峰
C.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的伟大功绩是(
)。
D
知识点
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支持清政府

反对帝国主义
盲目排外
“扶清灭洋


教堂

铁路

电线



落后性:
1.盲目排外;
2.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3.本身带有迷信色彩

抗击八国联军
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外国侵略者密切关注。1900年5月底,英、俄等国调遣军队300余人,进驻北京使馆。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
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抗击八国联军
奥,奥匈帝国,奥地利和匈牙利
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绘画)
与此同时,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沾炮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以保护使馆为名进驻东交民巷的外国军队也不断四处寻衅,射杀团民、清军。大沽炮台失陷的消息传到北京,再加上接到了关于列强要慈禧归政给光绪皇帝的谎报,气急败坏的慈禧太后遂对外宣战。
在北京,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教堂和使馆区侵略者的义愤,鼓励他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
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A.虎门销烟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台湾人民抗击日军
D.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感慨地说:“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和好斗精神,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这是针对哪一事件说的(
)。
D
知识点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民
1900年9月接任八国联军统帅的瓦德西,后来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
抢劫”,“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
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北京珍贵图书文物,如著名的《永乐大典》等均被
洗劫一空。户部银库的300万两存银全被日本劫掠。
八国联军烧杀淫掠,犯下骇人听闻的累累暴行。当
时的北京城到处残垣断壁,尸骸枕藉。
相关史事
美军抢劫的白银

《辛丑条约》的签订
《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901年,有报纸刊登了一篇评论,愤怒地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该评论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
)。
D
知识点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
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
欢心”。
相关史事
《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问题思考
想一想,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驻军,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答:《辛丑条约》中划定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界内是禁止中国人居住的。而且列强可以派兵驻扎,可以控制北京、天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毫无主权可言。这时的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控制中国的工具。
东交民巷志-列国使馆之英国使馆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
C.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列强已将中国瓜分完毕
20世纪初中国的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段话反映出(
)。
C
知识点
课后活动
1.填充。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战争
条约
影响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社会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
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答: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
4.5亿两,分39年还清,
本息共计9.8亿两;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班列六部之前。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原因:
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看到帝国主义并没有把她当成“祸首”惩办,电告李鸿章对条约全部接受,并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实质反映
了清政府的媚外,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侵略者眼中的中国与中国人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当时在一份报告中写下的这段话,发人深省:
中国文化在四百年以前,常有若千方面较欧洲为优。但自彼时以后,遂成停顿不进之象。尤其是对于火车、轮船引起之世界巨大变迁,未能加以理会。而且数世纪以来,未有外敌严重压迫,以致养成一种不能战争之民族。所有上流阶级,对于世界情形毫无所知,只是骄傲自大……至于官吏人员,则为腐败之气所充塞,毫无精神之可言。其在皇室方面,则又似乎不能再行产出振作有为之人物。但吾人在此却有一事不应忘去者,中国领土之内……共有人口四万万,均系属于一个种族,并且不以宗教信仰相异分裂,更有“神明华胄”之自尊思想
充满脑中。此外更有一事,亦复不应忘去者,即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更加以备具出人意外之勤俭巧慧诸性,以及守法易治。……倘若中国方面将来产生一位聪明而有魄力之人物为其领袖,更能利用世界各国贡献与彼之近代文化方法,则余相信中国前途,尚有无穷希望。
——《瓦德西拳乱笔记》
知识拓展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教学课件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