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氧化碳》。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以及教学特色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体系中,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三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使学生对CO2性质的认识从模糊转向清晰,深化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识,为后面一氧化碳和第七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CO2的学习也是使学生对物质的认识由单质深入到化合物,对今后学习其他化合物知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课标要求以及初三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CO2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实验探究CO2的性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意识。
3、通过对CO2用途和影响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上述教学目标中,掌握CO2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CO2与水的反应涉及化学变化,因此CO2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学情分析
就学情而言,此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氧气和碳单质的知识,知道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检验CO2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对于CO2的性质以及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的原理不清楚,有较强的求知欲。
四、教法学法分析
基于对教学目标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我将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新知。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课的开始,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雪碧及其配料表的图片,指出配料“二氧化碳”并提出问题:雪碧中添加了气体CO2说明了什么?此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不仅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还引导学生猜测CO2可能存在的性质。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不难得出猜测:CO2能溶于水。我顺势提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猜想?由此,自然过渡到对CO2性质的探究学习中。
环节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首先,为了验证猜想,我利用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向装有CO2气体的水瓶中加入水,学生可以观察到瓶子变瘪的实验现象。根据现象,学生可以得出结论,CO2能溶于水,证实了猜想。此时我提出问题:CO2还具有哪些性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我将向学生展示收集满CO2的集气瓶,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得出CO2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这一点与之前所学的O2类似,我便向学生提问:CO2是否也像O2一样支持燃烧呢?此问题引起学生的对比思考和探究欲望,我顺势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烧杯中装入高度不同的两根点燃的蜡烛,将CO2气体沿杯壁缓慢倒入烧杯。学生观察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根据实验现象,学生很快得出结论:CO2并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的性质。于是我顺势向学生讲述,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正是利用了此性质。以上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验技能和自主探究的意识,还使学生回顾旧知,对比思考,加强对新知的理解,突出了教学重点。
其次,我将再次利用情境,提出问题:雪碧中为什么添加CO2?雪碧、可乐等饮料的统称为什么又叫“碳酸饮料”?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吸引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中,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环节三:探究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在此环节,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探究CO2和水的反应。我将让学生进行“纸花变色”实验,并向学生讲述紫色石蕊遇酸变红的实验事实。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发现,只有在水和CO2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纸花变成红色,与喷稀醋酸的纸花现象一致。根据此现象,学生不难得出,CO2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再根据加热纸花后纸花变回紫色的现象,学生也能得出,生成的酸在加热条件下分解了的结论。结合我之前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CO2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水和CO2的结论。在上述对CO2的性质的探究中,我结合情境,让学生经历了预测、推理、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建构知识,巧妙突破了教学难点。在了解如何检验生成的酸后,我将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检验的CO2的检验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不难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白色沉淀,由此我向学生解释检验CO2方法的原理,解决了学生对于之前所学知识的疑惑。
环节四: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探究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CO2的性质,还知道了CO2的一些应用。我将再次联系CO2的性质向学生展示CO2对人类社会的广泛用途,但同时向学生讲述CO2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温室效应的成因,学生通过对这些的知识的了解,体会到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特色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形成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问题引导、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等多种手段,突出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难点,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