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两弹”元勋邓稼先
顾迈南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在新疆罗布泊,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TNT当量,氢弹的威力则可大至几千万吨级TNT当量)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稼先(1924—1986),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问题一]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
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 。
[问题二]文章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引子: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第一部分:写邓稼先接受使命时的激动和喜悦,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感。
第二部分: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作出贡献的事迹。
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巨大代价的事迹。
[问题三]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本文的三个小标题的位置可以互换吗?
为什么?)
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研制,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
[问题四]课文表现了邓稼先的哪些可贵精神?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邓稼先为新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都留下他不可磨灭的心血和汗水。
(2)邓稼先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困难,忘我工作。在“艰苦创业的年月”这部分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年轻人叫他邓老师,他说:“你们甭叫我邓老师,咱们一块干吧!"
(4)意志坚强、胆识过人,具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和决策能力。如在苏联专家全部撤走的情况下,带领科研人员 自力更生研制战略核武器。又如,有一次,为了把一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数据是正确可靠的。再如,有一次,核装置下到深处时,突然信号测不到。在这危急关头,邓稼先和大家从夜里十二点一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凭着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做出现场处理的决定,并顺利排除了故障。
[问题五]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请你结合对本文的了解,你认为人物通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讨论写作特点 : 1·过程为序,各有侧重。
2·点面结合,概述细写交融。 文章有面的交代,有点的叙述,有对工作过程和人物事迹的概括叙述,也有对具体事件的细致描写,两相交融,既照顾了全局,又突出了重点。
3·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细腻。
4·环境烘托,表现人物。 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研究院开始时"只是一片庄稼地"、科技人员寥寥无几、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大戈壁的风刀霜剑、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没有大型计算机等等。从物质条件到技术条件,从自然环境到政治环境,都是异常艰苦。文章充分突出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人教社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万紫千红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4.了解本文恰当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时安排]
两课时
[前准备]
让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的方式,查找有关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准备在上课时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出示课件1——2(原子弹、氢弹爆炸图)
一百多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血雨腥风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之中站稳脚跟,在国际的大舞台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烈焰翻滚的蘑菇状烟云向人们宣告: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今天我们学习杨振宁先生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教师要求把课前学生通过看书、上网收集到的关于邓稼先、杨振宁资料,在班上交流,使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
出示课件3——9
三、检测预习
出示课件10——12,检测字音、词义、成语积累。
四、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根据课件的提示,准确把握课文的基本信息
出示课件13
2.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五、小组讨论,研读课文
出示课件14,按课件要求自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1)找出文中最感人的事迹
(2)找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
(3)找出文中最突出的写法
(4)找出文中最难懂的部分
(5)谈谈你最深刻的感受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逐题交流,人人发言。
第二课时
六、深层探究,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15——18,交流小组讨论问题(1)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2)同时总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2.出示课件19——21,交流小组讨论问题(2)
(1)此处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先准备的部分内容,应让学生畅所欲言。
(2)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自己所选的段落。
3.出示课件22——37,交流小组讨论问题(3)
深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褒义词的运用,排比句的运用,长短句的结合。
小结本文写作特色:
A.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 内容分明
B.对比鲜明——突出伟大的人格
C.取材精练——四个生活片段
D.句式多变——排比句、长短句
4.出示课件38——39,交流小组讨论问题(4)
(1)让学生畅所欲言,课件展示教师预先准备的内容,应是课文中的关键语句。
(2)指导学生理解后感情朗读。
七、联系实际,畅谈感受
(1)出示课件40——42,交流小组讨论问题(5)
(2)学生自己发言,畅谈感受,有思考、有感悟、有收获、有反思。
八、课后小结
这篇课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族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邓稼先,他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人生观更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他学习,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作业:
1.积累词语。
2.为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
板书设计:
贡献之大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邓稼先—— 忠厚朴实 德才兼备 中华民族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艰苦奋斗 舍我其谁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生死攸关 奋不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