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何以中国
文明探源
群雄争霸
列国变法
天下归一
帝国奠基
韬光养晦
盛德大业
早期中华文明
春秋战国变动
秦:大一统国家建立
汉:大一统国家巩固
华夏初始·帝国开端
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
BC221
BC476
BC770
BC1046
公元前476年
春秋结束,进入战国
课标要求: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社会之变
一、社会之变(经济)
铁制农具
青铜牛尊
水利工程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井
公
私
新
私
私
私
私
私
私
私
铁器牛耕、兴修水利→生产力提高
私田开拓,公田不治→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小农经济出现
新兴地主阶级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一、社会之变(经济)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春秋战国的丝织品实物则已有较多发现,安徽舒城凤凰嘴春秋中期墓中发现残绢,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许多战国墓中发现多种丝织品……北方出产的良种犬马,南方出产的鸟羽、象牙、皮革、丹砂和铜,东方出产的紫贝、鱼盐,西方出产的旄牛制品和特种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见到。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春秋战国各国货币
手工业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密;
工商业繁荣,各地中心城市涌现。
一、社会之变(政治、民族)
结合史实,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概括这一时期的政治局面。
礼崩乐坏、政治动荡、战争频仍、民族交融……
一、社会之变(政治、民族)
春秋:“尊王攘夷”
战国:追求统一
华夏认同:“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
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
大融合
?
?
华夏认同
民族融合
一、社会之变(文化、阶级)
社会流动性起先使贵族的等级不容易保持,继之则连贵族与平民间的界限也被冲破。生产增加,铜钱开始流行,教育普及,以平民出身的学者也周游列国,说辩于诸侯间。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新兴地主与士阶层兴起
文化下移
一、社会之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战国)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西周)
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诸侯迭起,新制酝酿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瓦解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阶级:
士阶层活跃
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文化:学术下移,学在民间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
权力下移
民族: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二、应变之法
二、应变之法(百家争鸣)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崩溃,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新制酝酿;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礼贤下士,争先招揽人才;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兴起并活跃;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背景
二、应变之法(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点,互相诘难、批驳,其目的都是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思想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之间争鸣的局面。
结合教材与所学思考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含义
二、应变之法(各家争鸣)
代表人物——春秋时期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论语》收录了孔子思想及言论。
“仁”
政治: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应顺应时代有所改良。
教育:“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
核心:仁——关爱他人
二、应变之法(各家争鸣)
代表人物——春秋时期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其言论收录在《老子》中。
“道”
政治:反对制度束缚,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时代。
哲学: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朴素的辩证法(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物极必反,以柔克刚)
特点:逍遥自由,消极避世
二、应变之法(百家争鸣)
代表人物——战国时期
孟子
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儒家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先义后利,性善论
道家
庄子
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齐物;逍遥
二、应变之法(百家争鸣)
代表人物——战国时期
法家
韩非
主张变法;君主集权;以法治国;人性本恶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兵家
孙膑
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二、应变之法(百家争鸣)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结合教材与之前所学思考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北纬
30度
轴心时代
二、应变之法(百家争鸣)
意义:
(1)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3)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4)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儒家——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变革精神)——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5)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极大影响。
二、应变之法(各国变法)
战国变法运动是各国在兼并战争的巨大压力下,实现大一统的必然要求。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统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奴隶制
封建制
二、应变之法(各国变法)
诸侯国
统治者
变法
齐国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国
楚悼王
吴起变法
燕国
燕昭王
乐毅改革
韩国
韩昭侯
申不害变法
赵国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魏国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国
秦孝公
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集权
二、应变之法(各国变法)
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顺应潮流
持续长久
改革彻底
富国强兵
……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授田百姓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
推行郡县,君主任免
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小农经济
土地私有
户籍管理
增加赋税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三、小结
经济因素
阶级力量
制度因素
治理体系
文化因素
思想解放
统一因素
华夏认同
奴隶制
封建制
四、小试身手
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则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
A.君臣契约关系的解体 B.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
C.夷夏之争已日趋激烈 D.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D
A
四、小试身手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