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技能目标:经历观察测试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过程;瓦楞纸的结构并作出解释、提出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点: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教学难点:解释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科学书6本、硬币、纸箱,瓦楞纸板、记录单8张、折叠尺
2.小组材料:科学书6本、硬币每组40个、透明胶每组1卷、剪刀、大小相同的纸每组8张、瓦楞纸板每组2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老师刚刚搭了一座纸桥,你猜它能承受几个硬币呢?我们来试试。
(师演示)
2.这座纸桥承受了几个硬币?放下这个硬币后桥蹋了,这个硬币能不能算?
3.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增强纸桥的抗弯曲能力呢?(增加厚度)
4.嗯,他运用到了我们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可增加桥的厚度要增加许多材料,能不能不增加材料就能增加桥的抗弯曲能力呢?(改变形状)
5.改变形状究竟能不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呢?(板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我们来试一试,师演示(折一张横折的纸桥,改变平面桥墩的距离及放硬币的位置)我已经做好了一个这种形状的纸桥,把它与平面纸桥来对比一下。(生:老师的实验不公平)这样实验行不行?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2.那我们在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哪些条件的改变会影响我们实验的准确性?学生汇报。(板书:不改变桥的距离、高度,纸的厚度、长度,硬币放中间,竖折)
3.出示: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
①只能改变纸的形状,不能改变桥墩的距离和高度;不能改变纸的厚度、长度与大小。
②每张纸只能使用一次,不能反复或合在一起使用。
③硬币应尽量放到纸桥中间的位置,要轻轻的放硬币。
④使纸碰到桌面的那个硬币不能记录下来。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交流。观察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6.为什么折成这些形状就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
7.我们来看看这种L形材料,它的哪一部分像是把梁立着放了?这样做,实际上是减少了梁的宽度,但为什么还是能够增强抗弯曲能力呢?(增加了厚度)
8.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你还看到过哪些用改变形状的方法来增强物体抗弯曲能力的例子呢?
9.你们看,这是我们生活当中常见到的一些建筑材料,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把钢材和铝材加工成这些形状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可以节省材料)
三、瓦楞纸板的研究。
1.同学们,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样非常神奇的东西,(出示纸包装箱)知道这是什么吗?它都有些什么用途呢?你有没有想过,用它来装非常重的物品,也不会变形、破损,是什么原因使它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
2.老师从包装箱上剪了一些纸下来,你看这种材料叫做瓦楞纸板。
3.我们如何观察瓦楞纸板?我们在观察时主要观察哪几个方面?(我们观察时要注意观察瓦楞纸板一共有几层,每层的厚薄、软硬、形状如何,瓦楞纸板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4.分组观察、记录。
5.汇报交流。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认为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是什么?你发现什么新的问题吗?
6.你看,瓦楞纸板中间有许多拱形,这些拱形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们在下节课将继续研究研究拱形的力量。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设计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减宽增厚)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的能力。
课后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们学校年组教研课,在授课时前一部分的导入与讲解进行的都比较顺利。但在学生实验时效果就太差了,我课后进行了反思,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在实验前要求强调不到位,一是实验时放衡量的跨度不够,二是垫圈的重量不够,如果用一角钱的硬币就会好一些。三是纸梁的纸厚了一点,所以实验效果不明显,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太强了,学生无法对实验现象得到的结果,无法排序,为此,实验只能得到改变形状可以增加物体的抗弯曲能力的结论,但无法得到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大的结论。因此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知道了实验前一定讲清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不能认为高年级的学生能力就强,应该让学生明白如何实验、如何操作,从而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