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1 15:52:28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远离家乡、亲人者的眼里,月亮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很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
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
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
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
,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
清高超逸的人。
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未完转下页
同年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接上页
下页范读原文
遂 寝 藻 荇
suì qǐn zǎo xìng
自由诵读
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户( )
欣然( )
愉快地、高兴地
念( )
遂( )
于是、就
寝( )
卧、睡
相与( )
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想,思考
步( )
共同,一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 )
清澈透明
盖( )
连词,相当于“原来是”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不过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自主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其写景有什么过人之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无一个月字,而无处不在写“月’,月光照临,庭下如积水,可见月光之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运用比喻,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一是因为月色很美;
二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3、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明确: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明确:
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 ——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1、文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2、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3、闲人究竟是指怎样的人?
明确:首先,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其次,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拓展与延伸
为何苏轼在被贬后却依旧有此闲情呢?
(儒、道、禅的融合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
苏轼(1037-1101),21岁出蜀进京时,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奋厉有用世之志。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贬海南,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消解痛苦。 所以苏轼,既执着人生又超然物外——坚定沉着、乐观旷达。
1、背诵全文。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业: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理解古人写景的方法。
2. 反复诵读,仔细品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特色。
3.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写景抒情的写法。
3.朗读、背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
2.解释下列词语。
念无与乐者: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念,想。与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一同,共同。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这里是形容月光充满了庭院。
藻荇:泛指水草。藻:水草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盖:表示推测。
二、导入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 (指名背诵诗词)这位大文豪才华出众,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却非常豁达,所写文章如诗如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三、体裁、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
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断,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这篇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耐人寻味。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点拨: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
个小的停顿。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五、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画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点拨: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全文寥寥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并不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明确: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明确:发挥奇特的想像,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的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
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七、小结
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
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入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