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诗词五首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诗词五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1 15:52:28

文档简介

《诗词五首》教案
一.总体构思:
这篇课文的五首古代诗词,风格各不相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意境深邃悠远。从不同角度表述了的心志,抒发了人生情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宜立足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而培养学生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同时,指导学生背诵积累一些古代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二.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行路难》、《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虞美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教法学法: 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宜以学生的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考、联想,讨论交流,进而深层次挖掘古代诗词丰富的内涵。教师可用录音或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对疑难处加以点拨。由于课文容量较大,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导入:引导学生复习《相见欢》中写“愁情”的词句。
导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多媒体展示关于李煜的资料。
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他25岁继承王位。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献城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全词,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学生依托课文注解,扫除字词障碍。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让学生尝试背诵全词。
师生共同研讨,理解全词。
学生提出个人不理解的问题,同桌或小组内交流解决。
教师对重点问题点拨。
A.据说这首词是李煜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词,可以称之为“绝命词”,具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B.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要点:A。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悲愁情怀,以及痛悔亡国、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B.这两句词的意思是:悲苦愁思如春水一样的奔放倾泻,又如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两句词把词人感情升腾流动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三.导读《将进酒》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A. ,千金散尽还复来。
B. ,缘愁似个长。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其优点、不足。
3.教师解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感情。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
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臣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感情背诵。
四.导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领袖相关知识导入
2.解题
2.通读全诗,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4.整体感知
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颔联:书“除弊事”表刚直不阿之态。
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尾联: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5.交流讨论问题: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要点“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诗人悲痛的心情,也流露出对朝廷的眷恋。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6.巩固背诵
五.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三首诗词。(A、B、C层次)
2.《虞美人》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对比,请举出一例进行说明。(A、B层次)
3.阅读《浪淘沙·怀旧》一词,与课文作比较,自主分析,回答以下问题:(A层次)
浪淘沙·怀旧(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问题:
(1)词的上片主要写,下片主要写。
(2)“罗衾不耐五更寒”中的“寒”指的是五更时分寒气的侵袭,文中有和两层含义。
(3)末句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和课文中“ ”哪句意境相似,比喻,全句意思是说。
(4)“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和课文比,这种心境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小组或同桌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
(1)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身寒和心寒
(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南唐灭亡之速;全句意思是说,过去那种荣华富贵的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4)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课文里全词充满的是对家破国亡的无限痛悔之情。本词则是徘徊在生与死的矛盾选择中,还有一丝希望。(共33张PPT)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使人灵秀。
流畅的诵读《使至塞上》、《泊秦淮》首诗歌。
诵读诗词,了解诗歌相关资料。
理解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鉴赏名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721)进士。曾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司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有《王右丞集》。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1、名句鉴赏: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番怎样的风光?
2、情感体会: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感?
1、此句描绘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沉寂荒凉、奇特壮丽的景象。
析:“大”写沙漠之开阔广袤,“孤”言景物之单调,则衬出边塞之荒凉;“直”点出沙漠无风,更显气氛之沉寂。
“长”写黄河横亘之气势,“落日圆”则更添苍茫壮美之感。
整句对仗工整而巧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即所谓“诗中有画”也。
2、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析:首联交待作者去向;颔联言明行程,又抒发心中不平;颈联描写边塞景物的奇特壮丽和孤寂之感;尾联写到达边塞作结。
杜牧在这首诗中,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名描绘出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 。
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背诵《使至塞上》、《泊秦淮》两首诗。
流畅的诵读《无题》、《浣溪沙》。
诵读诗词,了解诗歌相关资料。
理解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鉴赏名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政治上,李商隐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在晚唐诗大不如前的趋势下,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1、名句鉴赏:你是怎样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的?
2、情感体会:这首诗是站在什么人的角度来抒发了一番怎样的情感?
“春蚕”句中的“丝”与“思”谐音,表明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句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炬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另外,后世也有用此联来比喻歌颂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首联:爱情的不幸遭遇,有情人因阻隔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颔联:思念不止,足见眷恋之深,但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
颈联:女子别后的担心,既担心容颜易老,又担心男子夜读受寒。
尾联: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坚忍的执著精神,感情境界极为丰富。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起于隋唐,盛于宋,是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婉约派产生较早,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苏轼开创豪放词派,辛弃疾也是代表性人物。词有词牌,词牌规定着词的句数、字数、音韵。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一生富贵悠游,卒谥元献。所作多吟成语舞榭歌台、花前月下,音律谐适,词语雅丽。词集为《珠玉词》。
1、名句鉴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句为什么能够成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2、情感体会: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词作,借这首词,晏殊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思想?
首先,此联工巧流利,妙语天成,“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两个成语上下相对,再加上“花落去”与“燕归来”,意蕴相反又前后连贯,一悲一喜,一抑一扬,形成工丽又天然的妙对。 被誉为“天然奇偶”。
其次,词意含蓄,惋惜新花落去,庆幸旧燕归来,深切委婉地表达了对时光生命和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眷恋,语气情调柔媚和婉,词味十足。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这阕词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
渗透在词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惆怅,既似恬淡又似深婉的人生感触。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背诵《无题》、《浣溪沙》两首诗词。
流畅的诵读《水调歌头》。
诵读诗词,了解诗歌相关资料。
理解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鉴赏名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1、名句鉴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这首词中的经典名句,这两句分别表露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2、情感体会:在这首《水调歌头》中,词人的情绪经过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最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思想情感 ?
前者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做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悲伤。层层推进,释却离怨,又蕴含了人生哲理。
后者是作者惟愿离别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同赏中秋明月之美好。表现了词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达观思想。
这首词从责问明月开始,到自我慰藉结束;从疑惑到清醒,从心绪郁结到心胸开阔,化悲怨为旷达。
这首词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你能举出哪些有关“月”的诗词?
李白《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
---席慕容
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曹操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 ---杜甫
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默写
1.杜牧的《泊秦淮》中表现诗人对国事危迫,朝廷上下却依然醉生梦死的深重忧虑的诗句是:
, 。
2.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用传神的笔墨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沙漠风光,画面壮阔、气势雄浑的句子是 , 。
3.李商隐的《无题》中通过神话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并借以表达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李商隐的《无题》一诗中常被用来比喻和赞美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的是: ,

5.《浣溪沙》(一曲新词)中,借景抒情,一方面感叹光阴易逝,一方面又委婉地表达了对光阴和美好事物的热爱的两句词(被誉为“天然奇偶”)是: , 。
6.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中表达了词人旷达胸襟,又蕴含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 , 。
7.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中表达作者道尽千载离人心愿,希望两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月光词句是: , 。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背诵并默写
《使至塞上》、《泊秦淮》、
《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