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周庄
水 韵
(1) 和谐的声音
(2) 指韵母或章节的收音
(3) 指诗赋词曲
(4) 风雅、高雅
(5) 风度
(6) 气韵、神韵
(7) 美、标致
一、你了解周庄吗?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著名古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则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有着近九百年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蕴涵。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曾居周庄。周庄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周庄也曾留下柳亚子、陈去病等人的足迹。
1984年,在纽约留学的上海画家陈逸飞,以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连同其它37幅作品,于10月金秋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的哈默画廊展出,引起轰动。
当下阿曼德·哈默将这幅画高价购下,作为11月访问中国时送给邓小平的礼物。1985年这幅画又经陈逸飞加工,成为联合国的首日封。从此周庄扬名于世界,成了旅游热门景点。
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神韵:碧水泱泱,绿树掩映,小船在桥洞中穿过,牵着牯牛的老农走上桥阶,谁家的主妇在桥边的河埠搓衣洗菜;临河的小楼粉墙黛瓦,虚掩的蠡壳窗中飘出弦乐叮咚……
听朗读,找出生字词
斑斓( ):
眩目( ):
相看两不厌:
谛听( ):
如泣如诉:
娴熟( ):
瞬息万变:
璀璨( ):
摇曳( ):
稍纵即逝:
lán
xuàn
dì
xián
cuǐ càn
yè
颜色错杂灿烂。
耀眼。
相互之间怎么看也看不够。
仔细听。
像是在诉说,又像是在小声哭泣。这里
形容声音柔细。
熟练。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形容光彩鲜明。
摇动。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二、字词掌握
朗读课文
三、思考问题: 1、说说 周庄给作者留下的总的印象.
总体印象:
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 “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看到。”
…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2.作为游记,作者几游周庄 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水韵图画”
第一次: 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
烟雨迷蒙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
冰雪融化的动感版画。
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
五彩缤纷的梦幻图
第三次:
3、对于如此美景,作者分别选择何时、何物、何角度来描绘“水韵”的?
仲春
雨雾
色彩
冬天
雪景
色彩(黑白)
声音(如丝竹)
春夜节日景象
色彩(多彩)姿态(多姿)声音(欢声)
归纳:从不同季节,选择不同景物,多角度描写“水韵”。
4、作者三游周庄,你觉得描绘最详细的是哪一次?抓住哪些具体景物,按什么顺序描绘“水韵”的?
楼房,小街,彩灯,小河,花船,礼花……(水景)
岸上
水上
古镇尽头
天上
地上
归纳: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水韵”(移步换景)
整体水韵图画(1—3段)
“小桥流水人家”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融化的动感版画
第三次:五彩缤纷的梦幻图
5、文章结构
从全文的整体叙述结构上看,课文采用什么结构?
----总分结构式
6、文中记述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有的写得比较详细,有的写得比较简略,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第一次和第二次是略写;第三次详细。
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了周庄景色情韵深深吸引着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一次、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所以本文写了三次周庄水乡之游,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所以第三次周庄游详写。
四、说一说:
你喜欢1—4段中的哪些句子?
《巴东三峡》一文是按时间、空间的顺序来记叙,即按作者的游踪顺序来写的。
《周庄水韵》本文是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从多角度记述。描写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
五、阅读比较: 《巴东三峡》
与《周庄水韵》
六、写作特色:
※问题:本文在写作上是否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呢?有的话不妨给同学们讲讲。
①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去描写景色。
②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
③运用多种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景物
再 见2、周庄水韵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3、研读品味准确、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研读品味准确、优美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过“黄山集中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中国水乡之美”。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生字生词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三、精读文章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1~3自然段)思考:
⑴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印象是什么?
⑵语段中描绘了哪些画面?
⑶作者对此有何评价?
(板书)
周庄(总体印象) 画面 评价
1、水中倒影:波动似绸 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2、小河泛舟:富有诗意
3、整体布局:井形河道,古镇为一体。
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古桥、小舟、行人、游客,古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
2、课文主要写了周庄的水韵,那么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的?
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即“我” 三次游历周庄时描绘的不同水韵图画。
3、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
(1)第一次游周庄描绘了周庄的哪些景物?
雨雾中的石桥和屋脊
(2)第二次游周庄描绘了周庄的哪些景物?
积雪覆盖下的古镇 砖石和白雪互相交织
4、精读课文第5~6自然段,思考:
(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周庄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顺序来写的?
描绘了节日夜景: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声、礼花、彩光、欢呼声等;按照时间顺序(以先后为序) ,空间顺序(岸上——河中——天上——地上)。
(2)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5、作者向我们描述了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呢?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1)“碧波荡漾 小河泛舟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
(2)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3)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4)春夜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课后习题二、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品析文章
1、总结第二部分 讨论交流完成下表。
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次 数 时间 观察角度 作者印象 景物特点 详略安排
第一次 仲春雨中 视觉(色彩) 水墨画 恬淡宁静 概括写
第二次 冬天雪后 视觉(色彩)听觉(声音) 色如版画声似音乐 色彩鲜明万般柔情 略写
第三次 春夜旅游节 视觉(色彩) 光带、梦境 多姿多彩 详写
2、品味语言
(1)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品味:对周庄在烟雨笼罩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朦胧美。
(2)“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品味:这里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以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3)“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品味: 从滴水、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的水声充满柔情。由水声联想到“江南丝竹”,而下文第三次游周庄真的在河面上听到江南丝竹管弦声,先虚后实,前后照应,意境优美。
(4)A:“倒映在水中的石鞘、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色彩美)
B:“……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朦胧美)
C:“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古朴美)
D:“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音韵美)
E:“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瑰丽)
F:“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奇幻)
小结: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
三、写作探究
本文在写作上是否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呢?有的话不妨给同学们讲讲。
①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去描写景色。
②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
③运用多种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景物
四、作业
仿照课文“第三次游周庄、第二次游周庄”的内容及所用“移步换景”或“定点写景”法,以“逛(游)……”或“雨中行”“烈日下的……”……为标题,写作一篇描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写景小短文(200——500字),要求用五个以上的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