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皇帝的新装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9皇帝的新装课件(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3 15:0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他们这样评价安徒生:
周作人:安徒生以孩童的眼光和诗人的手笔写下了文学世界中的极品。
列夫·托尔斯泰:安徒生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献给了“未来的一代”。
翻译家林桦:安徒生童话在全世界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圣经》发现的是神,而安徒生发现的是人,神最终要归结到人,而安徒生却是直接从人到人。
请指出下列图片的出处
这些作品有何共同之处?
《卖火柴的小女孩》
《海的女儿》
《丑小鸭》
《拇指姑娘》
作者相同:安徒生
体裁相同:童话
关于童话:记一记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打火匣》、《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赏赐
御聘
炫耀
滑稽
陛下
头衔
爵士
勋章
称职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差大臣
xuàn
yào
pìn
chèn


x
ián
hài
qīn
chāi
j


xūn

多音字

piāo
piǎo
piào
漂流
漂白
漂亮

juān
juàn
quān
圈起来
羊圈
圆圈
解释词语
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已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补充:惊涛骇浪:可怕的大浪
骇:吃惊、恐惧(惊惧)
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吓人的话使人震惊
耸人听闻【例句】
1、
多么耸人听闻的事!具备连续剧的一切要素。
2、
我这么说绝非耸人听闻,而是真有其事。
3、
每天翻开报纸都有耸人听闻的社会案件,实在令人忧心。
4、
这个恐吓似乎傻得厉害,而且他在讲的时候还伴以激烈的手势,还有他这些疯狂的耸人听闻的话,这一切都使她感到生活比以往显得更逼真了。
骇人听闻【例句】
1、这个事件真是骇人听闻。
2、车匪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人,真是骇人听闻。
3、昨晚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案件。
4、广岛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切尔诺贝利事故骇人听闻,福岛核危机令人震惊。
快速阅读课文:
1、文章出现哪些人物?
两个骗子
皇帝
小孩子
诚实的老大臣
诚实的官员
全体随员
高贵的骗子
全城的人(老百姓)
2、童话中每个人的表现都围绕着什么来写?
自学指导
新装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穿

你可以以此为线索理清全文结构吗?
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皇帝__新装
骗子__新装
君臣__新装
皇帝__新装
小孩__新装
理清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并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一个字。同时理解课文的线索





(第1段)
(第2段~第4段)
(第5段~第23段)
(第24段~第33段)
(第34段~第36段)
线索:新装
自学指导
你在阅读这篇童话时,有何疑问?试着找出几处,与同桌交流交流。
问题合集
1、文章开头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作用:把皇帝爱穿新衣服的癖好夸张到了极点
,让读者对这个不称职皇帝骄奢淫逸和爱慕虚荣有所认识,同时也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埋下了伏笔。
1.1
既然皇帝如此昏庸无能,为何第二段开头还说他居住的那个大城市轻松愉快的?是否不符合事实呢?
2、皇帝为什么相信骗子的话?
首先,皇帝恋衣成癖;其次,这衣服的“特性”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出官员是否称职、聪明,以求验证自己的英明的心理。因此,能够引诱皇帝上当。
3、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看织布情况后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两位官员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他们的官位,生怕别人认为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
这两位大臣都有虚伪、愚蠢、阿谀逢迎、口是心非、自欺欺人的特点。
4、作者为什么两次强调“诚实的大臣”
“诚实的官员”?
皇帝派了他“诚实的”老大臣和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前去查看,而就是这两个“诚实的”大臣,却在皇帝面前撒了个大谎,于是这“诚实”二字就有了嘲讽的意味了。
5、“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6、皇帝亲自来看织布时,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能看得见布料,怕别人说自己愚蠢
,更怕丢了乌纱帽,所以他们抢先向皇帝介绍、赞美衣料,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实的。
7、第10段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主要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心理描写,句式以反问句和否定句为主。老大臣极力否定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更加突出了他的愚蠢和不称职,更加突出了他的虚伪。
7.1、比较第10段和第21段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第21段
这几句话可以看出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二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
8、第23段“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这些快乐分别是怎样的,试着谈一谈。
9、小孩子为什么能够说出皇帝“什么衣服也没穿”?
因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无私无畏,所以敢于说真话。
9.1、作者为什么安排小孩子说出真话呢?
(1)小孩纯洁天真、无私无畏、直言不讳
(2)与成人相对比,侧面写出成人的虚伪。
(3)寄托了作者希望人们勇于讲真话,能够讲真话的美好愿望
10、最后一段从君子和大臣的反应来有怎样的作用?
皇帝的心理、神态描写和内臣们的动作描写凸显了皇帝和大臣的虚伪和愚蠢。皇帝摆出更骄傲的神气,把故事推向了高潮,增强讽刺意味,把皇帝的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结:






骗子
皇帝
官员
百姓
孩子
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用一个字加以概括)
课后习题
3.揣摩下列语句,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⑴“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你如何理解?)
⑵“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皇帝为什么要先派他的老大臣去看布料?)
⑶“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人们为什么要说“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课后习题
⑴这一句“不大自然”在情节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顺承上文,说明皇帝已经完全听信了骗子们的谎言,又引起下文老大臣的故事,表现出皇帝的愚蠢。作者故意将话说得很有分寸,却为下文更辛辣的讽刺积蓄着力量。
⑵这段情节紧承上文而来,继续说明皇帝的轻信与愚蠢,又掺杂了些许的疑虑。同时,他对老大臣“理智”“称职”的评价,更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⑶这段情节里的这些话,有着递进的关系。爸爸说的话,是在小孩子说话之后,既暗含了他对自己孩子的认同和肯定,同时又表现出震惊和惶恐的情态。“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时,真相已经大白。“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则介于二者之间,展现出人们逐渐接受真相、不敢面对的过程。
展开想象,续写课文
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样呢?大家展开想像,试着续写《皇帝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