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义
●设计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
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解决问题
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情感态度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等式和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小黑板、挂图、天平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1-2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等式
1.谈话:同学们,小时侯玩过跷跷板吗?谁来说说玩跷跷板时的场景?
小结:当两边的距离相等时,重的一边会把轻的一边跷起来,两边的重量相等,跷跷板就平衡。
利用这种现象,科学家们设计出了天平,今天老师也带了一架天平。我们用它来玩一个类似于跷跷板的游戏。好不好?
谈话:谁愿意上来玩?
2.请你在左边放一个20克和3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怎么样?(右边跷起来了),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板书:
20+30>0)
3.在右边再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这时天平怎么样?(平衡了)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板书:20+30=50)
4.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等式吗?
5.你感觉什么样的式子是等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评价。
6.追问:20+30>0为什么不是等式?
二、主动建构,理解方程
1.自主探究
⑴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⑵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50
X+50<200
X+X=200(2x=2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⑶把黑板上的算式分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说出每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2x=200、
X+50=150、X+X=200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板书:方程的意义)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追问:一个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
、X+50<100
50+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2.概念巩固
在练习纸上写了几个式子,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方程?
3.比较辨析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大家说得对不对呢,我们自己来验证一下,先完成一组判断
出示: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①
35-χ=12
(
)
⑤
0.49÷χ=7
(
)
②
Y+24
(
)
⑥
35+65=100
(
)
③
5χ+32=47
(
)
⑦
χ-14>72
(
)
④
28<16+14
(
)
⑧
9b-3=60
(
)
追问:在判断之后,你对等式和方程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4.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吗?
例如画图或者别的方式,试一试。画在纸上。
反馈:
三、回顾反思,巩固提高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今天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方程不只是表示天平的平衡,还可以表示生活中许多的数量关系?
1.试一试。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ppt)
2.练一练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6
+
x
=
14
36
-
7
=
29
60
+
23
>
70
8
+
x
50
÷
2
=
25
x
+
4
<
14
y
-
28
=
35
5y
=
40
2.看线段图列式(练习一第一题)
3.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3
+
▲
=
10
■
×
6
=
48
240
÷
●
=
8
4.张强也列了两个式子,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猜猜他原来列的是不是方程?(1)6X
+
■
=78
(2)36
+
■
=42
5.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
)
(3)方程是等式,等式也是方程(
)
(4)3χ=0是方程(
)
(5)4χ+20含有未知数,所以它是方程(
)
6.介绍“天元术”“四元术”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说起方程,我这儿还有一个故事呢!”
录音播放“天元术”“四元术”故事朗读。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四、课堂总结
学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1、2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200
20+30〉0
X+X=200
X+50>100
50+50=100
X+50<150
2x=200
像X+50=100
2x=100等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
等式
方程
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