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愚公移山》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愚公移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1 17:05:07

文档简介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积累文言词语,诵读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同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3分钟学生活动:背今日名言、古诗。
一、教师总结学生活动情况导入。-----2分钟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5分钟
方法指导:一人读,其他人认真听,把不认识的字要标上读音,读错的字词要做好标记。师生评价朗读情况。并让学生做达标检测“能读会写”练习。
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 ---------10分钟
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朗读停顿 。
方法指导:句子的朗读停顿的划分一般是按照词语与词语间的关系的疏密程度、逻辑关系,句意层次来划分。教师可范读第一段内容,读出山之大、山之高。让学生具体体会一下。
(1)把学生分3个小组分别揣摩朗读二、三、四段,并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朗读的停顿等。(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选出代表范读,其他学生评价。
(3)、检查“朗读过关”。
四、三读积累,展示成果------10分钟
方法指导:让学生跳读课文,从课文中挖掘出你认为比较有价值的东西,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也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实行组内互助 ,看看哪个小组找得好、找得快、找得准。
学生展示积累成果,师生评价。
五、 四读内容,熟读成诵 ---10分钟
方法点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小注,翻译课文,翻译的方法应要遵循留、删、补、换、调等原则。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决不了的可以全班讨论解决。如果没有,可检查“积累过关”。
(3)、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组间进行诵读比赛,看样谁背得快,背得准。
六、反思收获
方法指导:找出具体语句,通过品味来感悟。
(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2)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有志者事竟成。
七 、作业布置
思考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在文中的作用。(共123张PPT)
愚公移山
课件制作:资阳市童家镇中 罗 荣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
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歌曲欣赏
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
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歌曲欣赏
使用提示
点击方框有短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通过背诵积累精粹语段。
2、品味语言、感悟愚公形象及其意义。
3、理解结尾作用,培养创新精神。
返回
河南济源县王屋山下的愚公塑像
愚公移山雕塑
愚公移山纪念雕塑
徐悲鸿《愚公移山图》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什么是寓言
什么是神话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和迷信不一样,它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听课文朗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万仞( ) 汝( ) 魁( )父 荷( )担 箕( )畚( )
孀( )妻 始龀( )
智叟( ) 曾( )不若
亡( )以应 一厝( )
陇( )断 穷匮( )
rèn
r
kuí


b n
shuāng
chèn
s u
cēng

cuò
l ng
kuì
课文朗读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
太行、王屋二山,
见方,方圆
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
将近
对着,向着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你们

通“直”
汉水南岸
赞同
提出疑问
纷纷地
rèn
chéng



加强语气“连…都…”
zēng
介词,凭
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 焉 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削减
如······何
“把……怎么样”
况且
哪里
安放
(大家)纷纷
之于
hè 负荷,挑
敲,凿
用箕畚运
音shuāng,寡妇
孤儿
刚刚换牙
交换

同“返”
chèn
jī běn
第一、二段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原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快九十岁了,面对大山住着。(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入绕远。(便)召集全家人商议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险峻的大山,(使道路)直接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都平不了,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又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和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边。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才换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暑换季(一年时间),才往返一趟。
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有什么作用?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作用:衬托愚公的毅力和气魄
答问
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答问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
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杂然相许。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返回
上页
下页
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愚公移山之难?
山之高:“高万仞”; 
山之大:“方七百里”;
人之老:“年且九十”;
人之少:“荷担者三夫”;
路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
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请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阻力、方法及最后结果。
原因:
目的:
阻力:
(困难)
方法:
结果: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A、山高路远
B、年老力衰
C、人力单薄
D、工具简陋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两山规模
原因
目的
地点
行动
愚公移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
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sǒu
阻止
老头
汝之不惠
甚矣
地面上生长的植物
加强反问语气
长叹
通,变通
孤儿
即使
穷尽

同“无”
你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通“慧”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持,拿
害怕
停止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cuò
同“措”,放置
即垄断
 河曲(这个地方)的智叟嘲笑并制止他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样大的年纪和衰弱的体力,尚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简直顽固得不开窍,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但是这山不会再增高了,哪愁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可回答了。
第三、四段译文
 山神听到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会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禀报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这两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东面,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就没有山岭阻隔了。
尽管任务艰巨,目标茫远,不过两山最终还是被移走了,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1)靠愚公精神:
不惧困难、坚持不懈、 目光远大 、苦干实干、坚信人定胜天。
(2)靠众人(神)相助。
被愚公精神所感动。
答  问
返回
上页
下页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笑”应是哪一种笑?
——嘲笑(讥笑)。
答  问
返回
上页
下页
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答问
返回
上页
下页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一句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答  问
返回
上页
下页
愚公对智叟是先斥后驳,“斥”的一句是: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答问
返回
上页
下页
“帝感其诚”的“诚”是指:
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
答  问
返回
上页
下页
下列加红的“之”和“其” 分别指代什么?
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惧其不已也
——愚公移山这件事
——愚公移山这件事
——愚公及其子孙
答  问
返回
上页
下页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那么,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答  问
返回
上页
下页
  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命名意味深长。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愚公
移山
不愚
不智
笑而止之
有发展的眼光
大智
大勇
与困难作斗争
愚公究竟“愚不愚”?智叟是不是“智”?
愚公不“愚”
因为他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有远大的抱负,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他的伟大信心和伟大实践取得了胜利,说明了人定胜天的伟大意义。大智若愚
智叟不“智”
因为他是个懒汉懦夫,把困难看得太重,把人的力量估计过低。鼠目寸光
晋代张湛评《愚公移山》
返回
上页
下页
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
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指通豫南: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一、通假字
“指”通“直”
“反”通“返” (往返)
“惠”通“慧” (聪明)
“厝”通“措” (放置)
“陇”通“垄”
字词句小结
古今词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 古义:还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多义词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 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2、主谓倒装 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3、宾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 且焉置土石?
4、定语后置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5、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
2)名词作介宾短语:
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文中写到了哪些人?
愚公、其妻、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遗男和智叟。
参加移山的有哪些人?
愚公、荷担者三夫、京城氏之遗男。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
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智叟的讥讽
愚公怎样反驳智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
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
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
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其妻献疑是阻力吗?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
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对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的态度
有什么不同?
愚公妻
智叟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
置土石?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
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
担心、想办法
讥讽、嘲笑、阻止
深入研究一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
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否相同?(注意读法)
其妻献疑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献:提出,不反对
笑:讥笑
君:是尊称
残年:极端鄙视
损:减少山之土
“毁”“一毛”:拔根汗毛的力量也没有
“其”字加强了反问语气
妻子的态度:关心
智叟的态度:嘲讽
  1.态度不同。其妻只是“献疑”,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且嘲笑、制止。
  2.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关爱丈夫、儿子;智叟是显示自己的“智”,嘲笑愚公的“愚”。
  3.称呼不同。其妻称“君”,是敬称;智叟称“汝”,是一种不客气的称呼,用于上对下,长对幼
  4.语气不同。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是疑问句,表示询问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 是感叹句,语气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
  5.对愚公力量的评价不同。其妻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毛:草木。
返回
上页
下页
深入研究(二)
愚公究竟
愚不愚?
认为“愚”的理由:
困难太大,不如搬家或修路; 
移山倒别处,又挡住了别人的路;
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经济上不合算;
破坏环境和生态……
认为不愚的理由:
  1.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施,还懂得地理,在那个时代是“知识型”农民。
  2.他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对智叟先斥后驳,而且逻辑严密,富有哲理,结果使智叟哑口无言( “无以应” )。
  3.他懂得哲学,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他吓怕了山神,感动了天帝,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的决心和毅力。
  5.从个人出发,可能是“愚”的,但他为子孙着想,为后代造福:说愚不要紧,只要除穷根,愚了我一个,造福后代人。
  6.若像智叟那样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话,将永远“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7.大智往往若愚。晋代张湛评《愚公移山》说:“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8.毛泽东曾写《愚公移山》一文,号召全党、全国人民搬掉“三座大山”。还说:“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10. 若愚公“愚”的话,这样才算“智”:不但山不移,家也不搬,路也不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也不推翻,日本鬼子也不赶走,四化也不必实现……(归谬法)
  9.历史上无数的“山”都被“愚公”们搬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历朝的改朝换代……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你认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
愚公:勇于奉献,大智若愚
(愚公不愚)
智叟:老于世故,鼠目寸光
(智叟不智)
愚公与智叟
愚公: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全面 发展
持之以恒 雄心壮志
对比
智叟: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片面 静止
智叟
愚公
愚公之妻
邻居小孩
不智:目光短浅
不愚:高瞻远瞩
自作聪明,嘲讽
关心:讲真话,提问题
愉快助之
嘲讽阻之
为何写智叟这一人物?
有发展的眼光
愚公
大智
大勇
与困难作斗争
智叟
不智、不勇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在谁看来是笑谈?
智叟
理由?
年老——体衰
笑谈 ?
愚公:大智大勇
勤劳勇敢、百折不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愚公移山这件事情是否是笑谈?为什么?
决心
行动
影响
结果
山高——年老——移山
聚—谋—率—叩—垦—运
家人—邻居—智叟—山神—天帝
神惧—帝感—负山—无垄断
思考: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理解: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寸: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匮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思考:
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⑴有理想抱负:从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看出。
⑵有坚定的信心:从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来烘托愚公的信心和智慧
⑶有伟大的气魄和眼光 : 从愚公驳斥智叟的话,对比了两个人物,充分体现愚公的不愚和智叟的不智。
愚公是有远大的目光,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是个有抱负、有信心的人。智叟只有鼠目寸光,以静止的眼光来看问题,是个没有抱负的人。
分析文章是如何塑造愚公形象的。
既有正面描写,也有对比衬托
(一)正面描写:语言、行动
(1)、他有远大的抱负。
(3)、他坚持不懈,坚信人定胜天。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子子孙孙 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他有不惧困难、苦干实干的精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智叟:
(二)对比衬托:以智叟来对比衬托
目光短浅,认为人力有限,不能改变自然。
比较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两人的话,表面上相似,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完全出于对愚公的关心。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因此,愚公实智,智叟实愚。
作者 这样取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主题理解
可有人认为愚公的做法实际上很愚昧,因为他完全可以采取其他做法来改变自己的处境,比如搬家、修路等,而且他的做法还破坏了自然环境。你是怎么看待这样的说法的?
寓言故事本身是具有荒诞性的,不能光从表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作者是通过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古代人民在艰苦的自然生活条件下,渴望征服自然、改变生活的强烈愿望!
所以,我们要学习的是愚公的精神,而不是他的做法。
二山耸立图
家庭会议图
毕力平险图
愚公智叟论辩图
神灵移山图
思考:
1. 什么是愚公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听课文朗读,概括中心
课文叙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 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能战胜的道理。
思考: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厂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智叟
愚公
愚公之妻
邻居小孩
不智:目光短浅
不愚:高瞻远瞩
自作聪明,嘲讽
关心:讲真话,提问题
愉快助之
嘲讽阻之
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对比
智叟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愚公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敢于斗争
对比
遗男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对比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写作特色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①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B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②对本文神话为结尾有以下几种看法,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神话结尾是迷信的说法,应当给予批评。
B.因为是寓言故事,以神话结尾是自然必要的。
C.以神话结尾给人以轮回报应之感,可以让人们产生对愚公的敬意。
D.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一种幻想,反映了古代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时期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D
1、愚公移山时年龄将近九十,所以智叟将“_______________
___”作为理由阻止他,他的话句句含有______的语气,但愚公反驳了智叟,他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是,其一、________
____;其二、__________。结果在辩论中愚公获胜,文中的__________就证明了这一点。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愚公移山》一文寓意深刻,作者以“智叟”来代表那些_____________的人,用“愚公”代表_______________的人。
4.上文哪些句子写出了挖山的艰难和决心的坚定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愚公为什么坚信大山可以挖平 用课文中的语句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从体裁看是______,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 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即人定胜天的思想,也说明了______的道理。这也是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请写出与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意思 相近的成语二个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还需要
愚公移山的精神吗?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
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歌曲欣赏
请体会
1.《愚公移山》歌曲的感人魅力!
2.用心感悟愚公精神的不朽力量!
写作训练:
[文题]:当代人读《愚公移山》,可能会有种种不尽相同的体会、感知和想象。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理念和《愚公移山》的主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发生联系。请以“愚公移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要求]:1、可写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写成故事新编,寓言等。
2、文章立论或体现的理念要有时代性。
(一)作文指导---角度 A
1 、愚公身上集中体现了哪些精神?
愚公的精神
不惧怕困难
有雄心壮志
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为理想献身
2、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2)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3)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4)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方面在于整体把握愚公移山的精神;同时对话题进行的一种常规思维角度,结合“愚公移山”的精神,以此角度进行议论文的写作。
比如: 赞愚公精神
有志者事竟成
——读《愚公移公》有感
愚公,我心中的英雄
有人说“两座山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而身先死,如何享利 人力单薄, 不知要牺牲几代人的幸福;工具落后,敲石挖土;路途遥远。不听智者之言,一意孤行。愚公大愚。其实很简单,愚公只要搬搬家就可以了。 ”你同意这观点吗?
(一)作文指导——角度B
1、如果你赞成愚公应该移山,理由是?
(1)愚公移山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现实存在的矛盾毫不躲避,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搬家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矛盾的错误做法 。
(2)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历史的车轮匆匆碾过,总是将真理记载其中。纵观历史,移山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华民族曾多次处于危难之际,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正是无数像愚公一样的人,正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是这种拼搏精神和坚持精神维系了民族的生存,改变了民族的命运。
(3)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惟有愚公移山,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
2、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有哪些事例可以用来证明该观点?
如:精卫填海、大禹治水、
修建万里长城、鸦片战争
- - - - - -
红军长征、研制两弹一星、
改革开放、长江三峡水电站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作‘愚公移山’。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一起来和我们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的呢?
毛主席在中共
七大上的讲话
胡锦涛: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3、如果你赞成愚公应该搬家,理由是?
(1)人不能片面无限夸大而违背自然规律。愚公的愚就在于无视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
(2)愚公搬家集中了中华民族求真务实,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进取的科学精神。
(3)愚公搬家打破封闭僵化的思维模式,破除守土的传统观念体现了创新意识,搬家意味着提倡功效结合的思维方法。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文明的坚实基础。
(4)愚公搬家也体现了仁爱的情怀,自己搬了家,可使千千万万的动植物免于受害嘛。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和谐的存在。
哪些事例可以用来证明“愚公应该搬家”这个观点呢?
(1)殷朝盘庚迁都冲破障碍,力挽狂澜,领一代风骚。
(2)汉唐民族融合,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成泱泱大国。
(3)近代中华儿女转战南北,四海为家,创万世伟业。
(4)神州大地上开放和交流,这是时代旋律、时代需要、搬家思维。
用辨证的思想来重新审视愚公移山的问题,可以以此角度进行“驳论文体和辩论文体”的写作。
比如:愚公应该移山
愚公应该搬家
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
让新时代愚公精神永驻心中
4、你想知道现实生活中愚公村的现状吗?
网络新闻一 王屋山下愚公村
(新华网 2000.09.30 17:06:03)
愚公村,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境内的王屋山下,是一个仅有42户人家的小山村,是愚公的故乡。过去由于耕地少,这里的人靠种粮食只能解决温饱,如今他们改变了昔日开山种地的传统,转向开发山地资源。村里半数以上的农户靠种植食用菌、编织苇席、加工药材获得收入,70%的农户购置了机动三轮车成了运输专业户。199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200元。
(一)作文指导---角度 C
愚公人最早意识到愚公家乡对于外界的魅力,意识到能打着“愚公移山”这个牌子发展旅游业,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先是在位于愚公村内的阳台宫门前设了一个售票处,票价5角,还真是吸引了市里、省内外的好多游客。游客来愚公故里自然要瞻仰一下愚公故居,很快愚公村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愚公村所在的王屋山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去年又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国家地质公园称号。愚公精神的发展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愚公人由原来单靠种养业为生到围绕旅游把生意越做越大就是最好的实践。
网络新闻二 愚公村:“传家宝”代代相传
2004-9-21 济源日报
愚公人最开始是在景区路边卖饭,后来销售旅游纪念品,再后来是自己买出租车为游客服务,而现在又统一组织发展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农家小院。
截至目前,愚公村已有20户居民办起服务旅游的饭店,有30户居民开起经销旅游纪念品的商店,有15户居民家里买了出租车,有10来户居民经营农家小院。记者走进在愚公村最早经营农家小院的石素兰家,只见这里洗澡房、卫生间、餐厅一应俱全,而且做饭还用上了燃气灶、高压锅、消毒柜等现代化设施。主人告诉记者,这些设施村里其他农家小院里都有。从去年“十一”到现在,仅石素兰一家农家小院就收入了10000元左右。
读了上述两则报道“愚公村”的新闻,从他们立足大山、脱贫致富的做法中,你能以下面句子为开头,运用故事新编法,重新构思创作一篇解决问题的“新编愚公移山”。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直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众哗然。
2、河曲智叟笑而献计曰:“吾与汝合谋,开发太行、王屋,可乎。”
创编故事片断
参考题目:
(1)运石途中
(2)山神告状
(3)移山之后
(4)智叟被抢白之后
(一)作文指导---角度 D
读下文老师的续写,看左图一个西部农民的照片,如果你就是愚公的后代,而今的你想对先祖愚公说些什么?
(1)联系我们横店的经济发展轨迹“缫丝厂---电子---磁性---影视---旅游”,你有什么体会?可以用什么形式进行创作?
(2)你所了解的人物中有“开发荒山,发展农业山庄”或“克服种种困难、作出一番事业”的成功企业家吗?
———新闻通讯报道、人物采访稿
5、你的身边有新时期的愚公吗?
(一)作文指导---角度 E
读下面文字,你还可以得到什么新的体会,运用故事新编法对愚公移山过程遇到的大自然报复做想象写作。
“自然界都有自己一定的自净能力,
像他这样的掠夺性的开发,已经超过了自然自净能力的限度,必将遭到自然界更加残酷的报复。比如:洪水、泥石流、生态环境的恶化。”
(一)作文指导---角度 F
读下面文字,以此为故事梗概,用故事新编法进行写作。
“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如愿,朔东雍南之民苦不勘言,又挖山不已,想再感天帝。天帝曰:“吾技穷矣。置朔东则朔东怨,搬东海则海神忧。”遂不复移。朔东雍南之民无望而止,世代皆贫,问之则曰:“大山在此,安得不贫?”
(一)作文指导---角度 G
常见的文章文体形式:
记叙文(故事新编)
议论文(立论、驳论、辩论文体)
书信体
剧本体
通讯报道
-------
(二) 、教师总结,明确写作要求,布置学生习作。
本环节是对全节课内容的回顾、小结。同时简单涉及其他写作环节的提示,做到点、面结合,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本次话题作文的训练任务。
(三)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而全面地概括教学内容,根据本文的内容和特点,按照“育人为本”的观念,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D、身边新时期的愚公—(通讯报道)
E、愚公移山过程遇到的
大自然报复
F、朔东雍南之民的生活
C、新编愚公移山立足大山、脱贫致富
B、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议论文)
A、赞愚公精神---(议论文)
愚公移山思维角度
故事新编寓言、童话、小说
《愚公移山》续写
自从老愚公一家人开始搬山以来,已匆匆过了数十年,他的儿子愚老公继承了父亲的志愿,继续搬山,而老愚公的孙子愚小公却总想用科学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给搬走。 一天,愚小公放学回家,老愚公对他说:“孙儿啊,你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该帮着家里搬山啦!”愚小公一听,可不乐意了,就反驳道:“爷,您和我爸思想都太迂腐了,现在都已经是高科技时代了,您不能总用老眼光看问题,如果这样搬下去,恐怕几百年也搬不完吧!我想去北京学点儿知识,用科学的力量来搬动这座大山!”愚老公听了,生气地说:“什么,你说我和你爷爷愚腐?今天,我买了一双鞋,可是太小,于是我就把脚指头剁了,最后终于穿上了。这是多么聪明的做法呀!你还说我迂腐?再说了,那科啥学,它的劲再大,能顶上咱全家的劲?好了,别胡思乱想了,赶快睡吧!”愚小公拗不过他俩,在一个晚上,趁着他们睡觉时逃走了。
第二天,愚老公醒来,见桌上有一封信,上面写着:老爷、老爹,我去东方北京的科技组了,对于我的不辞而别,希望你们能谅解。愚老公看了,把信读给老愚公听,老愚公大怒:“什么,他去啥可鸡组了?你快去骑咱家那头老毛驴把他追回来!”愚老公听了,说:“爹啊,咱家那头老毛驴快生小毛驴了,去不了啊!”老愚公大骂道:“说你傻,你还真傻,你就不会等它生了小毛驴再去追?真是不喝脑白金,头脑缺根筋!” 日子一年年过去了,愚小公已经成为了科学界的权威人物。一天,愚小公带着五个他自己发明的机器人回到了老家,要帮爷爷和爸爸搬山。老愚公和愚老公不相信这几个人机器人能在短时间内把山搬走,在搬山那天,他们也都来看了。只见那五个机器人挥动着有力的机械手,毫不费力地就把大山稳稳地给抬了起来。老愚公一边看一边惊叹道:“它吃蚂蚁大力丸二号了?咋这么有劲!孙儿啊,你赶快让它们停下来,累坏了可咋整啊!”愚小公回答道:“爷爷,您放心吧!它们不会累坏的!”只过了一会儿,那五个机器人就把山全部给搬走了。事后,老愚公和愚老公一起发出感叹:“还是科学的力量大啊!”
结束语
古人愚公能移山,
气壮山河美名传。
少年皆做新愚公,
理想之花必开放。21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二)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三)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
  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  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辨析多义词:
  (1)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有子存焉(呢)
  (2)而 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组评价
  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六)诵读巩固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2?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3?反复诵读课文,给自己的父母复述这个故事。
  (八)板书
  愚公移山
  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 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  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巩固文言知识,了解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把握愚公这个艺术形象,领会寓言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导入
  (二)研读新课
  上一堂课,同学们认真自读,提出了不少问题,许多问题由于大家积极动脑,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可见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学习上的许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师将提出一些问题,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看看对课文理解得怎么样。
  1?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板书)
  2?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且”,将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头。)
  遗男——“始龀”,七八岁。(“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的光景。)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
  提示: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阴”: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阳”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总共几个人?
  提示: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遗男;总共五个人。
  5?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务的艰巨?
  提示:(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面积大,高度高,可见土石工程之艰巨。
  (2)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总共还只有五个人,就移山这项巨大的工程而言,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任务极其艰巨。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垦”“箕畚”,可见劳动工具落后,完成任务谈何容易。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见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劳动何其艰辛。……
  (学生只要能结合文本的解读,体会到移山的艰巨,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无须拘泥于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板书加点的字)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献疑”——关心、担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轻视、嘲笑。
  (3)(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支持、参与。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也很接近,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结合“献”与“笑”,“君”与“汝”,“如……何”与“其如……何”等字词及句式的比较,来实现教学目的。)
  7?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呢?(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这段话念起来让人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真”的修辞作用)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9?小组讨论: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
  10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板书加点字上的引号)
  11?追问: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2?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提示:“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愚公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三)延伸拓展
  讨论思考: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明显偏频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发学生相互评点或辩论。)
  (四)布置作业
  以《“愚公移山”外传》为题,写一则小故事,表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
  (五)板书
  愚公移山
  “愚”公 
  其妻--- 献 疑   关心 担心
  子孙--- 杂然相许  支持 参与    
  “智”叟---笑而止之 轻视 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