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
2.经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及其来源,在操作、观察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3.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经过圆周率的史料介绍,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一些圆形的物体、每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细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圆周长。
1.?
导入:你已经知道有关圆的哪些知识?(学生边看生活中的圆,并回答)
你还想知道有关圆的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有选择板书,如果说到圆周长,则马上板书:圆周长。如没有,则教师引导:圆周长)。
2.?
实际感知圆的周长。
①动画演示:小动物绕一个圆一圈。问:小动物走的路程就是圆的什么?(圆的周长)
拿出自己准备的圆形物体,同桌互相摸一摸,说一说,什么是圆周长。(教师指名一人上前说)
②根据老师画圆的过程说说什么是圆周长。引导学生说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③闭眼想象圆周长。
二.探究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公式。
1.讨论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①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个圆形的物体,我们怎样来测量它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绕绳法:用细绳拉紧绕圆一周,这一段绳子的长度就是圆周长。
滚测法:在圆周上做个记号,再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出它的长度。(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并且对于好的方法要加以表扬)
②教师分别用课件演示两种方法。
2.探究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①回顾联系,引导猜测。
师: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长方形)他们的周长分别和什么有关?
猜测:你认为圆的周长会和什么有关?(出示三个不同规格的自行车车轮)
根据学生猜测,引导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可能和圆的直径有关。
下面让我们来动手实际操作,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讨论:如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需要测量哪些数据,你们准备测量什么物体,怎样在小组里面合理分工?
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师参与其中的研究。
在操作的基础上填写表格
测量物体名称
周长
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3、指名汇报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你们发现了什么?
揭示:圆的周长大约是他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说明:这个比值就叫做圆周率。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4.介绍有关圆周率的知识。(我们一般在计算时保留两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3.14)
5.师生共同总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那你能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吗?(引导学生得出:C=πd或C=2πr,指出因为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所以还可以用第二个算式表示圆周长。)
6.出示例4题目(给学生提示:22英尺≈56厘米,24英尺≈61厘米,26英尺≈66厘米)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说说是怎样想的?
(出现问题,教师做必要的讲解。)
三.加强练习,巩固新知。
1.书本99页“练一练”。
引导“在路面上前进一周”表示什么意思?(就是求汽车车轮的周长)
2.判断:圆周率就是圆周长和圆直径的比值。
圆周长越长,圆周率越大。
3.实际应用:
①老师的摩托车的车轮外直径是70厘米,早上教师从家出发到校,路程表上的数字从34321变成了34345,你知道老师的摩托车大约跑了多少圈吗?
②体育课上做一个游戏,老师要围成直径10米的圆大约要多少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双手臂长大约1.5米)
4.拓展练习(可留在课后让学生思考)
怎样求半圆的周长
d=4厘米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总结评价你这节课的收获和表现。
2.介绍古代数学家对圆知识的研究(书本102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