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7.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7.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11.《我的叔叔于勒》同步练习
达标体验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拮据( ) 栈桥( ) 牡蛎( ) 阔绰(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的福音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
②、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
③、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
④、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①、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
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
③、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 )
④、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
阅读理解
阅读34至47段,完成下列练习:
5、为什么“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情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怎样理解文中“我”心里默念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中有段景物描写。请说说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帽子的故事
①镇上有个小女孩叫安娜。上一年级的时候,医生从她的身体里查出了一个肿瘤,被确诊为癌。于是,手术、化疗、住院,小安娜为此受尽了磨难,待病情稳定下来,又去上学。小安娜很懂事,学习也很刻苦,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有多严重,所以一如既往,活泼快乐。但因为大剂量的化疗,使她那头漂亮的头发全部掉光了,小安娜非常痛苦,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为此,妈妈给她买了顶帽子,天天不离头顶。但是,天气不冷,同学们都没戴帽子,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②班主任是位慈祥善良的中年女性,非常理解安娜的痛苦,在安娜又一次化疗结束返校前,她向全班同学郑重宣布:“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我们的穿着也应该与这种特色相适应。所以,从下周开始,每个同学必须戴一顶自己最喜爱的帽子来上学,而且要越新奇越好!”
③安娜来上学了,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但她太爱读书了,还是让妈妈陪着她,勇敢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教室。
④安娜敏感地发现,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戴了一顶帽子,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在这一片晃动的帽子中,安娜的帽子反而显得土气,毫不起眼了。所以,谁也不注意她的帽子了,她反而觉得同学们的帽子漂亮新奇,禁不住笑了起来。
⑤从那以后,安娜上学没有了心理障碍,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些同学忘了戴帽子,有些同学还戴着。大家都不在意安娜戴帽子是因为没有头发,安娜自己竟然也忘记了自己头上戴着帽子……
⑥善良的人总有善良的举动,这位富有爱心的女教师的小小举措,化解的只是一个孩子的痛苦和尴尬,但意义之大已超过了伟人的功绩。
10、解释“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句中加点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第②段,班主任为什么要郑重宣布同学必须戴帽子上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第③段写安娜上学,“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这一描写,反映她怎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文意,写出文章第⑤段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文章中心,在最后一段划线处加几句议论性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学习
15、生活中既有菲利普夫妇这样为了金钱泯灭亲情的人,更有倾其所有普施爱心的人,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从飞”,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请你选择一个这样的先进人物,模仿上文给他写一段颁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有人认为:于勒可谓恶行累累,菲利普一家生活那样艰辛,他们作出的选择也无可厚非。你赞同这种看法吗?和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2、略。3、排比、比喻、比喻、反复。4、心理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5、希望彻底破灭,旧怨新恨一齐发作;自私冷酷。
6、这一细节表现“我”的单纯、善良和富于同情心,“母亲”的势利和尖刻。
7、对叔叔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不满。
8、衬托出全家人失望沮丧的心情。
9、表明于勒很少得到这种温暖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答案合理即可)
10、难以忍受
11、让同学们不去注意安娜的帽子,化解她的痛苦和尴尬,从而消除她的心理障碍。
12、痛苦和尴尬
13、一如既往,活泼快乐,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
14、如:世间凡有善良和爱的光芒普 照,就会有温暖,有希望。对付死亡和疾病,战胜痛苦和不幸,善良和爱心的力量绝对胜过 任何特效药。15、略。16、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7.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7.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11.《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的构思美。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分析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重点;
2.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是本文的难点;
3.作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是学习本文可能产生的疑问。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在黑板上板书对联: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上联)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下联)
人不如钱(横批)
一、导入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160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二、作者简介
在世界文坛上,有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 亨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写法国中下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三、写作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巳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四、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拮据(jiéjū) 栈桥(zhàn )煞白(shà)诧异(chà) 牡蛎(lì)褴褛(lán)
五、整体感知
1.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课时的思考题。(投影仪打出)
①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②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③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目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④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后的归纳能力)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菲利普个是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
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讨论并归纳: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以菲利普为例,如作品写他发现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时,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是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的感情。当他从船长处证实老水手确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可见这打击是何等沉重。当他回到妻子身旁时,“神色张惶”说话“结结巴巴”,最后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这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恐怖,仿佛大难即将临头,慌乱到了极点。
(四)总结、扩展
1.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
2.试举例谈谈,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参考:
(1)于勒在南美发了财,过了十多年,富翁于勒竟一下子变成了穷水手。确实出人意料。可又在情理中,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尔虞我诈的社会,这个能被哥哥“打发”反“赚了点钱”的于勒,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2)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同在一条船上相遇了。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教学点
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
2.能力训练点
为小说另拟一个结局,作口头练习。
(二)整体感知
作品中写到了几个各具个性的人物,究竟谁是作品的主人公?本节课可以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来加深对小说体裁特点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1.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对吗?
不是。
2.可于勒叔叔这个人物却贯穿了课文的始终课怎么不是主人公呢?
讨论并归纳: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都是紧紧地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
3.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
讨论并归纳:“我”仅仅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虽“我”从头到尾出现,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而构成的,但那只是为了使作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
4.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塞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四)总结、扩展
做想像性的口头作文。
假设破了产,当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说。)
(五)布置作业
1.将口头作文写成书面作文。
2.完成课后题四、五。
自私、贪婪
庸俗、虚荣
势利、冷酷
钱
盼
恨
躲
疑
表情、动作、言谈揭示性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9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3.珍惜亲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1.分析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重点;
2.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是本文的难点;
3.作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作者简介
在世界文坛上,有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写法国中下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写作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巳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拮据( ) 栈桥( )煞白( )
诧异( )牡蛎( )褴褛( )
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
恭维:
恭敬:
jiéjū
zhàn
shà
chà
lì
lán
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为讨好而赞扬(贬义)
对尊长或宾客严肃而有礼貌(褒义)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整理情节,并且试一试用最简洁的短语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提示:可以借助题目)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赞于勒
见于勒
躲于勒
盼于勒
思考以下问题:
1.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目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4.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1.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菲利普个是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
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
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人物性格分析
1、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象不安起来”,这是心里______________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______________;“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______________。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致______________的心理状态。
2、“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别把男孩子惯坏了”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提示了菲利普______________及菲利普夫人______________的心理。
3、母亲亲自看清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后,等丈夫确认那个人真是于勒时,她暴怒起来。她为什么突然暴怒起来?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人的行动和菲利普夫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6.小说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刻薄泼辣、小市民形象。
对文中人物的作用分析
1.于勒叔叔这个人物却贯穿了课文的始终,那么他不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呢?
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都是紧紧地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
2.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情节,那么“我”是不是小说的主人公?
“我”仅仅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虽“我”从头到尾出现,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而构成的,但那只是为了使作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
3.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
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塞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分析
问题:找出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语句,说说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在一 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
面上驶向远处。
作用:人物因满怀希望而愉快的心情。
第二处: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
里钻出来。
作用:人物因失望而沮丧的心情。
扩展延伸想像性的口头作文。
1.假设破了产,当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2.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 请设想一下。用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3.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穷困潦倒的人,我们能否也像菲利普夫妇一样对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