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给巴特勒的一封信
雨果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生于军官家庭。早期诗作《短歌集》。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接着写出《欧那尼》《国王寻乐》等剧本,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路易·波拿巴政变后,被迫离开法国。先后发表反对路易·波拿巴的作品《小拿破仑》和诗集《惩罚集》。1861~1869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0年回国。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其他作品有诗作《历史传说集》,歌颂历史上人民反对罪恶统治者的斗争。还写有政论和演说稿
作者简介: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
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
逼近天津。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
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
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
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
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
(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媾和。
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
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
,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背景介绍:
圆明园
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清王朝倾全国物力,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 全盛时占地5200多亩,周长十多公里。
圆明园复原图
圆明园遗址
原园中建有石、砖、木结构的程式园林桥梁一百余座,现仅存上图单孔石拱残桥
圆明园遗址
巴特农神庙
巴特农神庙是希腊祭祀诸神之庙,以祭祀雅典娜为主,又称“雅典娜巴特农神庙”。神庙长70公尺、宽31公尺,被48根多利安式列柱所环绕,每根柱子高10公尺,直径2公尺,为西元前440年所建。神庙的主体为两个大厅,两旁各倚一座有6根多立克圆柱的门厅。东边的门厅通向内殿,殿内原来供奉着巨大的雅典娜女神,但是,这一杰作在公元5世纪失踪。中楣饰带是由92块白色大理石装饰而成的,上面有描述希腊神话的浮雕。东西庙顶的山墙上也有精美的浮雕。巴特农神庙被认为是多立克式建筑艺术的极品,有“希腊国宝”之称。
本来神庙里有一尊象牙和薄金打造成的大雅典那巨像,但后来在被运到君士坦丁堡后即下落不明。西元1687年时,由于神庙内的军火库爆炸,使得部分神庙受损。所幸经由修护之后,再利用雅典近郊山头的石头,勉强恢复了原本的风貌。
巴特农神庙是希腊人追求理性美的极致表现,例如柱身看来等宽,其实是中间略粗,以矫正人类的视觉的错觉,又如柱子看来都是垂直的,其实不然,越外围的柱子越往中间倾斜等。
巴特农神庙遗址
罗马大角斗场
亦称“科洛西姆”。古罗马最大的角斗场。著名的罗马建筑文化古迹。建于公元70~82年。在意大利罗马。古罗马帝国统治者在此以驱使奴隶相互搏斗或同猛兽搏斗为娱乐。平面呈椭圆形,长径188米,短径156米,四周为看台,外墙高48.5米,分为四层,下三层均为券廊(用拱券支撑的廊),可容观众约5万人。今仅存残迹。
巴黎圣母院
一译“巴黎圣母大教堂”。巴黎著名的天主教堂。1163年兴建,1250年完成。教堂平面宽约47米,深约125米,可容近万人。中厅很高,为侧廊高(9米多)的3.5倍,圣坛上部当中的尖塔高90米。正面一对塔楼高约60米。是欧洲早期哥特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堂内藏有13至17世纪的许多艺术珍品。
巴黎圣母院
思考:
布特勒作为一个法国上尉为什么要问雨果这样一个作家对这一次远征中国的看法?
作者从几个方面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阐明自己的看法?
作者在信中是怎样贬斥英法联军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和感情?
这封信激励的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观,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抢掠,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1.对圆明园的建筑艺术给予高度的赞誉。
2.对英法联军入侵中国表示极大的愤慨与憎恶。
痛斥英法两个强盗、窃贼对圆明园大肆窃掠放火焚烧的罪行,这出这些文明人其实是最野蛮的,对他们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人类文明的罪恶提出了强烈控诉。
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就越突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可恨之至,这就是以“美”衬托“丑”的手法。
文章在叙述英法联军罪行的时候用了多反语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处。考虑这样表现有什么作用?
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处理所掠赃物?这样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态度与爱憎感情,讥讽有力,愤怒之情 溢于言表。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表现了作者的正义感。
完成思考与练习:
更彻底,更漂亮--运用反语,意在说明破坏得更 残酷,更丑恶,更野蛮。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愤恨之情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运用反语,讥讽了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损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
手挽手,笑嘻嘻--生动形象地挖苦英法两个强盗狼狈为奸,得手后得意忘形,恬不知耻的丑态。表达了作者鄙视的感情。
文明对野蛮--运用反语。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就是对人类文明的破会毁灭。所谓“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
全部赞誉--运用反语,进行讽刺。“赞誉”,其实是有力的谴责、控诉。
课后思考:
1.中国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失去了圆明园,我们教训惨痛,对于身边的文化遗产该拿出哪些行动来保护?
3.我们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16、给布特勒的信
――雨果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l)、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2、难点:
英法为什么要再次发动战争?
三、教学设想
用朗读法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用引导法教育学生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一)、字词知识
恍hu ng若 晨曦xī 瞥piē见 箱箧qiè
惊骇hài 劫掠lüè 荡然无存(dàng)
(二)词语
不可名状:没法用语言来形容。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全部失去了。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惊骇:惊慌害怕。
赞誉:称赞。
二、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诗人、小说家、政治活动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着,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1831年发表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表现出作家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1852年拿破仑第三恢复帝制,大肆镇压革命群众,雨果因激烈抗议而遭迫害,流亡国外近20年;1862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以其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的现实。1870年,雨果重返家园,1872年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1885年,雨果痛逝于巴黎。
《巴黎圣母院》: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三、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三国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扩大侵略权益,要求增加沿海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在内地自由贸易。1856年10月,英国首先挑起战争,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第二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英法联军在俄美的“调停”下,于1858年对大沽炮台发动突然攻击。大沽失陷,英法联军直逼天津城下,扬言要攻打北京。清朝咸丰皇帝惊惶失措,急忙派人与侵略者议和。1858年,俄美英法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签订以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让奕昕留守议和,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英法联军一路烧杀,于10月占领北京,并放火烧毁了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四、关于圆明园: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
五、课文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
六、整体感知课文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点明写信的原因:巴特勒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第二部分:(2-10)写“我”对远征中国的看法。
第二部分又中分三层:
第一层:(2-3)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
第二层:(4-5)写两个强盗劫掠了圆明园。
第三层:(6-10)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第二课时
一、课堂讨论
1、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们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2、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注意: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①、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②、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3、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①、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②、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③、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4、本文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5、本文中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么作用?(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6、雨果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从文中找出依据!
他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这里的答案可能是: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课文中“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依据)这表现了雨果珍视人类的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7、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么?
(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么品质?
①、极大的勇气,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②、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8、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二、板书设计
给布特勒的信
历史上的圆明园――作者想象的圆明园――现在的圆明园――布特勒的态度――作者的态度:
三、练习设计
(一)随堂练习设计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恍若( ) 箱箧( ) 晨曦( ) 瞥见( )
2、作者对英法联军的这次远征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与提示:极大讽刺和强烈谴责。
3、圆明园在作者眼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答案与提示:东方艺术的奇葩,世界艺术的典范。
(二)个性练习设计
1、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从中得出的最大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落后就要挨打。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答案与提示:艺术是超越国界的。
3、谈谈你对作者的这种不为当朝者讳的精神的见解。
四、教后记:
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么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