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囚绿记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囚绿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1 17:05:07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山水的绿色
沙漠里的生命
悬崖边的苍劲
石缝间的生命
思考:
绿给人什么感受或启示?
我喜欢绿色(汪国真)
我 不喜欢灰色
我不喜欢故作深沉和冷漠
那不是潇洒 那不是性格
那强硬的外表下
包裹的常常是软弱
我喜欢绿色
我喜欢生命的坚定和沉着
那是成熟 那是思索
那是不屈不饶、从容不迫的
——英雄本色
囚绿记
陆蠡
云霄将军山学校九年级
蔡良炳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纯朴心灵的闪光。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折磨而死。
自学(方法)指导
采用三步读书法学习:
1、初读课文,用文中的圈点符号标出段序、生字、生词,然后查工具书注音、解释。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3、三读课文,用“。”符号标出关键词语,用“——”符号标出总括句、重要句,用“~~”符号标出佳妙句,用“ ”符号标出重要段,用“(”符号标出段内层次,加在层次开头,然后参照《绿》一文“读书动笔示例”,在草稿纸上逐一批注的文字,写好后,同学之间交流,取长补短,修改补充,正式定稿,写在课文右边空白处。
听录音思考:
题目为“囚绿记”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检查预习
正音:
陆蠡
瞥见
移徙
猗郁
蕈菌

piē


Xùn jun
重点字词
了截:明了简单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急不暇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
怀绿( 14 )
囚绿(8 -11)
放绿(12-13)
赏绿(1 - 7)
课文结构提示
全文14段,开头一段引出回忆,最后一段结束回忆,照应开头,并抒发对“圆窗和绿友”的怀念。
第一部分(1—7段):写赏绿,
浓墨抒写了对常青藤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8—13段):写囚绿,
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
第三部分(12—13)释绿,
交待时代背景,呼唤自由与光明,点明文章主旨
第四部分(14)怀绿,
照应开头,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蓬勃
向阳
固执
找出文中写常春藤的句段,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注意时找出直接写“常春藤”的句段。语文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举手发言。
生命、希望
追求光明 、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象征手法
“常春藤”绿的特点
质疑探究,领会主旨
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
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
征意义。
(提示:由绿的特点,作
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关于象征手法
象征
比喻
拟人
暗示
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因物说理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文章描写的对象不同,语言的风格各异,而且有白话,有文言,但却具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作者都不是单纯地赞美松树、白杨、翠竹、莲花,而是借这
些物来赞颂某些美德以及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或借以说明某项事理。这种写作手法,通常称为“象征的手法”。
背景:
1、我住在北平的一家 公寓里。
2、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3、在七月中旬,不能 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抗战爆发,中国人民奋起抵抗侵略)
希望、生命
自由、光明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象征
蓬勃
向阳
“固执”




蓬勃、 向阳、 固执
生命、希望,追求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战精神


绿
以小见大
总结课文 归纳主旨:
《囚绿记》作者在通过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礁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
王安石
不应凋零的绿叶
现代文学巨匠---老舍文革中不堪迫害纵身跳入冰冷的湖中……
老舍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因丈夫遇难无限郁闷,用粉红色的丝袜缠到自己的脖子上……
三毛
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1946年,因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海明威健康每况愈下。他开始变得异常烦躁,尝到了自我怜悯的痛苦。终于在1961年7月2日,用双筒猎枪伸进嘴里扳动了扳机……
海明威
荷兰天才画家----印象派大师---文森特.梵高因爱情的挫折、生活的残酷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
凡高
史铁生:写作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人之为人在于多一个毛病,除了活着还得知道究竟活的什么劲儿。种田做工吃饭乃是为活着提供物质保证,没有了就饿死冻死;写作便是要为活着找到可靠的理由,终于找不到就难免自杀或还不如自杀。
自杀者的共同特点: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主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等。
海伦·亚当斯·凯勒 (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借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作业:
1、找一找:诗歌中关于“绿”的诗句。
2、欣赏凡高的油画如《向日葵》、《星月夜》等,思考:我们从他的这些自然风景的绘画中感受得到一种什么样的生命态度?这种生命态度与本文作者对生命之色“绿”的看法有何异同?
课后练笔
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征,并能寄情于物。
涸辙之鲋(拼音:hé zhé zhī fù)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周家里穷,所以到监河侯那里借粮米。监河候说:“可以,我将要收到封邑中的收入,借给你三百斤可以吗?”
  庄周忿然作色说:“我昨天来,路上听到呼喊的声音,四面张望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我问它说:‘鲫鱼啊,你是做什么的呢?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中的小百姓。你能给一升半斗的水救我的命吗?’我说:‘可以,我要去南方游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忿然作色说:‘我失去了我不能离开的水,困在这里,我只要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可以活,你如果说这些,还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救我呢!”。
在干涸了的车辙沟里的鲫鱼,比喻处于极度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人。
我羡慕两种人。 一种赋有丰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他们游息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他们垦辟自己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他们是幸福的。 前者是诗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学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师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羡慕这两种性格。
写作思路
赏绿(1~7)
囚绿(8~11)
放绿(12~13)
怀绿(14)
情感变化
喜爱 留恋
无比的喜悦 爱怜
尊敬 祝福
怀念 期盼


线

赏绿 喜悦满足

囚绿 爱绿至极
绿
放绿 点明主旨

思绿 惦念牵挂《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咏物抒情类散文的阅读路径;会品读关键句段理解“绿”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囚绿”的情感与意图。
2.过程与方法:采取“标题入文”的阅读方法解读文本:从标题“记”字切入文本,直击重点寻囚绿语段,四字短语快速概括,梳理叙事脉络;从标题“绿”字切入文本,品读描绿佳句,概括“绿”之形象;从标题“囚”字切入文本,思辨反推,理解主旨,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经典文章中读出自我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寻找生活的希望与生命的尊严。
【教学重点】
  学习咏物抒情类散文的阅读路径;读懂作者“囚绿”的情感与意图。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囚绿”的深意。
【教学流程】
一、入课破题
1.入课:同学们,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你可能会遭遇失败与不顺,也许会丢失起点,迷失自我,希望今天这节课能够带给你一点启示。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读现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陆蠡的一篇文章——《囚绿记》。
2.破题:结合课文预习,说说你从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提示:囚绿,指的是作者囚禁了窗外常春藤的枝条;“囚绿记”,即记叙“囚绿”的经过;记,暗示本文以叙事为主;《囚绿记》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咏物抒情散文。
3.授法:我们将用“标题入文”的方法来研读这篇课文:从记字入文,看课文所“记”何事;从“绿”字入文,品读绿的形象特点;从“囚”字入文,体味“囚绿”行为背后潜藏的深情。
二、“记”字入文理脉络
1.导问:课文记叙了作者一段怎样的经历?
2.导析:跳读课文要善抓重点、直击重点,看看哪几自然段直接写“囚绿” 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 并用“私爱囚绿”形式的短语概括大意。
择屋寻绿 → 凭窗赏 绿 → 私爱囚 绿 → 南归释 绿 → 忆昔念 绿
(1—4自然段) (5—7自然段) (8—11自然段) (12—13自然段) (14自然段)
3.小结:由题目中的“记”字入文,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出叙事散文的结构,知道作者与一株常春藤进行了密切的“交往”,在寻绿、赏绿、囚绿、释绿与念绿中经历了一段的复杂的情感历程。
【板书:课文结构:寻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三、“绿”字入文读形象
1.导问:这究竟是一枝怎样的绿,竞牵动作者如此复杂的情思?
2.品读:选读作者描写绿的精彩语句,尝试概括绿的特点。要求:采取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六人一组,三三相对,注意明确任务: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一人交流,其余同学补充。
3.导法:找到生动描写绿的词句;可从外形、性格两个方面来概括绿的特点;还可抓与囚绿原因相关的关键词来分析。
4.交流
(1)文中有关常春藤的描写,如第4段“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了一片绿影。”从“繁密”、“绿影”可见常春藤长势的“旺盛”、“浓密”。
(2)第10段“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可见常春藤喜爱阳光,而且很执著。“总”、“都”两字特别能体现绿的强烈的生命力。
(3)第7段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写出了绿的生机蓬勃。
(4)“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写出绿的生命力旺盛。
(5)“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写出了绿的向阳与执著。
5.小结:概括“绿”特点的词语——繁密旺盛、自然蓬勃、顽强不屈、执著向上。
【板书 绿之形象:旺盛、蓬勃、顽强、执著】
四、“囚”字入文明主旨
1.导问一:陆蠡为什么将这代表了生命、生机、光明与希望的美好绿色囚禁起来?
(1)因为作者喜欢绿色,特别强烈的喜爱变成了一种占有的欲望,用文中的语句来说就是“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2)“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还有,“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它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由此可见,作者囚绿实际就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3)我认为作者对常春藤的囚禁虽然是自私的,但却饱含着对绿色的强烈的渴望。如第6段中说:“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并用穿越沙漠者望见绿洲、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来形容自己的欢喜。可见绿色的常春藤给作者带来了无尽的希望。
2.导问二:陆蠡为何又在最后将这绿囚开释呢?陆蠡真的囚住了绿吗?
(1)陆蠡作为这样一个情感丰富、心地善良的人,有名家评价为证,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2)文章的写作背景:《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以下是作者的一段自叙:
①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
②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③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3)阅读陆蠡作品《<囚绿记>序》重点语段,理解陆蠡在特定背景下的内心世界。
(4)这一囚一放之间,无不渗透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这是真性情的流露。我想用一副对联作总结:上联:赏绿囚绿释绿,均源自爱;下联:忆友念友访友,事事关情。横批:情由爱生。陆蠡是孤独与寂寞的,焦灼与无奈的,需要从绿中获得慰安。我们可以从中深入理解作者异常举动背后的内心世界。
3.仿写
(1)我们可以说作者囚住了绿,因为暗室真的关住了常春藤的身影;我们也可以说,作者从来就没囚住过绿,这永远执著、不甘屈服的绿之精神永远昂扬。只要生活的希望、生命的尊严还在,一切压力,一切困苦就不能屈服它的精神,它会选择自己的方式有尊严地生存。就像大漠黄沙囚得住沙棘的根,却永远囚不住仰望蓝天的热情;就像夹缝困得住种子的壳,却永远囚不住绽放绿色的向往;就像地震囚得住生命的躯体,却永远囚不住脉膊跳动的希望;就像死神囚得住沧桑的容颜,却永远囚不住快乐的笑脸。(屏显生活图片)
【析书:生活的希望,生命的尊严】
(2)导入:同学们,这就是散文大家陆蠡带给我们对人生的真实体验。这就《囚绿记》的生命解读。请你从课文走出去,用一颗认真体验生命自由、生命尊严的心,想一想,填一填下面这组句子。
囚得住 ,却永远囚不住 。
(3)创作
(4)交流
4.结语:同学们,经典常读常新,贵就在从经典中读出自我,读出生活,读出创造。我也写了一句话送给同学们:囚得住一时的灰心与失败,却永远囚不住向上的信念。愿你学会开释囚禁的自我,像陆蠡开释一株永远朝着太阳生长的常春藤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