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件(4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件(4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9-22 21:2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
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1.定义:
一、喀斯特地貌:
2.发育条件(学案P13)
3.分类:
(1)喀斯特溶蚀地貌:
(2)喀斯特沉积地貌:
溶沟、石芽、峰林、孤峰、溶斗、地下溶洞等
石钟乳、石笋、石柱、钙华等。
①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②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
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③峰林: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贵州兴义万峰林
④孤峰: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广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伏波山
⑤地下溶洞:富含CO?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⑥溶斗(喀斯特漏斗):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形成喀斯特湖(岩溶湖)。也有的地方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2)喀斯特沉积地貌:
含Ca(HCO3)2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从水中析出的CaCO3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②钙华:在合适的条件下,当富含Ca(HCO?)?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大量逸出,导致CaCO?沉积,形成钙华。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
钙华堤坝:溶解了大量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喀斯特水”在有坡度的地表流淌时,遇到阻碍(比如地面的凸起或横坎,树枝等)水流越过这些凸起时,水层变薄,水与空气接触面增加,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压力减小而向空气中逃逸,碳酸钙就结晶析出,沉积在水流变薄处。于是这里的沉积速度明显快于周围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拦水坝。沿着坡道层层叠叠的拦水坝组成了钙华池景观。
1.在我国地图上标注上述世界遗产地,并归纳“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区,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重庆、云南等)尤为集中。
2.在上述世界自然遗产地,形成的地表、地下两重美丽的风景线。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喀斯特地貌地表、地下景观各三例,并描述其特点。
地表景观:溶沟、石芽、峰林、孤峰、溶斗、钙华等。
地下景观: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溶沟
石芽
峰林
孤峰
溶斗
溶洞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钙华
地表景观
地下景观
沉积地貌
溶蚀地貌
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地区是(  )
A.
黄土高原
B.
云贵高原
C.
内蒙古高原
D.
华北平原
2.图中①地貌为(  )
A.
峰林
B.
石柱
C.
落水洞
D.
溶蚀洼地
读“石灰岩塌陷型天坑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以下题。
3.塌陷型天坑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
B.
流水沉积
C.
流水溶蚀
D.
风化作用
二、海岸地貌:
1.海岸带:
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
海岸可分为:基岩海岸、沙(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等。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海岸称基岩海岸,该海岸海底坡度较陡,海岸线凹凸不平,海水深度由海洋至海岸方向迅速变浅,海底常有礁石。
沙(泥)质海岸
由松散沉积物(沙、泥、砾)组成。
沙(泥)质海岸疏松、坡度缓。
2.海岸地貌:
就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3.主要类型:
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海蚀崖
海蚀柱
海蚀平台
海滩
沙嘴
离岸堤
沙坝
海蚀洞
(1)海蚀地貌:
①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掏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称为海蚀崖。
②海蚀洞:海崖上的岩石裂缝发育的地方,因受海浪不断冲击,岩石不断碎落成空洞,称为海蚀洞。
③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岬角
海蚀凹槽
④海蚀凹槽与岬角:基岩海岸向陆地方向楔入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
海岸带突出在海中的陡峭,狭窄的尖角
,叫做岬角,或者地角。
⑤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
⑥海蚀桥:突出的海岬两侧岬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波浪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蚀穿而成的拱门状,称海蚀拱桥或海穹。
(2)海积地貌:
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①海滩:由海水搬运积聚的沉积物沙或石砾堆积而形成的岸。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②沙嘴:沿岸漂移的沙砾绕过突然转折的岸段,一部分沙砾逐渐沉积下来,形成一端衔接海岸,一端沿着漂移方向伸延入海的狭长堆积地貌。
③离岸堤:激浪流携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水边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
3.如图为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园著名的景点“十二使徒岩”,目前仅剩下七个岩柱。有人说旧的“使徒”倒下,新的“使徒”将不断形成,出现这种“前赴后继”现象的原因是(  )
A.海浪侵蚀
B.流水堆积
C.岩浆活动
D.地壳活动
A
下图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0.该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
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海水侵蚀
D.冰川侵蚀
11.下列地貌景观成因与图示景观
相同的是(  )
A.离岸堤
B.石芽群
C.风蚀柱
D.海蚀崖
C
D
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分类及分布:
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三、冰川地貌:
1.冰川:
(1)概念:
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
山地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3)冰川作用:
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
刨蚀(磨蚀):冰川滑动中,其底部所含的岩石碎块刨蚀地面
拔蚀:冰川下因节理发育而松动了的岩块随冰川移动而被带走
2.冰川地貌:
(1)概念:
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
(2)分类:
冰蚀: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
冰积:冰积丘陵、冰碛湖、冰碛垄
冰川地貌遗迹:冰蚀湖、峡湾等
冰蚀地貌:
①冰斗:冰川在山坡上不断刨蚀,形成围椅状的洼地,是为冰斗。
②刃脊:在两个相邻的冰斗之间,岩石通常被侵蚀得很薄,形成狭窄的山脊。由于它很像锋利的刀刃,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刃脊。
③角峰:冰斗继续侵蚀,数道刃脊狭路相逢,就形成了险峻的角峰。
④冰蚀槽谷(U形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峭,谷底开阔,形如“U”字
终碛垄
冰碛湖
冰积地貌:
①冰蚀湖:冰川刨蚀作用形成洼地,积水而形成的湖泊。
②峡湾: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当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后退,海水倒灌进U型谷里面,就形成了峡湾。
U形谷谷底一般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
V形谷两壁较陡峭,谷底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