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吴汉何尝杀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吴汉何尝杀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1 17:05:07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罗贯中《三国演义》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奸雄”
陈寿《三国志》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英雄”
小说、戏剧、电影等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它们是经过作者进行了艺术加工的作品。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
1、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2、引用典籍一一否定敌论的写法。
重点: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难点: 初步学习演绎论证法。
邓拓,笔名马南邨,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死于文革时期。
曾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晋察冀新华分社社长等。解放后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等。
邓拓毕生笔耕不辍,热情讴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对“左”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坚决的斗争。
作品《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
札(zhá)
为了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思考。
课 题 释 疑
改为陈述句
作者用一个问句做题目,有何作用?
1、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马南邨 篡位 燕薊
自 刎 校订 祠堂
2、理解词义
(1)死心塌地:
(2)中兴:
(3)造次:
(4)殊不知:
(5)无稽:
毫无根据。稽,查考。
竟不知道。
由衰微而复兴(多指国家)。
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匆忙,仓促。
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字词的音、形、义。思考作者的写作思路。
cūn
cuàn

wěn
jiào

1、整体感知课文,复述《吴汉杀妻》的故事情节
2、作者要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提出了许多的论据材料,请问:
(1)其对论据的总体把握是哪句话?
(2)具体提出了哪些论据?
(1)作者否定“吴汉杀妻” ,其对论据的总体把握是哪句话?
第3段中:
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
(2)具体论据有几个?
每个论据写什么内容?
《后汉书·吴汉传》的记载:“吴汉字子颜,南
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
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
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j
供职
因为

匮乏
靠、凭借
从吴汉的出身(生平故事)证明吴汉未尝杀妻。
论 据 一(第4段)
《后汉书·吴汉传》“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
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责怪、埋怨
哥哥
吴汉家庭关系或夫妻关系很正常,看不出有“杀妻”之类的变故。
论 据 二(第6段)
汉代刘珍的《东观记》:“汉但修里宅,不起
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

大宅子
吴汉夫人的名位正常,没有引起“杀妻”之类变故的可能。
论 据 三(第7段)
《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
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匆忙、仓促
从吴汉的为人来看,“杀妻”不可能。如有,史书定要大书特书,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论 据 四(第8段)
课文用以否定“吴汉杀妻”的论据既有具体的史料,又有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
具体的史料有四则,
第一则是关于吴汉生平,第二则和第三则是关于吴汉家庭与夫妇关系,第四则是关于吴汉为人的。
然而最主要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是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
小结
3、作者的写作思路
一(1)提出自己的观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
立观点
二(2)摆出对方的论据、论点:简介《吴汉杀妻》的剧情。
树靶子
三(3-8)反驳对方的论点:运用史料反驳
打靶子
四(9)得出结论:历史剧不能胡编乱造。
观点:
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
结论:历史剧不能胡编乱造
杀妻《后汉书》必记
《后汉书》没有记载
所以吴汉未尝杀妻
演绎论证
论据充分
内涵丰富
小结
1、本文在论证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问:引用历史典 籍有何好处?
(2)这四段典籍的共同点是什么?
(3)哪一条证据是最主要的?
引用资料(引用历史典籍)
如果吴汉确曾杀妻,那么《后汉书》必有记载
《后汉书》没有吴汉杀妻的记载
所以,吴汉未尝杀妻
2、了解演绎论证
本文的论据和结论可组成如下推理:
“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末,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先假说,后求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
例:
大前提: “凡金属都可以导电”、
小前提: “铁是金属”,
结 论: “所以铁能导电”。
演绎论证在逻辑学中称为三段论式。运用演绎论证最要紧的是作为论据的一般原理(即大前提)必须正确。 
上例就是典型的演绎论证。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是大前提(一般事理);“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是小前提(个别事物); 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是结论。
例如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在评价张思德的死时这样写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阶级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归纳论证:
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演绎论证与归纳论证,这两种推理的思维方向是相反的。
了解归纳论证
1、大前提:所有干部都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
小前提:他是干部,
结论:
2、大前提:如果天气燥热就会下雨,
小前提:今天很燥热,
结论:
3、大前提: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由于基础差,或者由于教师辅导不够,或者由于注意力不集中。
小前提:王昆的学习成绩不好,不是由于基础差,也不是由于教师辅导不够,
结论:
课堂小结
1、作者通过否定旧戏《斩经堂》中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阐述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并告诫人们“不能胡编乱造历史剧”。
2、从语言层面看,本文的价值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引述剧情的简洁
——对于史料的分析
1、结合看过的戏说历史的电视剧,以“我看戏说”为题,谈谈自己对这类作品的创作原则或社会效应的看法。
2、《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近年来,历史剧热播,学了本文,你对这些历史剧有何看法?请组织语言表达你的观点。
1、抄写字词与注释
2、完成课后练习、《闯关》
3、预习新课《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总体构思:
本文以丰富的史料,运用了演绎法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作者在列举史料的同时,还注重对史料的分析,使观点和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逻辑严密,语言简练。本文教学,采用拓展阅读的方式,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对文章逻辑结构的分析则通过示范来展示其思维过程,再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展示推理过程,以理解和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过程设计:
本文教学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畅谈对历史的看法,从而引入课文学习,然后比较自己与作者在看法上的差异,再通过拓展阅读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本文的逻辑结构分析,对九年级学生而言确实有点难度,宜通过示范过渡。学生则在说、读、论、识、用过程中提高各种能力。
教学流程:
口语交际:我看古装历史剧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就古装历史剧谈了很多看法,确实在些历史剧改编年,许多历史人物、历史真实被窜改,甚至有些人物事件被改得面目全非,今天,我们来看看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戏拓先生针对一出名为《吴汉杀妻》的戏是如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的。
读文悟理
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完成以下任务。
文章的观点是否鲜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态度是否明确,也就是说肯定也否定,赞成与反对都不可模棱两可,文章中有许多明确表明作者态度的语句,请圈画出来然后结合这些句子想想,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
文章从《后汉书》中选择了四则话,你知道这四则话的意思吗?自己先串译,再在小组内说给同学听。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出表现这四则材料的论证角度的关键词,请圈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摘要板书。
2.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作者驳斥“吴汉杀妻”的说法不合历史事实,主要依据是什么?
作者每引述完一则材料,都做了分析,你认为这些分析有什么作用?
四则史料与作者的分析对驳斥“吴汉杀妻”有什么作用?
3.小组代表发言。
要点:
作者驳斥“吴汉杀妻”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主要依据是“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这句话是对史料的总体把握。同时,作者在文中引述了四则史料,并进行分析,从史料的量和质两个方面来支持或倾向于吴汉未尝杀妻的看法,从而有力地驳斥了“吴汉杀妻”的说法的荒谬。
拓展延伸
让学生阅读《国人还有“心灵的故乡”吗?》一文,然后结合课文思考:读完这几篇文章,你深受启发的有哪些方面?
让学生自由发言。
要点:
作者的观点对于指导中学生的文化生活,显然具有现实意义。第二,关于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课文的观点是历史剧不能胡编乱造,而《国》文则强调文艺创作不可愈越道德底线。第三,课文还批评了剧作者的愚忠和诛连的封建观念。《国》文则批评改编者只强调人物“人性化”,却不考虑民族的道德体系和人性善恶标准。
布置作业
调查当地地方戏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写一份调查报告。
个案设计:
教学反思:
附录:
胡编乱改历史剧愈演愈烈
在社会各界对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和新编小说《沙家浜》广泛质疑的时候。有消息传来, 新拍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正在最后制作,“八一”将与观众见面。在戏说成风的当今文艺界,《林海雪原》会将原著演绎成什么样子,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当前透露出的零碎的信息中可以看出,《林海雪原》在拍摄之初就在剧本上有很大的分歧:
先是导演康洪雷、主演孙海英在剧本的创作和认识上因与投资方有不同的见解而退出了剧组。康洪雷在解释自己的见解与剧本的矛盾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白茹这个角色,不应该单单作为少剑波的女朋友出现,在男人堆里,一个姑娘的出现,不可能不对其他年轻人的内心产生影响。可遗憾的是,这些情节在剧本中都找不到。
制片人郑凯南透露说,原小说《林海雪原》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文学性上也必然存在着它的局限性,郑凯南套用原作者曲波的临终遗言说,“可以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从现代人的视角和审美观念出发进行再创作,不必拘泥于原小说的描写”。
从故事情节看:新《林海雪原》人物性格和情感戏大大增加,杨子荣改编成一个在首长身边做饭的炊事员,聪明、诙谐得像“老油条”,经过坚苦卓绝的剿匪战斗最后成长为一位铁血 ( http: / / ent. / 4644 / 2002-11-1 / Zt190@866.htm" \t "_blank )英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剧中还创造了一位女性角色槐花,先落入土匪窝最后投诚,对杨子荣一往情深……
时下,文艺界胡编历史,戏说、新编经典剧目颇为时髦,“汉奸”变“ ( http: / / ent. / 4644 / 2002-11-1 / Zt190@866.htm" \t "_blank )英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 http: / / ent. / 4644 / 2002-11-1 / Zt190@866.htm" \t "_blank )英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变“流氓”屡见不鲜,甚至到了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不成剧的地步。以至于一些像新《林海雪原》这样的新作还未与人们见面,就引起了种种猜测。
一段时间以来,历史剧翻案之风越来越多,也越做越奇,生性暴戾的雍正皇帝变成了刚正干练、爱民如子的模范;大贪官和珅竟然善良、和蔼、精明,而其贪婪是不得已而为之……《走向共和》更是将歪曲历史演绎到了极致:臭名昭著的李鸿章成了19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慈禧、袁世凯也都成了出色的政治家,他们都殚精竭虑,远见卓识。而维新志士却成了志大才疏的投机分子,不懈追求民主共和的孙中山,看上去却显得有些不识时务、违背纲常、个人 ( http: / / ent. / 4644 / 2002-11-1 / Zt190@866.htm" \t "_blank )英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主义、惟恐天下不乱……
一些作品对原有经典著作的改编新编也“蔚然成风”。新编话剧《红岩》中,江姐与许云峰成了一对男欢女爱的情人,叛徒甫志高一口天津话,满嘴骂大街,说江姐“越来越骚”,若招供可以奖励别墅、帅哥……新编小说《沙家浜》面世,更使民怨沸腾,秀外慧中的抗日女 ( http: / / ent. / 4644 / 2002-11-1 / Zt190@866.htm" \t "_blank )英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阿庆嫂竟成了胡传魁的姘头、郭建光的情妇,成了一个风流成性的“潘金莲”,令人瞠目结舌。
反派人物粉墨登场, ( http: / / ent. / 4644 / 2002-11-1 / Zt190@866.htm" \t "_blank )英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志士屡受亵渎,成了当前奇怪的文化现象。人们不禁要问:现在还有什么不能胡编乱改?一位网友说,照此下去,包公也会被“改造”成为一个贪官,岳飞可以“改造”成为大卖国贼,雷锋也将被“改造”成一个缺德的自私鬼……
中国人还需要“心灵故乡”吗
反面人物过于强调“人性化”,
正面人物被拉下“神坛”,当今的文化艺术界的胡编乱改已经到了到了令人堪忧的程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邵道生认为,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若一件文艺作品或一件事情只有几个人“发难”,也许该文艺作品的作者或是事件的当事人不会“介意”,甚至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宽慰自己,不过,作品或是事件遭到来自各个方面或是各个阶层的“集体谴责”,那就得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究竟有没有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文学艺术本是一种虚构的创作,为何却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公愤?到底触到了当今社会的哪根敏感神经?
退休教师肖女士说:所谓的文艺创造的“人性化”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认为大众认同的、受到普遍欢迎的作品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
北京铁路部门的一位名叫高智学的普通工人说:“现在的读者都有鉴别力,每个人都有是非观念,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是谁想说就能说得算的。”
作家金曾濠说:所谓“反高大全”、“人性化”的探索等说法,其实根本站不住脚。那是一种“低小偏”,就是低级趣味、小人心态和偏见。
许多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和反派人物,其表现的价值观都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胡编乱造,颠倒黑白,严重践踏了人们的情感。
一位网友说,人们喜欢、热爱、尊敬英雄人物,并非因为他们是“高大全”,而是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一种民族气节,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英雄人物的形象已被民族大众的价值观所认同,体现了大众的爱憎情感。同样,对反派人物的憎恶,也同样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各种艺术形式都可以左右民族思想,也能转移民族习性。它能激发民族精神,也能使民族精神趋于消沉。”美学大师宗白华的这番话说明,文学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它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
教育学家指出,对历史曲解、对是非的混淆、对善恶的颠倒危害性甚大,很容易误导青少年一代,不仅影响他们的历史观,也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很多人认为,颠倒黑白的文艺作品泛滥,必将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每个民族都必须有自己的道德体系与人性善恶的标准,要有自己的原则,一个没有是非观念的民族是危险的。有媒体评论道:“当文艺作品如此挫败中国人感情时,我们还要不要呼唤和尊重自己的英雄传统?我们中国人还有没有灵魂的尊严?我们中国人还有没有心灵的故乡?”
文艺创作不可逾越道德底线
“旧瓶装新酒”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依据当前的价值取向而为历史人物、文学人物翻案的事情自古有之,屡见不鲜,不乏成功的范例。很多思想倾向好,表现形式好的“戏说”或者翻案的文艺作品都得到了广泛的欢迎。
魏明伦的《潘金莲》,为一个被骂了几百年“淫妇”的弱女子翻案,同样成就了一部戏剧经典。唐浩明的《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等三部长篇小说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做了翻案文章。这样的改编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凭着文艺家的良知,将被扭曲的人性扭转过来,将被歪曲的事实恢复过来。这种翻案既尊重历史事实,又符合艺术规律,自然能被广大读者、观众所接受。
但不是所有的题材、所有的内容都能拿来“改编”、“戏说”的。道德有一个底线,文艺创作必须遵守道德的底线。超出了这个底线,亵渎大众的思想感情的胡编乱造,必然会为社会所不容,为公众所不取。
作家葛红兵说:文学艺术更多地担负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塑造的重任,文艺工作者应该做出严肃的承诺。
当前,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的确在发生很大变化,但渗透于人们心灵的最基本的民族感情没有变,带有民族特性的喜好、热爱、憎恶、仇恨也没有变,对李鸿章、《沙家浜》的新编触犯了国人的最基本的民族情感,怎么能不引起众怒呢?
文艺是时代心态的凝聚和反映,文艺创作需要创新,但创新决不能以牺牲人类共有的美德、民族美德为代价,不能以污蔑、破坏人们共同敬仰的真、善、美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