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阶段综合测试卷(第一、二单元 含答案 )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阶段综合测试卷(第一、二单元 含答案 )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2 21:4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阶段综合测试卷(第一、二单元)
(本试卷共3大题。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清朝中后期的广东是鸦片走私重灾区,伶丁洋变成鸦片集散中心。货物积聚在伶们洋上,然后由快艇分运至沿岸内河。关津胥吏对此视若无睹,沿途关卡畅行无阻。以上史实反映出
A.鸦片走私腐蚀军队战斗力
B.鸦片走私让中国白银外流
C.清朝海关制度存在严重漏洞
D.清朝官员贪腐助长鸦片走私
2.“我们的落后早已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已注定。英国人开向大清帝国的那一炮,只不过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从事实上证明我们已经全方位地落后于西方。”材料中“那一炮”打响的所在地区是
A.天津
B.上海
C.南京
D.广州
3.近代史上有首《卖布谣》这样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首歌谣反映了
A.外商企业发展艰难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官僚资本极度膨胀
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说道:“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其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是指
A.打开大门,开放通商
B.学习西方,自强求富
C.实行变法,救亡图存
D.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火烧圆明园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6.近代史上西方列强不满既得利益,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为目的而发动的侵华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后,一位网友作诗:“巴黎悲失火,怎比百年前。圣母犹能圣,圆明不复园。”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
A.英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美英联军
D.八国联军
8.“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鞋房建天国,则灭妖言传真经。”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9.土地是封建统治的根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目标。太平天国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是
A.“拜上帝会”教义
B.《劝世良言》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10.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1.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方案,下图是网友归纳的救国方案截图,虽不是很准确,但有些道理。其中李鸿章说:“我学”,是指李鸿章等人为学习西方技术而开展了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2.美国学者玛丽·K.赖特夫人评价洋务运动时说:洋务运动既不是政变、不是革命,也不是一个新的时代,只不过是依仗全体士大夫的能力与努力,在历史难以避免的没落过程中留下的一个小阳春,是企图重新建立“中国保守主义的立足点”。下列对言论中“立足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主要是封建的统治阶级
C.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D.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宣告全面破产
13.某历史小组搜集了下列一组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4.“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1872
-
1875年),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下列与这一现象出现直接有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5.《马关条约》第六款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据此条款,日本获得的权益是
A.获得赔款
B.割占土地
C.增辟通商口岸
D.开设工厂
16.《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条约中体现这一危害的条款是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17.在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枚刻有“云中白鹤”的印章。有关专家认为该印章是致远舰管带的私人物品。该印章的主人是
A.丁汝昌
B.林则徐
C.邓世昌
D.关天培
18.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子庚子年…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我生长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表明
A.外来侵略促进国家意识觉醒
B.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
C.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
D.国人学习日本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19.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拉开这次尝试序幕的是
A.开办新式学堂
B.公车上书
C.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D.训练新式军队
20.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而奋斗不息。以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A.邓世昌
--
义和团运动
B.谭嗣同
--
成戌变法
C.孙中山
--
五四运动
D.周恩来
--
秋收起义
21.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时间最早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进行一场激进的改革或革命,才能拯救中国。当一部分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时,另一部分人则宣传革命,主张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实行改革“进行体制重组”具体措施是
A.废除科举制
B.创办福州船政局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颁布剪辨法令
23.右图为近代德国讽刺中国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八个人合力围攻一个巨人,让巨人四分五裂。下列与该漫画对应的条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B.条约签订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4.某班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列强侵华战争》专题时,制作了年代尺。下列对此年代尺上的四处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战争发生的根源是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
B.战争后,中国全境对外国列强开放
C.战争使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D.战争所签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5.
_________
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1885年,清政府成立
_________
统一协调指挥,同年还在台湾建立行省。
26.
_________
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
_________

27.《
_________
》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_________
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6分,第29题8分,第30题6分,共20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1864年,曾国藩见洋枪队在苏南打得太平天国丢盔弃甲,见识了西洋枪炮的历害,他决定兴建现代军械厂。于是,委托容阀去美国买新式机器,办起了一个军械厂。同时,李鸿章买了一家钢铁厂,两个项目一合并,在1865年建立起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该局设有翻译馆,翻译了数学、化学、机械等几乎所有近代科学知识。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发展也日
益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发展成为今天的江南造船厂。20世纪60年代,它成功建造了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现在它是中国船舶制造的重点企业,为中国发展经济、增强国防力量正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
《上海的工业之路通向何方?》(摘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南造船厂发展的原因。(2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因素。(1分)
29.通信的发展与维护,深刻影响着政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军情传递依靠快马。广州将领从发出军报,到接收皇帝指示,时间最短需要一个月,皇帝的指示抵达时,对作战往往已毫无用处。甚至有主将利用距离远、时间长的缺陷谎报军情,加剧了皇帝在各地军报中的“剩”“抚”不定,战和不决,极为被动。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李鸿章被派往日本谈判。但是,他作为清朝全权代表,对谈判所列条款并不能做主,需将会谈内容用电报传回清朝,光绪皇帝再用电报批复指示。日本截获电报并破译了电文,掌握了中方谈判底线,使李鸿章本可讨价还价的地方再无协商的可能。双方最终签署了对中国危害极大的《马关条约》。
材料三
义和团席卷华北的过程中,大肆破坏洋人的象征物,“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结果在北京战事吃紧之际,朝廷想向东南督抚传达皇帝旨意,只得先快马传到山东袁世凯处,再由袁世凯用电报转发给李鸿章等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通信对鸦片战争产生哪些影响。(1分)
(2)据材料二,指出《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折射出清朝政治制度存在的弊端。
电报有没有帮助到清政府的谈判?为什么?(3分)
(3)据材料三,分析朝廷要向地方传达皇帝旨意为何如此曲折?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3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我国发展通信事业需要注意的历史教训。(1分)
30.城市是有记忆的,城市中每一处文化遗产都是一部史书,一卷档案,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沧桑岁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北京:历史文化古城]
材料一
中考后,我参加了北京研学旅行。北京是我们的首都,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参观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故宫、长城、天安门广场、北京科技馆、北京大学等,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有点遗憾的是,指导老师布置的研学旅行作业(见下图)不会做,只得上网搜索。
--
小龙同学2018年暑假“北京研学旅行”日记(摘编)
[北京:见证历史风云]
材料二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见证了历史风坛。近代史上的北京曾饱受列强欺凌,三次沦陷;北京人民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在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历程。每一个阶段,北京都处在中心地位或前沿阵地。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小龙同学“北京研学旅行作业”中的第①题:为什么说北京地区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中的“联军”是指什么?图2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对中国产生了怎样严重的影响?(2分)
(3)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学习西方军事器物”“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具体表现。(2分)
示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表现,戊戌变法
参考答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