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论语》十则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论语》十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1 17:05:07

文档简介

《论语》十则
课型:文言文 精读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法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
五、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并查找香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庄严、高大。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二)交流探究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三)整体感知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②根据课下注释学生试译,教师指导a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b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c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从前的(知识)。而:顺接连词,就,并且。 可以为师矣 以为:把……当作。e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四)合作探究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作业:1、翻译《论语》十则前五则。2、复习前五则中的重点字词,下节课默写。(共103张PPT)
云霄将军山学校九年级
蔡良炳
在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中,我们学习了从《论语》中节选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六则论语。请大家一起朗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怨恨,心里不满
迷惑不解
危险
记住
满足
孔子
孟子
老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孔 子 肖 像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林:孔子墓地
(一)人物及作品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孔子一生推行“仁政”的主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实现他的“大同”理想。
曾周游各诸侯国14年,未被接受。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后世称他为“圣人”。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语录体著作。“论”(lún)就是编纂的意思。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全书包括《学而》《为证》等2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品德修养、教育原则等方面。
孔子诞辰:夏历八月廿七或阳历9月28日。2010年9月28日或10月4日是孔子诞辰两千五百六十一周年纪念日。
儒家弟子把孔子诞辰日称为圣诞节
《史记·孔子世家》最后司马迁这样评价孔子: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薪尽火传,形灭神存,此所谓长生不老矣!——余读《史记》评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
天下”。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是《诗》、《尚书》、
《礼》、《易》、《春秋》
孔子名____字____,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____国人,我国____时期著名的____家、_____家、_____家,是____学派的创始人。先秦儒家典籍是《____》,它属于______体,由____________ 编纂,共____篇。

仲尼

春秋
思想
教育
哲学
儒家
论语
语录
二十
孔子门人和再传弟子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的教育思想成就






一读通
二读懂
三读精
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尝试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
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信 ——
达 ——
雅 ——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即组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
直译不通,用意译) 
论语
曾参
其恕乎
谋而不忠
三省
弘毅
风乎舞雩

冠者
浴乎沂
喟然
编纂
(lún)
(zēng)
(xǐng)
(hóngyì)
(shù)
(móu)
(zuàn)
(guàn)
(sháo)
(kuì)
(yí)
(yú)
注意句读

划出停顿,注意听难读字词的注音
朗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內自省也。”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
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xǐng
chuán
xíng

hào

Kuì

放声朗读

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体味五千年前圣哲的教诲。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意,思考《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论语》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第 一 则
研读课文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的学生,名参
(shēn),字子舆。
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
自己。
谋划,商量办法。
诚心诚意。
交往。
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有去复习吗?”
“吾日三省吾身”,一个“日”字,强调了反省的经常性,即每天如此;“三”强调了反省是多方面的。一个破折号,表明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来反省检查自己。从中可见古代治学人十分重视品德修养。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来反省自己的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知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成语:三省吾身
这一则讨论思想修养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 二 则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人

相同
内心
自我反省
   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就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反省自己。”
这一则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见贤思齐
指德、行优秀的人,贤人
看齐
但是,表转折。
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对先进落后的态度,既勉励上进,又指出避免错误。“焉”是兼词,“向他”的意思。“见贤思齐”是流传至今的成语。
第 三 则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概,也许

施加
不要
想要
用来
奉行
一个字
代词,代这句话
古今异义词,可以用来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这一则讨论品德修养问题。
恕(道)
用问答的形式说出儒家的恕道。这一则不仅强调了对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而且借子贡的问话,突出了要“终身行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于哲理,给人启迪,已成为广为传诵的成语。
3.谈个人修身做人的道理:
忠恕之道,“忠”的要求是该做的必须做,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不该做的就不做,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仁”
“忠”——

“恕”——
不做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想品德修养: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 四 则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胸怀宽广
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任务,使命
重大
道路,路程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这一则讨论:
品德修养问题
读书人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思想品德修养:
为理想而奋斗,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做人应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第 五 则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
方法。
据有,取。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不以其道”的“不”为流传中多出来的字,句意为行仁道却得到了贫贱,就算是人人所不喜欢的,但君子照样安守贫贱;另一种解释是君子行仁道却得到了贫贱,这是不合道理的,但君子却并不因此而抛弃仁道。去,背离,抛弃。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们所追求的,不讲仁义之道去得到它,就不应该占有。贫穷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离开它。”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讲解:
本则讲孔子的财富观:不因富贵或贫贱而违仁。孔子认为“富贵”要取之有道,“贫贱”要弃之有理。此“道”“理”在于是否合乎“仁”。孔子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此“可求”的标准也是“合乎仁”。
这一则讨论的是:
品德修养问题
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一)
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多向贤德的、
有大智慧的人学习。
(二)
思想品德修养: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
思想品德修养:
为理想而奋斗,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四)
思想品德修养: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五)
第 六 则
(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意思是“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
意思是“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要做到先行而后言。这句话用了一对反义词“先”“后”,来强调“做”的重要;表承接的连词“而”,表明“行”与“言”的先后顺序,强调了实践的地位。
第 七 则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意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美,好的。恶,坏的,不好的。
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好事,不应该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既从正面提出君子应该怎样做,又从反面指出不应该怎样做,表达全面,观点鲜明,语气肯定。先说君子,再说小人,形成对比,从而强调“成人之美”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重要方面。
第 八 则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
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如果,表假设。
求得,追求。
这里意为低微的官职。
孔子说:“做官如果能够通过修养仁德而求得,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获得,我就从事所爱好的事业。”
孔子自己亦表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果追求利益的行为是合乎道义的话,即使是马车夫这样的低贱工作,他也会乐意去做。
可见孔子对人们追求利益的行为是持肯定态度的。在后来的儒家思想中,大都坚持义利并举的原则。
“富而可……为之”中的“富”指做官,“而”表假设,是“如果”的意思,“求”是指要通过修养仁德来得到的官职。这句话用“虽……也……”这对关联词,表达了做事要尽职尽责;用“求”强调了要通过修养仁德来获得官职。前面说“可求”时该怎样做,后面说“不可求”时怎样做,全面地展示了自己的思想。
第 九 则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即《韶乐》,虞舜时的乐曲名。
没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图,料想。为,作,这里指欣赏。
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道:“没有想到对音乐的欣赏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先用夸张手法极言《韶》乐之美;再写孔子之言,其赞叹之情,跃然纸上。这一则不仅表明孔子对音乐有着很高的鉴赏能力,也主张人应该有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
第 十 则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欲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的学生,姓曾名点,曾参的父亲。
即暮春,农历三月。莫,通“暮”。
春天穿的单夹衣服。
在沂河边洗澡。
在舞雩台上吹吹风,舞雩,鲁国当时的祭坛。
叹息。
赞赏。
歌唱。
(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夫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点,尔如何?
异乎三子者之撰。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
明确:这两则是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曾点的这段话,形象地描画出一幅阳光和煦,春回大地,一群活泼的青年说说笑笑、载歌载舞的游春图,刻画精细,诗意盎然。“喟然叹曰”是对夫子的细节描写,十分生动形象。不仅写出孔子对曾点的赞赏,也表明孔子提倡亲近自然。
吾日三省吾身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吾与点也
任重而道远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富贵取之有道
君子成人之美
富可求,吾亦为之
不可求,从吾所好
(一)文言现象汇总
莫春者
“莫”通“暮”。
解释下列句中的“道”:
1、任重而道远。 道路
2、不以其道得之。 仁道
解释下列句中的“与”:
1、吾与点也。 赞赏
2、与吾父居者。 和
解释下列句中的“去”:
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背离,抛弃
2、蓬山此去无多路。 距离
解释下列句中的“士”:
1、士不可以不弘毅。 指读书人
2、虽执鞭之士。 小官
解释下列句中的“成”:
1、春服既成。 做好
2、成人之美。 成全
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厌恶
2、不成人之恶。坏的,不好的事
解释下列句中的“恶”:
解释下列句中的“行”:
1、终身行之者。
遵守,奉行,使之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与依据。
2、先行其言。 实行
解释下列句中的“而”:
解释下列句中的“为”: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表承接
2、富而可求也。 表假设
1、为人谋而不忠。 替,给
2、吾亦为之。 做
3、不图为乐 为,作,指创作
1、传不习乎
2、见贤思齐焉
3、成人之美
4、不成人之恶
5、风乎舞雩
6、吾日三省吾身
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形容词作名词,指德行优秀的人、贤人。
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好事。
形容词作名词,坏的,不好的事。
名词作动词,吹风。
名词作状语,每天。
1、不去也
古:背离、抛弃。
今:到某一地方。
2、虽执鞭之士
古:即使。
今:虽然。
3、吾与点也
古:赞赏。
今:和。
1、倒装句
1、欲乎沂。 即“乎沂欲”,状语后置
2、风乎舞雩。 即“乎舞雩风”,状语后置
3、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五六”“六七”定语后置
2、判断句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省略句
勿施于人 “于”前面省略宾语“之”
“也”表判断语气。
(二)概括文章大意与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着重阐释了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对儒家的做人标准、理想追求、道德行为以及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都有所涉及,这些真知灼见,千百年来影响着我们,是东方思想文化的精髓。
(三)成语溯源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你能用这些成语造句吗?
(四)写作特色
1、言简意赅,富于哲理,启人心智;
2、语言朴实简洁,人物形象鲜明;
深刻而精辟的语言,是《论语》最突出的特点,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注意语言的简洁。独立成段,每一段表达一种观念,十则论语表达各自不同的思想,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你能举例说明吗?
想一想
“三省”指哪三方面?请用现代汉语回答。
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想一想
第7则是从哪个方面对人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的?
人不但要正己,还要帮助别人成就美德。
想一想
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所说的重视实践,勇于实践,先行后言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想一想
如何贯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一处世原则?联系实际说说。
如同学交往中不能意气用事,对朋友的过错不能视而不见,要勇于批评改正等。
至少搜集两条论语,明天上课同学们互相交流。
背诵课文,明天默写。
认真准备,90分及格。
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举例说明。
2、学习了《〈论语〉十则》后,你最喜哪一句名言,为什么?
读了《论语》,你的理想更远大了吗?
你的人生境界提高了吗?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士子(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1.翻译十则《论语》.
2. 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3.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___, 并阐述为:
4.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5.本文有很多语句都成为了成语,
请找出几个,并翻译。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成人之美,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6.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7.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的目的是什么?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忠(尽心力)信(诚实)习(温习)
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短处。
“仁以为己任”
学以致用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
4、学习上不应不懂装懂,而应 .
5、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
6、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可谓 .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人不知而不愠
任重而道远
7、我们对美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工业垃圾提出严正警告:
8、一个人要经常反思,
孔子是:
曾子是每天三省:
9、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吾日三省吾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可谓:
任重而道远
课堂作业:
3、填空
  孔子是古代伟大的   家、  家。《论语》
是记录       的言行的书。“论语”的“论”
读    。
4、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表明做人应该有远大抱负,坚强的意志的
句子是
              。
(2)孔子提出的关于“恕”的处世准则是   
           。
思想
教育
孔子及其弟子
lún
士不可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堂作业: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见贤思齐焉
(2)为人谋而不忠
(3)士不可以不弘毅
(4)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指德、行优秀的人
诚心诚意
宽宏坚毅
据有,取
课堂作业:
3、填空
  孔子是古代伟大的   家、  家。《论语》
是记录       的言行的书。“论语”的“论”
读    。
4、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表明做人应该有远大抱负,坚强的意志的
句子是
              。
(2)孔子提出的关于“恕”的处世准则是   
           。
思想
教育
孔子及其弟子
lún
士不可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业
背诵《论语》十则
完成相关练习。
“而”字的用法
1、“学而时习之”的“而”字是顺接,把“学”和“习”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一般不需译。
2、“人不知而不愠”的“而”字是转接, “而”字前后两个意义关系是转折的,译作“但”、“可是”等。
[练习]说 出“而”的用法:
1、学而不思则罔。 (顺接 ) ( 转接)
2、温故而知新。 (转接) (顺接 )
课外扩展阅读
解释下列古文的意思: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子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堕
人出娘胎后,大家的性情都是善良的,但因各人修养的不同,生活习性相差很大。
孩儿不送去接受教育,这是做父母的错误;不严格教育学生,这是老师懒堕。
《论语》中出现的成语:
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择善而从
不亦乐乎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月不知肉味
成人之美
犯上作乱 巧言令色 言而有信
三十而立 知之为知之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 文质彬彬
敬而远之 举一反三 暴虎冯河
乐在其中 空空如也 循循善诱
后生可畏 升堂入室 过犹不及
察言观色 言必信,行必果
怨天尤人 一以贯之 杀身成仁
言不及义 学而优则仕 患得患失
因人废言 当仁不让 性相近,习相远
杀鸡焉用宰牛刀 色厉内荏 道听途说
四海之内皆兄弟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读了这十则《论语》
我懂得了……
学以致用
1你喜欢哪一则
想一想 说一说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3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读了《论语十则》,我懂得了……
思一思 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