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元一整合研习+写作导写优秀教学设计
整合研习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电影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电影《革命者》,以熊熊燃烧的革命之火为始,以赤旗插满北京城,中国大地为终,星星之火,终以燎原。在中国民族危亡的时代,那一个个革命者,用他们的精神感召、流血牺牲,唤醒了更多的民众,一起拯救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和国家。
二、革命文化、革命英雄
本单元的六篇文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共同构成中国革命传统文化单元。这些作品中,通过各位作者对当时革命事件的记述,展现革命英雄的革命精神和情怀。请你分别整理归纳。
三、革命情怀、革命精神
1.
革命首领: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文章中,彰显了他自信、自强、自豪、睿智的革命精神。文章
理论睿智、思维缜密,对中国革命的高度总结,深刻、全面,展现对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取得了胜利的的豪情自信,高瞻远瞩指出中国未来的蓝图,鼓舞人民。
《长征胜利万岁》文中借助他在会议上的讲话,展现出他对长征的总结、评价以及深刻意义的认识,对红军干部和战士的思想引领和鼓舞,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充分展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革命元帅:
《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远见卓识、富有正义的政治家、军事家。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他精心照料孤女,细心慈爱、和善亲切;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从他给日本官兵的信中,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远见卓识。
3.
革命首长和士兵:长征精神。
《长征胜利万岁》邓小平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小鬼”这一独特亲昵称呼,一下子显现出他和战士之间的关系亲密、随和。“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作为首长没有丝毫的架子。
红军战士形象塑造是一个集体的多个事件形象。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是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消灭反动集团,是为人民服务、爱护人民的形象;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是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4.建设时期的革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革命胆略和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坚强党性和道德情操。
5.当今时代的平凡英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不为挫折气馁,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越是艰险越向前。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难困苦,相濡以沫。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亿万颗心同频共振,中国力量如钢似铁、坚不可摧。
——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自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人人担当负责,个个尽心尽力,舍小家顾大家,汇小我成大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胸怀仁爱之心,践行互助之义,济人之困,解人之忧,抱团取暖踏坎坷,守望相助渡难关。
——命运与共、天下一家。为世界安危担当,为人类健康尽责,为团结合作聚力,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携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语言风格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
文中运用很多肯定强调的词语和判断句,展示对革命高度概括,对会议性质的判定,掷地有声、不容置疑;文中很多句子感情充沛,展现愤怒惋惜、骄傲自豪、敬仰赞美等丰富的情感。
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自传性质的回忆录,语言叙述平实质朴,通俗易懂,真诚真实。
3.《别了,不列颠尼亚》:语言有新闻的客观冷静,但在充分写客观现实中,穿插对历史的回顾,对殖民者的讽刺委婉表达,对中国恢复香港主权的无比自豪、无比骄傲隐含其中。
4.《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综合运用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文中多引用焦裕禄的语言,侧面人物的语言,语言质朴真诚。
5.《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名言、诗句和格言穿插使用,赏析语言的诗意、深刻、诙谐之美。
五、鲜明文体特征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演讲辞:题目、称谓、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写宣布开幕之类的话。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会议的筹备和出席会议人员情况;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会议的性质、目的及主要任务;会议的主要议程及要求;会议的奋斗目标及深远影响等等。最后是结尾,一般都是“祝大会圆满成功”之类。
《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回忆录:四个基本环节:题材的选定;主题的确立;材料的选择;语言的运用。写作有四个构件:标题、开头、主体、结尾。
《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具备五个“W”一个“H”,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Why(原因)、How(结果、意义)等六个要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
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新闻故事、文艺通讯、主题通讯、旅游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家乡英雄”写作导写课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电影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二、革命文化、革命英雄
三、文章选材和写作上的特点
四、家乡英雄、素材准备
五、家乡英雄李大钊写作范例
【
教学过程】
一、电影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电影《革命者》,以熊熊燃烧的革命之火为始,以赤旗插满北京城,中国大地为终,星星之火,终以燎原。在中国民族危亡的时代,那一个个革命者,用他们的精神感召、流血牺牲,唤醒了更多的民众,一起拯救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和国家。
二、革命文化、革命英雄
本单元的六篇文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共同构成中国革命传统文化单元。这些作品中,塑造的革命英雄,有毛泽东为首的开国元勋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自豪的“革命情怀”;有曾经征战沙场的将帅,百折不挠、乐观坚韧等的长征精神,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有焦裕禄身先士卒实干精神、一心为民服务,廉洁自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文章选材和写作上的特点
学习了英雄们的“革命事迹”“革命精神”“革命情怀”和“革命人格”,一起回顾这些文章选材和写作上的特点。
1.
选取典型的独立事件,事件富有细节,具体生动
2.
典型人物突出的精神品质,有侧面人物的衬托
3.
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4.
语言风格多样:理性和感性融为一体,质朴通俗易懂,深刻、诗意、生动。
四、家乡英雄、素材准备
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改名的故事:他原名李耆年,字寿昌。从他的名字,我们能够看到给他起名的谷家私塾的单子鳌先生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寿。十多年后,他自己改名叫大钊,字守常。钊者刀也,李大钊改名自勉,志在守正笃实、循道致远,用大刀铲除一切不平。
择校的故事:1907年暑假,天津有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等学校正在招考。李大钊报考了两所,均被录取。但权衡后,他决心入读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他说,军医不是我喜欢的,理财致富违背我平生志向,国家危迫时,急需要“深研政理”,求得救国救民之策,所以上“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在日本购买茶盘的故事: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一次参观日本军事陈列馆,看到许多陈列品竟然是日本人从中国掠夺的战利品。他睹物伤怀,上街买下木质漆茶盘。他以此警醒自己虽在异乡,时刻饮茶思源、勿忘国耻。
改写对联的故事:明朝谏臣杨继盛在狱中题写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27岁的李大钊满怀斗志,敬仰杨继盛的忠贞气节,改写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展现他担人间道义、做道德文章的担当精神与崇高情操。
影响青年毛泽东的故事:李大钊是中国大地上举起十月革命旗帜的第一人,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毛泽东等一批进步青年,就是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开始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那时任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成为引导毛泽东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来京后,在李大钊等人帮助下,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以及一些共产主义书籍,并很快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为中国共产党定名的故事: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开始酝酿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同商讨筹建党组织的有关事宜,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佳话。关于党的名称,他们起初有着不同的主张。但李大钊用定名为“共产党”,一是各国社会党纷纷改名为共产党,二是符合共产国际的意思。
为孙中山敬献挽联的故事:孙中山应冯玉祥的邀请,北上抗日;李大钊领导了北京的国民会议运动,段祺瑞政府的行为,声援孙中山北上。孙中山逝世,国共两党联合在北京举行追悼活动,李大钊亲自为孙中山移灵中央公园抬棺,并敬献214字长挽联。这幅挽联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联还多34个字。
李大钊的名言:
1.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这句很适合激励年轻人,奋斗,永不停歇,霸气,不言弃。)
2.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知识就是力量,唯有知识不孤独,好好学习,终身学习。)
3.时间就是生命,浪费了时间就是牺牲了生命。
(韶光易逝,时间不等人。)
4.今是生活,今是动力,今是行为,今是创作。
(把握今天,把握当下,这句说的很对。)
5.过去与将来,都是那无始无终永远流转的大自然在人生命上比较出来的程序,其中间都有一个连续不断的生命力。一线相贯,不可分拆,不可断灭。
(这句很有深意,值得深思。)
6.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这一句我个人非常喜欢,道亦有道,勇于担当,作文也是,敢于出新。)
7.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劳动是光荣的,用双手创造人生,有句话说的好,天道酬勤。)
8.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对革命胜利的景象的向往,充满乐观自信)
李大钊的诗歌:
口占一绝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这首诗,立意深邃,感情激越,气势雄浑。头两句写离情,“壮”字,写出了革命者的离别和英雄气概,“尽”字,将作者抛弃个人离愁别恨的革命豪情和为实现革命理想矢志奋斗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着重写作者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何当痛饮黄龙府”,是借用了当年民族英雄岳飞抗击金兵的典故,喻指消灭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大家痛饮祝捷,欢庆胜利。“高筑神州风雨楼”句中的“风雨楼”,是“理想之中华”的代称,此处用兴建“风雨楼”来喻指“理想之中华”的创建和纪念革命成功。
节振国
(冀东抗日民族英雄)
(1910—1940.8.1),冀东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山东武城县刘堂村人。10岁随父兄逃荒到开滦赵各庄煤矿,14岁起进矿当工人。18岁拜师学习少林拳术和太极拳,刀枪鞭棍功夫也很娴熟。28岁,他在开滦煤矿抗日大罢工斗争的传奇色彩的故事被人民广为传颂。1939年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与日伪军作战时,他壮烈牺牲,时年30岁。
1938年3月,赵各庄矿全矿1.3万工人于22日举行大罢工,节振国负责组织工人纠察队,带领几名工人包围矿警分所,扣押警长及3名警察。当晚,他被公推为纠察大队长。第二天,他率领纠察队员包围了矿区,工人罢工运动迅速扩大到开滦五矿,引起五矿工人同盟大罢工。资方为了对付罢工,企图分化瓦解收买罢工领导人,派人把两袋面粉送到节振国家中。他回家后立即把面粉扛到罢工委员会。4月15日,他还领导了东煤场的抢煤运动,3天时间,把资本家几年的存煤一抢而空。资方在罢工的压力下,被迫接受了工人提出的大部分条件。但日本侵略者与英国资本家狼狈为奸,对罢工工人肆意逮捕和屠杀。5月6日,日本军伍长高野带着十几名日本兵和伪军冲进节振国家,把他哥哥绑起来进行毒打。他闻讯后立即返回家中,日军企图逮捕他,他抓起锅台上的菜刀砍倒高野,又立即抽出高野的战刀,砍倒一个宪兵,敌人被追退到院中,他哥哥不幸中弹身亡,他翻墙逃走,避到丰润县工友家中养伤。
1938年7月,中共冀热边特委决定趁冀东日军主力南下,八路军第4纵队挺进冀热边的时机,发动冀东人民武装抗日大暴动。节振国听到消息后,火速通知30余名矿工在滦县韩家哨聚义,竖起抗日大旗,率领队伍进入滦县榛子镇,收缴了伪警察的枪支,他与工友们立下“不求同日生,但为抗日死”的誓言。不久,李运昌率冀东抗日联军来到榛子镇,他被任命为“工人特务大队”队长。7月18日,他率工人特务大队一举攻下赵各庄矿伪警察所,矿工们无比兴奋,有200多人参加了特务大队。随后开滦五矿有3000多工人参加了抗日队伍。1938年12月,节振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带领特务大队跟随李运昌进军滦河东一带,曾参加孙罗寨消灭伪满军一个营的战斗,俘虏伪营长朱宝兴等,并由他押送交司令部。他带领部队在榛子镇、赵各庄等腰带山一带坚持游击活动,打击日军铲除汉奸恶霸,坚持开创冀东东部平滦迁抗日游击根据地,使赵各庄日伪统治机构一度陷入瘫痪。
1939年,节振国率工人特务大队由城市转向农村,智取了丰润县板桥伪警察所,后又配合兄弟部队在滦县李家沟伏击日军。1940年,他率原工人特务大队夜袭赵各庄敌人弹药库后,撤至滦县下尤各庄休整,突遭日军围攻。在突围中,消灭日军50余人,撤至上尤各庄,随即经陈群团长同意,他率领队伍杀了个回马枪,切断了敌人的退路。清扫战场时,发现两个受伤严重的鬼子,有战士想开枪打死他们,节振国见状马上制止,对待俘虏讲人道主义,却最后反被其害,不幸牺牲,年仅30岁。
五、家乡英雄李大钊写作范例
笃前行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李大钊
作为李大钊的家乡人,我参观过唐山市乐亭县胡家坨镇大黑坨村的李大钊故居,看过他的多种雕塑,知道他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党的创始人之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他光辉一生的写照。然而,我看完电影《革命者》,才真正走近了他,深刻理解了他作为中国第一缕社会主义春风的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对中国深刻的影响。
01工人运动、学生游行,他演讲精彩,揭露深刻,非凡的组织领导力
在他对工人演讲时说,英资煤矿压榨工人的劳力,一个月骡马工资五角,劳工工资二角,死亡骡马赔偿100元,劳工赔偿30元。他一针见血,深刻揭露出英国资本家里,人不如畜生的现实。号召大家为孩子们谋求一个好的未来,未来50年、100年不能这样过,民族危矣。他让大家认识到,反抗和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他成功组织工人们大罢工,与资方斗争,表现出非凡的组织领导力。
1926年,段祺瑞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他组织北京学生示威游行。面对军警的武装镇压,他说:我们怕,怕有生命危险。他们也怕,不然就不会做出丧权辱国的事。但是我更怕,怕国土沦丧,怕一代代青年人麻木不仁,国家民族没有未来。他身先士卒,带着学生冲在最前面。但是赤手空拳的学生,终究无法和军警对抗。很多人受伤,甚至青年人失去生命。他痛心疾首,痛苦又无奈得认识到“我们没有枪”的弱点。革命进程中的牺牲流血,换来革命道路未来成功的可能,唯有先掌握武装力量,才能革命胜利,实现共产主义。
02引导庆子,维护阿信,小人物故事中,他待民如亲,平易近人
牢狱之中,敌人用尽各种酷刑,想让他投降、想让他出卖朋友,没有得逞,他铁骨铮铮;危难之际,留过洋的孙科长,被派来用药物诱骗李大钊。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孙科长,真名李庆天,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救这位他生命中的指点者,导师。但是李大钊,拒绝出狱,拒绝逃跑,他要留下来,为革命作出自己的牺牲,用自己的死,换来更多人的觉醒和奋进。
李庆天原是一名孤儿,在清泉池洗澡堂帮工。清泉池,年三十,招待乞丐洗澡,提供饺子。李大钊为了了解乞丐的生活,来到这里,为他们表演节目。还和这个庆子聊天。李大钊鼓励他长大后,要做为天下人谋幸福的大事,给他起名为李庆天。后来,李庆天去开滦煤矿,参加工人罢工,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一个叫阿信的小小报童,在上海俄国租借地被俄国人当街打死。李大钊组织上海各行各业的工人团体抗议示威,集结到工信局门口,质询俄国人,为小报童发声。中国人哪里有生命权?
他的话铿锵有力,直至俄国人将歹徒交出,绳之以法。他为阿信处理丧事,怕俄国人报复,
送盘缠给阿信的母亲和妹妹,远离这里。
03张学良、蒋介石的对话,赢得人心,让敌人畏惧,志存高远
在他声援阿信,为其讨回公道中,恰恰和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张学良在同一个现场。张学良,本来到上海租界的十里洋场快活,却目睹了洋人枪杀报童。血气方刚的他,试图出身打回去,被自己的副官阻拦。第二天,他准备用自己的枪,为中国同胞讨回公道,却意外目睹了李大钊带着各界代表示威,演讲,惩治凶手的过程。张学良深受震撼,折服于大钊先生急人之所难,从容对敌,智慧超绝,口才一流。
李大钊是一个让敌人畏惧的对手。蒋介石第一次见他,迎接他去和孙中山见面。进门前,蒋介石认为孙先生不会接受李大钊的国共合作的建议,要和他打赌。结果,李大钊胜了。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李大钊代表中国共产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蒋介石是李大钊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畏惧的。他在上海发动政变后,在全国屠杀共产党人。并签署了李大钊死刑的命令。他写道“不杀此人,后患无穷”。
04为什么要走向革命
绞刑前38个小时,他头发很长且乱蓬蓬,穿着又脏又破的棉布袍,脸上身上带着伤痕累累。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他是主任,每天过着富裕的生活,和妻儿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是为什么?他要选择革命?选择流血牺牲?
他和其他革命者一样,心有大爱,不仅过着幸福的生活,他还要千万的同胞过上幸福的日子。
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钊)
革命者,响亮的名字。
革命者,最先的时代觉醒者,唤醒民众,不怕流血牺牲,有坚定信仰的战士。
(1046笃前行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革命者》电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