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7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7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3 15:0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判断哪一幅图是“战国形势图”?说出理由。
理由:因为图2上显示了韩、赵、魏三国,这三国是战国初期出现的。
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从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
三家分晋
春秋初陈国内乱,公子完惧祸奔齐,前672,陈完改姓氏为田氏。公元前545年,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齐国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高二氏。田乞用大斗出贷,小斗收进,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田乞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公元前481年,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田氏代齐
一、战国七雄


西

上中下







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
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
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
用手段。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发生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
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又
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
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
了魏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
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马陵之战
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
。冯亭不愿降秦,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长平之战(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反间计、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
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项目
春秋时期
(城濮大战)
战国时期
(长平大战)
目的
争霸(成为霸主)
兼并(统一全国)
战争
特点
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
时间长,规模大,战争残酷、频繁
军队
数量
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晋:2万,楚:4万,一天之内)
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人数众多(秦活埋赵军40多万、三年)
方式
强者通过召集会盟确立霸主地位
强者兼并弱者,进而统一全国
战国七雄实力比较
积极影响:
促进了政治经济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消极影响:
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了破坏。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
三、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原因
①经济: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根本原因)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政治原因)
③军事:
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直接动力)
④思想: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发奋图强,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
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役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问题1: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够了,余下200人我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
问题2:......
我虽然成了大地主,但是,我所有的土地都是非法的。我是吃不好,睡不好,时刻担心土地变没了。要是国君可以让我们的私田合法化就好了!
哼,这些家伙,公田都不种了,国家根本就没多少收入,还不如承认他们的私田合法,好让他们放心生产,国家经济发展了,强大起来,才能不被其他国家吞并啊,这样我的国君之位才能保住啊!!
2.目的:
3.时间:
4.支持者: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商鞅与旧贵族辩论变法问题
商鞅徙木立信
  商鞅变法触犯秦国保守派贵族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商鞅采取果断措施,公子虔被割鼻,公孙贾脸被刺字,保守派贵族不敢公开破坏变法了,新法顺利推行。
  公元前356年,商鞅拟定变法法令后,在秦国都城南门立木,宣赏五十金,有人搬动,得奖励,因此秦国人相信商鞅讲信用,变法时机成熟,商鞅正式公布了变法法令。
5.商鞅变法的内容
内容
作用
政治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中央
集权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经济富国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经济发展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军事
强兵
商鞅变法对不同阶级的影响


不利阶层
有利的阶层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奴隶主阶级;懒惰的人;弃农经商的人
封建地主阶级;勤劳的农民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没有军功的旧贵族
打仗有功的人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旧贵族
国君
影响: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发展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惨死,只是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狂和最高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变法已经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力不断增强,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所以说变法是成功了。
(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3)商鞅采用徙木赏金的做法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4)商鞅变法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广大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
(5)商鞅具有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
(6)商鞅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
启示:
①只有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才会取得成功。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③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
时间:
修建者:
构成:
作用:
战国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李冰石像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李冰石像
鱼嘴
分水堤坝
把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飞沙堰
滚水坝
分洪
排沙
宝瓶口
出水口
引水入渠
灌溉农田
内江
灌溉
外江
分洪
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美丽的都江堰
请想想,修建这种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政治:政府能大规模调动人力
2.经济:经济实力强大
3.技术:工具,铁制工具的使用等
4.修建者:设计创新精神、管理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