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动物的生活基础夯实—2021-2022学年冀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孔雀开屏的行为属于(
)
A.生殖行为
B.防御行为
C.觅食行为
D.迁徙行为
2.以下选项中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
A.虎背熊腰
B.螳螂捕蝉
C.尖嘴猴腮
D.贼眉鼠眼
3.下列选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家鸽在繁殖期间孵卵育雏
B.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
C.猴子经过训练会打篮球
D.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
4.下列骨骼肌附着骨的模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5.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共同具有的特征是(
)
A.都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B.都能伴随动物的一生
C.都由动物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
D.都是动物生来就有的
6.某人大笑时用力过猛,使上下颌不能合拢,这是由于(
)
A.关节囊受到损伤
B.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出
C.关节头从关节囊中脱出
D.关节软骨相互脱离
7.下列动物按学习行为的复杂程度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
A.小猫→蚯蚓→人→黑猩猩
B.蚯蚓→小猫→人→黑猩猩
C.小猫→蚯蚓→黑猩猩→人
D.蚯蚓→小猫→黑猩猩→人
8.下列叙述中,与关节的牢固性相适应的特点是(
)
①关节囊的内外有韧带
②坚韧的关节囊包绕着整个关节
③关节腔内有少量的滑液
④关节面上有光滑的关节软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关于人完成“坐位体前屈”动作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只有上肢骨骼肌参与
B.有多组骨骼肌群参与
C.需要多系统的配合
D.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
10.以下哪些行为属于动物的学习行为(
)
①蚂蚁觅食
②蜘蛛结网
③工蜂采蜜
④老马识途
⑤鹦鹉学舌
⑥大象骑车
A.①③④
B.③④⑥
C.④⑤⑥
D.②④⑥
11.社群行为有利于动物群体的生存。下列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是(
)
A.花盆下的一群鼠妇
B.花丛中的一群蜜蜂
C.池塘中的一群青蛙
D.桑叶上的一群家蚕
12.从行为的形成过程(获得途径)看,下列与“小鼠走迷宫”相同的是(
)
A.候鸟迁徙
B.鹦鹉学舌
C.蜘蛛结网
D.母鸡孵卵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动物也是如此。以下动物的结构与其运动方式不适应的是(
)
A.螳螂的翅——跳跃
B.鱼的鳍——游泳
C.马的四肢——奔跑
D.鸟的翼——飞行
14.“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两诗句分别描述了两种昆虫的行为,它们分别是(
)
A.防御行为、取食行为
B.防御行为、迁徙行为
C.取食行为、繁殖行为
D.迁徙行为、繁殖行为
15.某人因患关节炎导致关节积液并肿胀,病变而引起积液的部位最可能是(
)
A.关节软骨
B.关节囊
C.关节腔
D.关节窝
16.下列关于骨骼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B.中间是肌腹,主要由肌细胞构成
C.两端是白色的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
D.骨骼肌通过肌腱附着在骨上,其正确的连接方式如图②所示
17.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是指刚出生的小牛犊不畏惧老虎,不知道躲避危险。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事实说明初生牛犊的先天性行为不利于生存
B.成年的牛闻到老虎的气味会逃跑,属于学习行为
C.学习行为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有利于生存
D.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后天逐渐形成的
18.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上下楼梯。有关这两个动作分析正确的是(
)
A.上下楼梯很简单,不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
B.上楼需要消耗能量而下楼不需要消耗能量
C.无论上楼还是下楼都需要多组肌肉协同作用
D.膝关节是一种骨连结,它将肌肉和骨连在一起
19.模型构建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有效策略。如图是某同学利用木板、松紧带、螺丝等材料制作的一个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木板、松紧带、螺丝分别代表运动中的(
)
A.骨
骨骼肌
骨连结
B.骨
肌腹
骨连结
C.骨
骨骼肌
关节
D.骨
肌腱
关节
20.如图表示示人的屈肘动作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运动过程中,2起支点的作用
B.1是肱三头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
C.关节囊及里面和外面的韧带使3具有牢固性
D.该动作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三者协调配合完成的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大题,共60分)
21.(6分)下图是屈肘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屈肘时,[1]___________处于收缩状态;[2]____________处于舒张状态。
(2)屈肘动作符合杠杆原理,起支点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
(3)当你直臂手提重物时,容易感到累,这是因为肱二头肌处于___________状态,肱三头肌处于____________状态。
22.(8分)根据图①、图②和图③回答有关问题:
(1)图①~图③所示的动物行为中,需要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有图_____________(填序号)。
(2)图①~图③所示的动物的行为中,图____________的行为对本物种的延续没有意义。
(3)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4)在大山雀、黑猩猩和红雀这三种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动物是____________。
23.(10分)阅读材料并分析回答:
材料一
几只小蚂蚁爬到蚜虫背后,拍拍蚜虫的屁股,蚜虫会翘起腹部分泌出亮晶晶的蚜蜜,蚂蚁们便舔食起来。
材料二
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科勒对黑猩猩的学习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把香蕉挂在天花板上,屋内有三只木箱,黑猩猩只有把三只木箱叠在一起才能吃到香蕉,开始时黑猩猩到处乱跑,一会儿它安静下来了,仿佛在思考问题,然后它径直奔向一个箱子,把箱子放在香蕉下方……最终把三只箱子叠在一起拿到了香蕉。
(1)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看,蚜虫都能分泌蚜蜜属于___________行为,是由_____________决定的。
(2)从行为的功能看,蚂蚁拍打蚜虫的屁股是一种_____________行为。
(3)黑猩猩的这种行为是根据经验获得的,是____________行为。
(4)沃尔夫冈?科勒对黑猩猩行为的研究方法属于__________。
24.(10分)关节的结构是与运动的功能相适应的。下图是关节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是____________,[④]是____________,二者合称为____________,其表面覆盖一层光滑的[⑤]
____________,它可以减少运动时两骨之间的摩擦,又可以缓冲运动的压力。
(2)图中[②]是____________,它里面和外面的一些韧带,使关节具有牢固性。
(3)脱臼是指____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①从④中脱出
B.②从⑤中脱出
C.②③从⑤中脱出
D.以上均不正确
25.(12分)如图是一位同学用两片长方形的木板(1、2)、两条松紧带(3、4)和一颗螺丝(5)制作的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请看图回答问题:
(1)图中[1]、[2]相当于____________,[3]、[4]相当于____________,[5]相当于____________。
(2)图中虚线箭头表示[4]的收缩过程,此时[3]应该处于_______________状态。
(3)图中[3]、[4]两条松紧带的两端都是分别连在[1]、[2]两块木板上,这表示骨骼肌两端的_______________绕过关节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4)躯体运动的形成,是在________________系统的调节下,使骨骼肌收缩牵引骨绕__________活动。
(5)运动是以骨为杠杆,以_____________为支点,以骨骼肌的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26.(14分)一只蚂蚁发现了厨房中的糖碗后,迅速返回巢穴。不久,一大群蚂蚁沿着厨房柜台朝糖碗进发。蚂蚁不能发出声音,它们是靠气味来传递信息的。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时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筒(长15
cm)、10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
①在竹筒的A点滴加一滴清水,C点滴加一滴浓糖水,将10只蚂蚁放在B点(B点到A点、C点距离相等),如图所示。
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
(2)实验中A点放置清水有_____________作用,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
(3)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预测一: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蚂蚁喜欢甜食。预测二: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雄孔雀开屏是为了吸引雌孔雀,是求偶行为,属于繁殖行为。
2.答案:B
解析:虎背熊腰、尖嘴猴腮、贼眉鼠眼都是描述动物的形态外观,不属于动物的行为;螳螂捕蝉属于动物的捕食行为。
3.答案:A
解析:家鸽在繁殖期间孵卵育雏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是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A符合题意。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猴子经过训练会打篮球,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是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学习行为,B、C、D不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骨骼肌跨越两个关节,不是附着在两块相邻的骨上,A错误;两块骨骼肌跨越了一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B正确;两块骨骼肌没有跨越关节,C错误;骨骼肌虽然附着在相邻的骨上,但是没有跨越关节,D错误。
5.答案:A
解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都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A正确;先天性行为会伴随动物的一生,但学习行为若不强化就会消退,B错误;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有的,不需要生活经验,C错误;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学习行为是后天形成的,D错误。
6.答案:B
解析:脱臼就是关节头从关节窝里脱落出来的现象。某人大笑时由于用力过猛,使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出来,导致上下颌不能合拢。
7.答案:D
解析:动物的进化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小猫属于哺乳动物,人属于高等的哺乳动物,黑猩猩属于类人猿,与人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有较近亲缘关系,蚯蚓属于无脊椎动物,因此,他们的进化高低关系是:蚯蚓→小猫→黑猩猩→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低等,学习能力越差,因此,其行为的复杂程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蚯蚓→小猫→黑猩猩→人。故选:D。
8.答案:A
解析: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关节囊及囊内外的韧带使关节具有牢固性。
9.答案:A
解析:人完成“坐位体前屈”动作是由多组骨骼肌群参与的,只有上肢骨骼肌参与不能完成该动作。
10.答案:C
解析:①蚂蚁觅食、②蜘蛛结网、③工蜂采蜜是动物的本能行为,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不符合题意;④老马识途、⑤鹦鹉学舌、⑥大象骑车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的行为,是一种学习行为,符合题意。
11.答案:B
解析:花盆下的一群鼠妇、桑叶上的一群家蚕、池塘中的一群青蛙,群体内都没有明显的组织,组织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等级次序,因此不具有社群行为;蜜蜂群体内有蜂王、雄蜂、工蜂,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因此花丛中的一群蜜蜂具有社群行为。
12.答案:B
解析:候鸟迁徙、蜘蛛结网、母鸡孵卵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鹦鹉学舌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习行为。
13.答案:A
解析:螳螂的翅适于飞行,后肢发达适于跳跃。
14.答案:C
解析:“穿花蛱蝶深深见”是蛱蝶在花丛中吸食花蜜,属于取食行为;“点水蜻蜓”是蜻蜓在产卵,属于繁殖行为。
15.答案:B
解析:关节囊病变,分泌滑液过多,就会使关节腔内大量积液并伴有肿胀疼痛。
16.答案:D
解析:骨骼肌的肌腹至少要绕过一个以上的关节,这样骨骼肌收缩时才能产生运动,因此一块骨骼肌至少要与两块骨相连,其正确的连接方式如图①所示。
17.答案:A
解析:该事实描述的是初生牛犊的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来说,其意义在于它是动物生存的根本保障,其局限性在于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故A错误;成年的牛闻到老虎的气味会逃跑,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故B正确;学习行为能使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有利于防御敌害、获取食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故C正确;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故D正确。
18.答案:C
解析:人体完成任何一个动作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肌肉、关节的共同参与,以及多组肌肉的协同作用才能完成,故A错误;完成任何一个动作都要消耗能量,故B错误;在运动中需要多组肌肉协同作用,故C正确;膝关节是一种骨连结,它将骨和骨连接在一起,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故D错误。
19.答案:C
解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故木板、松紧带、螺丝分别代表运动中的骨、骨骼肌、关节,C符合题意。
20.答案:C
解析:A、运动过程中,3肘关节起支点的作用,A错误;
B、1是肱二头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B错误;
C、在关节囊及囊里面和外面有很多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增强了关节的牢固性,C正确。
D、人或动物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都不是一块骨骼肌收缩、舒张完成的,而是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完成的;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会收缩,牵引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运动,从而产生各种动作。D错误。
故选:C。
21.答案:(1)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2)(肘)关节
(3)收缩;收缩
解析:(1)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肉收缩或舒张,产生的动力使骨骼肌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而产生的。在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在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因此,屈肘时,1肱二头肌处于收缩状态;2肱三头肌处于舒张状态。
(2)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提供动力。因此,屈肘动作符合杠杆原理,起支点作用的是(肘)关节。
(3)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因此,当直臂手提重物时,容易感到累,这是因为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处于收缩状态。
22.答案:(1)①②
(2)③
(3)遗传物质
(4)黑猩猩
解析:(1)图①、图②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而图③是动物生来就有,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2)图③红雀喂金鱼是出于本能,但这对于红雀来说是一种浪费,因为它把小鱼喂大对本物种的生存和延续没有任何意义。
(3)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4)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所以在大山雀、黑猩猩和红雀这三种动物中,黑猩猩最高等,其学习能力最强。
23.答案:(1)先天性;体内的遗传物质
(2)取食
(3)学习
(4)观察法
解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看,蚜虫都能分泌蚜蜜属于先天性行为,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2)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从行为的功能看,蚂蚁拍打蚜虫的屁股是一种取食行为。
(3)黑猩猩的这种行为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行为,因此从获得的途径来看属于学习行为。
(4)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如果不对动物施加任何影响或将影响降到最低,让动物处于自然状态下,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就是观察法;实验法是让动物处于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沃尔夫冈?科勒研究黑猩猩的行为,没有对黑猩猩施加任何影响,因此沃尔夫冈?科勒研究黑猩猩行为的方法就是观察法。
24.答案:(1)关节头;关节窝;关节面;关节软骨
(2)关节囊
(3)A
解析:(1)关节面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骨的接触面,其中略凸起的一面叫做关节头,略凹进的一面叫做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因此,图中[①]是关节头,[④]是关节窝,二者合称为关节面,其表面覆盖一层光滑的[⑤]关节软骨,它可以减少运动时两骨之间的摩擦,又可以缓冲运动的压力。
(2)②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连接起来。在关节囊及囊里面和外面还有很多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
(3)运动时若用力过猛,①关节头会从④关节窝中滑脱出来,即造成脱臼。
25.答案:(1)骨;骨骼肌;关节
(2)舒张
(3)肌腱
(4)神经;关节
(5)关节
解析:(1)由图可知,图中1、2相当于骨,3、4相当于骨骼肌,5相当于关节。
(2)骨骼肌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屈肘动作)。图中虚线箭头表示4的收缩过程,此时3应当处于舒张状态。
(3)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图中3、4两条松紧带的两端都是分别连在1、2两块木板上,这表示骨骼肌两端的肌腱绕过关节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4)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由骨、骨骼肌、关节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5)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因此运动是以骨为杠杆,以关节为支点,以骨骼肌的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26.答案:(1)蚂蚁喜欢甜食(或蚂蚁不喜欢甜食)
(2)对照;糖
(3)蚂蚁喜欢甜食
解析:(1)作出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所以,作出的假设是:蚂蚁喜欢甜食或蚂蚁不喜欢甜食。
(2)该实验研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糖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该实验的变量是糖;实验中A点放置清水起对照作用。
(3)由于生物具有趋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刺激的特性。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蚂蚁喜欢甜食。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蚂蚁喜欢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