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课标导学
古代诗词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1)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单元导学
古代诗词
单元导语:
1、
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3、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4、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
5、尝试写文学短评。
“诗言志”
“志”侧重指思想、政治抱负、志向等(先秦)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汉代《毛诗序》情志并提)
赋诗言志
学习任务
古代诗词
任务一:结合时代背景,朗读诗歌,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任务二: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
任务三:学习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感受作者的精巧构思。
任务四:探究性学习:提炼出作者融化于诗歌的形象与志向。
《短歌行》&《归园田居》
古典诗歌
诗
古体诗
近体诗
乐府诗
古体诗
四言古诗
(出现最早《诗经》)
五言古诗(成熟于汉)
七言古诗(成熟于唐)
词
曲
绝句(四句)
五言绝句
《静夜思》
七言绝句
《咏柳》
律诗
五言律诗《春望》
七言律诗《登高》
诗体常识
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任务一:结合时代背景,朗读诗歌,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题
集体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这首诗的情感与创作意图。说说诗歌的题材和体裁。
这是以首在宴席酬谢宾客的诗,内容题材是政治诗,用意是求贤才,吸纳人才;体裁是古体诗。
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指的是近体诗形成前,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近体诗: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讲究平仄对仗。
知人论世
(1)曹操生平: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了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2)主要作品:《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短歌行》
(3)艺术风格:“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意。其文通脱,切直清峻”
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有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
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前人称建安文学“悲凉慷慨”。
建安风骨
“通脱”就是无所拘泥,固执、个性和感情能够真率地表达出来。
第一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学习提示:把握意象内涵与情感
【明确】意象:酒:消愁佳物;朝露:清晨露水,稍纵即逝,比喻人生短促。苦:副词,很。
【解读】宴会,自然是劝酒助兴的,那么作者是如何劝酒呢?
开篇便大谈人生苦短,忧思难忘,只能以酒解忧,以此劝酒。正如李白的“人生有时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那么,他为何愁呢?仅仅是因为人生苦短吗?
任务二: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
第一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第二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学习提示:阅读典故,品味作者意图。
任务三:学习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感受作者的精巧构思。
【赏析】一来,借此描述思念的句子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思念,自然妥贴;二来,《子衿》这首诗情感细腻、热烈,借用在此,为《短歌行》这样的政治诗更添真挚,古朴深沉。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
“青青子衿”(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用典
含蓄
借代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解析】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和《短歌行》一样,这也是一首宴饮诗,与《短歌行》中的情景相适宜,《鹿鸣》诗中的主人与曹操所想表达的是一致的,都希望招待好自己的宾客。这里表达曹操待贤以礼,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注释】“枉用相存”是介词后置,正常句式“用枉相存”,如:“何以解忧”应为“以何解忧”。
“枉“:枉驾,屈就;“用”:以;“存”:存问、省视、探望。
译为:用屈驾的方式前来探望。(一种谦虚的口吻)
“契阔”:久别;“?”:通“宴”。
学习提示:翻译和艺术手法。
反复咏叹
【解读】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
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
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
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
秋求
反复咏叹,增加抒情浓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求贤而愁
带贤以礼
第四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学习提示:典故与修辞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求贤若渴
【解读】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乌鹊”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且,唯有吸纳更多的人才,曹操的政治集团才能更加强大。
任务四:探究性学习:提炼出作者融化于诗歌的形象与志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寓志于形象之中”
《短歌行》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形象?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下节课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在形象作对比鉴赏
提炼主旨,品鉴诗风
《短歌行》分为四节,作为一首宴会诗,他以消愁劝酒起兴,而后引用古句,解释自己为求贤而愁,并说明自己会待贤以礼;化用古句,表明自己对人才的渴求不会停止,进而劝告还在犹豫着不知投奔哪方实力的人才归顺自己。最后以周公自喻,披肝沥胆,直抒胸臆,表明希望天下人才都归顺于我,齐心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