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6.21《石钟山记》--4(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6.21《石钟山记》--4(沪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7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21 10: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 苏轼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
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2.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 词类活用现象。3.背诵全文。体会文章语言之美。 苏轼平生最讲究实际,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一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溽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查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苏轼画像

蠡( ) 郦( ) 桴( )
铿( ) 莫( ) 栖鹘( )
磔磔( ) 噌吰( )
罅( ) 窾坎( )
镗鞳( )识( ) 无射( )
lǐLì fúkēnɡmùqīhúzhézhéchēnɡhónɡxiàkuǎnkǎntānɡtàzhìwúyì正音:
1.文中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 心思想?
自读、研讨2.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
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郦 元士大夫渔工水师陋者——言之不详——不肯夜泊绝壁下——知而不能言(李渤) ——考击以求(叹) (笑) 所以不传 (惜)研习、思考研习、思考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 常
疑 之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聆之,南声函胡,北
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余 尤
疑 之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
哉?游因——质疑郦说游历——解疑看法——因声命名方法游感——结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抒发感想记李说——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课文结构品味、探讨1.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
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
想?
2.由课文题注可知,其实苏轼关于石
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错误的,那
么怎样理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石钟山,在现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
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该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现在认为得名的原因是它既有钟形,又有钟“声”。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比较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内容、结构、写法等方面的异同。古今异义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空中而多窍
3、自以为得其实古:往,到。今:适合,舒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词类活用⑴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作状语.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⑷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词多义 自
自以为得之矣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焉
崆崆焉

微波入焉(自己。代词)(从。介词)(相当于“然”。
形容词词尾)
(兼词,“于是”
即“到那里”)

水石相搏

森然欲搏人

至莫夜月明
故莫能知得
得双石于潭上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如钟鼓不绝
微风鼓浪(击,打。动词)(抓,扑。动词)
(通“暮”,名词)
(不。否定性副词)
(发现,找到。动词)
(能够。助动词)
(一种乐器。名词)
(拍。名词作动词)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始舍于其址

是说也,人常疑之
所在皆是也遗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使人遗赵王书 (才。副词)
(当初。副词)
(这。代词)
(这样。代词)
(遗留。动词)(送给。动词)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
名词(形容词)+否定词+动词+代词
主 语 谓语 宾语
注意:古汉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通假字
⑴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重浊而模糊.
⑵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扣=叩,敲击.
⑶ 至莫夜月明:莫=暮,晚上.
⑷ 汝识之乎:识=志,记住.

1、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
2、研读苏轼的文章,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自选角度,写一篇研究性文章。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