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二单元检测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分占5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一轮秋影转金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5)《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报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秋瑾的《满江红》中写出了作者不甘心受到束缚,表达了作者决心报效国家的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荏苒三年,(周学道)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这周学道虽也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却自己心里想道:“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需要把卷子都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屈了真才。”主意定了,到广州上了任。
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考的是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有小的,也有老的,有仪表端正的,也有獐头鼠目的,有衣冠齐楚的,也有衣衫褴褛的。最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气候温暖,但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
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周学道)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衣服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本就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锦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周学道道:“你今年多大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周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年考过二十余次。”周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
(有改动)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________代的吴敬梓。(2分)
(2)根据语境解释下面的词语。(2分)
①荏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画线句子属于________描写,表现了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分)
(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范进已经五十四岁,为什么还是“童生”?②范进考了二十余次未考中,还在继续考,是什么促使他如此热衷于科举?(6分)
3.某校九(1)班准备开展“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13分)
(1)对下面的五律的颔联和颈联的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路出寒云外,人归________时。(颔联)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________。(颈联)
A.雪暮 迟
B.雪暮 晚
C.暮雪 晚
D.暮雪 迟
(2)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回答。(4分)
①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送别诗词中常用的两种意象。(2分)
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在一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下面的诗词句,写出古诗词中常见的两个送别地点。(2分)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日渭阳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李明同学为本次活动写的一段开场白,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6分)
【甲】三年的时光既然很短暂,但回首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们一起渡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乙】多少次,在晨曦中我们勤思苦读,多少次,在灯光下我们埋头苦学。我们风雨同舟,我们携手共进……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畅谈心中的爱恋与不舍。
①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它是“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2分)
②【甲】处画线句子存在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问题,可将“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2分)
③【乙】处画线句子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你的修改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一](20分)
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①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用木头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②农具当中,我最( )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时,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我们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我们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③农具当中,我不( )的是锄头。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土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④我( )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花,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⑤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我们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们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⑥我们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有改动)
4.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厌烦
憎恨
喜欢
B.憎恨
厌烦
喜欢
C.厌烦
喜欢
憎恨
D.喜欢
憎恨
厌烦
5.依据文章内容,仿照示例,概括作者回忆的劳动生活片段。(2分)
姐弟三人套犁杖耕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4分)
7.文章标题耐人寻味,你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4分)
8.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4分)
(1)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2分)
(2)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2分)
9.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20分)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
【百家争鸣】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碎片化阅读的阅读成本更低。
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考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关系。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无论是谁,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
(有删改)
【权威调查】
2018年、2019年18—70周岁国民阅读调查摘要
年度
人均纸质书阅读量
人均电子书阅读量
日均纸质书阅读时间
日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时间
2018年
4.67本
3.32本
19.81分钟
171.79分钟
2019年
4.65本
2.84本
19.69分钟
186.79分钟
【注】“数字化阅读”指上网阅读、手机或平板电脑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
【媒体信息】2011年以来,实体书店纷纷倒闭。2011年4月20日,“左岸书店”店主发微博宣布:鄞州万达的左岸书店将于五一节后关门谢幕。由于书店入不敷出,席殊书屋、新世界书店相继关门,左岸书店也将和宁波市民说再见。2019年这短短一年内,我们“告别”了老书虫,“告别”了单向空间爱琴海店,也为“流浪”的读库库房捏了一把汗。2020年,诚品敦南店因租约到期被迫迁址,暂时闭店。民营书店从“诗意的栖居”到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书店文化在有些地方逐渐衰弱。英国诗人多恩说:“一个书店倒闭毕竟跟一个饭馆倒闭不一样,如果没有人买书,也没有人卖书,这个国家的文化就完了。”但愿,在全社会的关心下,我们的实体书店能够兴旺起来。
(部分内容摘自《现代金报》)
【他山之石】在加拿大,人们喜欢全家逛书店,喜欢全家出动去图书馆,喜欢饭后一起围坐在暖烘烘的壁炉前读书。加拿大几乎每座图书馆都有儿童读书区,家长可以把孩子放在那里,自己放心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喜爱阅读的不只有加拿大人,据调查,以色列人均纸质书年阅读量达到64本,日本为40本,韩国也有11本。
有资料显示,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国,对小书店的税率为零,瑞士、意大利的税率也只有2%。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日本和韩国则由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证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此外,西方不少城市还有各类文化基金,为一些有地标景观性质的书店提供帮助,用以保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摘自《宁波晚报》《现代金报》)
10.阅读【百家争鸣】,说说什么是碎片化阅读,请用一句话概括。(3分)
11.阅读【权威调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调查表所反映的我国18—70周岁国民阅读现状。(4分)
12.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碎片化阅读往往能让人们迅速获得海量信息,但也容易造成人们的思维惰性。
B.很多外国政府对所有实体书店实行免税,并提供帮助,以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
C.从【权威调查】中的数据看,我国国民的阅读方式逐渐转向“数字化阅读”。
D.深度阅读是构筑人们精神家园的有效方法,这需要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关注。
13.阅读上述材料,推断民营书店衰弱的若干原因。(6分)
14.阅读【他山之石】,结合前几则材料,说说你获得的启示。(至少两点)(4分)
[三](15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5分)
(1)穷冬烈风
穷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腰白玉之环
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有所览,辄省记
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一说,使与书俱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7.【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3分)
18.结合【甲】文宋濂早年求学的故事,说说【乙】文中“少时之岁月为可惜”给你的启示。
(3分)
三、写作(55分)
19.请以《几分________在心头》为题写一篇文章,横线处可填“感动”“忧伤”……
要求:①自选文体;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九下?第二单元检测卷
一、(35分)1.
(1)飞镜又重磨 (2)赢得生前身后名
(3)故不为苟得也 (4)回首向来萧瑟处 (5)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6)西北望 射天狼 (7)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殊未屑(共10分。每空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空不得分)
2.
(1)讽刺 清(2分) (2)①(时间)渐渐过去
②考中秀才(2分) (3)外貌 穷困潦倒、凄凉可怜(2分) (4)①因为他还未进学,且“童生”的称呼与年龄无关,清人为了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叫儒生或童生。②通过科举考试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社会地位。(共6分。每问3分)
3.
(1)D
(3分) 点拨:颔联的上句中“寒云”是“形容词+名词”的结构,所以下句横线上应该填“暮雪”。颈联根据押韵和平仄要求,可知横线上应填“迟”。所以选D项。(2)①秋 酒(2分) ②长亭 渭阳(2分) (3)①
渡 度(2分) ②既然 虽然(2分) ③把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2分)
二、(55分)[一](20分)4.
B(2分)
点拨:本题应该根据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选择合适的词语。由“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时,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可知“我”对犁杖是“憎恨”的;由“锄头的形状很像……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等可知“我”对锄头是不厌烦的;由“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等,可知“我”对镰刀是“喜欢”的。故选B。
5.
“我”扛着锄头去铲除杂草 “我”挥舞镰刀割猪草(共2分。每空1分)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仿照示例,抓住第③④段中的关键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童年的劳动生活片段即可。
6.
“我”套犁杖耕田时,父亲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可见他是个幽默慈爱的人;(1分)父亲身为知识分子却能积极参加劳动,可见他是个勤劳质朴的人;(1分)从文中“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可知父亲多才多艺;(1分)从“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我们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可知父亲不擅农事。(1分) 点拨: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要善于抓刻画人物的各种方法,同时要把人物放在情节中,结合一定的事件背景去分析,还要注意作者的评价。
7.
表层含义:农具木把上圆圆的节子。(2分)深层含义:童年生活的见证(美好的农村生活的见证)。(2分)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根据文末的句子“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可知表层含义是“农具木把儿上圆圆的节子”,深层含义是“童年生活的见证”或“美好的农村生活的见证”。
8.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具上黑色、褐色的节子比作眼睛,赋予圆节以生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农具别样的喜爱和怀念之情。(2分)
(2)“绑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稗草缠绕土豆秧苗的姿态,“异己”则是“我”对铲除对象的称呼,大词小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时的无限趣味。(2分)
9.
对勤劳、质朴、宁静的乡村生活的赞赏与热爱;对农村和大自然的怀念和亲近;对童年生活的热切怀念;对父亲的无限崇敬之情。(4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点拨: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二](20分)10.
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
点拨: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解答此题时,抓住关键句“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进行概括即可。
11.
纸质书阅读状况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倒退趋势,数字化阅读方式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言之有理即可,4分)
12.
B(3分)
点拨: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B选项,属于偷换概念,由【他山之石】中的材料可以看出B项不正确。
13.
①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数字化阅读比重增加;②碎片化阅读(或数字化阅读)比纸质书阅读更方便、快捷;③碎片化阅读的阅读成本更低;④我国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不大,纸质书需求不大;⑤民营书店入不敷出;⑥数字化阅读对实体书店造成冲击。(6分,每点1分)
点拨: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提取概括能力。由【百家争鸣】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碎片化阅读更方便快捷,成本也更低。由【权威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国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而纸质书阅读量略有下降,时间也稍微缩短。【媒体信息】说的是民营书店纷纷倒闭,主要原因是经营的入不敷出及其他阅读方式的冲击等。
14.
示例:①当前我国国民的阅读习惯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不少人热衷于碎片化阅读,以色列人、日本人、加拿大人等对于纸质书阅读的热情值得我们深思,静下心来深度阅读,我们会收益更多。②从【权威调查】可发现,与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的阅读量较少,我们应该向爱读书的加拿大人、以色列人等学习,积极参与到全民阅读纸质书的行列中。③民营书店的逐渐衰弱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政府、民间组织可以学习国外好的做法,扶持民营书店。(4分,每点2分,结合材料呈现现状1分,针对现状写出启示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他山之石】讲的是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国民的纸质书阅读量及一些国家对书店的优惠措施,对比其他几则材料中我国国民的纸质书阅读情况及书店的发展现状,写出自己的阅读启示即可。
[三](15分)15.
(1)深冬,隆冬。(2)这里指客舍。(3)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4)就。(5)作,写。(共5分,每空1分)
16.
(1)(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2分)(2)这样以后我才感叹借书读的人是(多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年少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2分)
17.
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重点将自己从师学习时的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乙】文既有“我”少时借书读之专与做官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黄生与“我”在借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待遇的对比。(3分)
18.
示例:宋濂早年求学,不辞路途遥远向名师请教,正是因为他这样的勤奋努力才有后来的成就。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要远远优于宋濂、袁枚当年,因此更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学习。(3分)
【乙文参考译文】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后我的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做官后,(我)花去俸禄买来书,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叹借书读的人是(多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年少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与姓张的人吝惜书籍不肯出借并不相同。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人,而姓黄的年轻人幸运遇到了我吧?(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一定会很快。(我)写下这篇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三、(55分)19.
思路点拨:面对半命题作文,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以便正确定向下笔。写好这篇作文,可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补题出彩,点亮眼睛。为避免雷同,横线上可以填“欣赏”“温馨”“无邪”“怜爱”等,让人倍感新奇。②选材出彩,凸显主题。我们可以选择身边值得赞颂之人来写,还可以选择熟悉的物来写。这些人或物身上都有我们学习的闪光点,都有我们歌颂的情感出发点,从而可以让我们尽情发挥。③细节出彩,衬托真情。写作时要善于捕捉生活中最为典型的细节,用心描画,做到于细微处见神韵。细致刻画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和自己的切身感受,为及时地抒情、议论打下基础。④注重描写,减少概述。记叙类文章要想打动读者,依靠的不是叙述,而是描写,因为叙述搭建的仅仅是骨架,而描写凝结的才是血肉。
例文:
几分感动在心头
你给予我生命,我是你们生命的延续。血缘关系挣不脱,扯不断。在漫长的14年里,你们所带给我的感动,早已悄悄地铭刻在我的心头,擦也擦不去。——题记
悄悄地,内心深处激起一层层涟漪,打破了原本宁静的心湖。不知不觉地,我付出了眼泪的代价,只为留几分感动在心头。
这个寒假,对于我来说并不简单,它让我收获、成长了不少。
这几日,爸爸妈妈放假了,他们整日待在家中,不出门散心,也不聊天自娱,只盯着我的一言一行。他们仿佛是机器人版监视器,总是会用那种冷冰冰的眼神对我“虎视眈眈”,压得我喘不过气,心里瘆得发慌。
“难道他们竟一点儿也不信任我吗?唉,青春期和更年期真是一对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发生纠纷。”我喃喃自语道。“你又在嘀咕些什么?”唐僧版爸爸一边不耐烦地看着我,一边咄咄逼人地说,“读书要认真,不容马虎,你要把心静下来……”爸爸说话的惯用方式让我很是反感,虽然他所说的很有道理,但“聪明”的我却满不在乎,因为我自以为这些都是唠叨。于是,为了避免爸爸生气,我便专注地看书。不经意间我抬头瞟见爸爸那严肃深沉的眼神,他的眼睛就像是黑洞,太深太深,有许多我看不懂的东西,是责备,是质疑,是哀怨,是失望,或是期盼。我迷茫了,低头不语,继续完成我的作业。
不知过了多久,一张小纸条进入了我的眼帘,上面是几个歪歪扭扭的汉字,我努力地破解了它,写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知道这是爸爸写的,他似乎想告诉我些什么。我再一次抬头时,他正装模作样地看着杂志。我细心地观察着,目光落在他暗黄的面庞上。突然,我吃惊地发现,他已成为一个皱纹满面,皮肤干裂,双手长了几处冻疮,头上有几丝白发的中年人。想起这些天我的无理取闹,想起爸爸的操心,我的心中顿时别有一番苦涩之味。
而妈妈呢,妈妈现在正在浴室里洗衣裳,我悄悄地走过去,听见她小声地呻吟道:“唉,我的腰疼死了,直都直不起来了!”她就是个默默付出的好妈妈,她很少对我唠叨,或许她知道我已长大,应该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偶尔她才会念叨我几句,她每逢要絮絮叨叨时,声音总是那么低沉沙哑,是疲倦造成的吗?可语气又是那样不容拒绝。有一次,我和妈妈在一起洗脚,我看到她的脚后跟都皲裂了,往日光滑细嫩的手如今也已是粗糙枯瘦,我愣了愣,愕然地看着妈妈,有些不知所措。此时,不明的酸苦之味早已涌上心头。
岁月,请不要伤害我的父母亲,我愿用我的一生换取他们的岁月长留。我知道,处于青春期的我,刁蛮任性,让他们的心里堵得慌;我的叛逆躁动,三番四次地让他们心灰意冷。我对不起他们,我只求他们永永远远健康快乐。
刻骨铭心父母情。对于父母亲而言,爱子女是人性中无比光辉、无比温暖的情感。他们为了我付出大量的心血与财物,我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呢?即使是处于青春期,我应该做的,也不是抱怨,而是报答。然而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我应如何去报答呢?只能留取几分感动在心头。
其实有许许多多的感动,都是迸发于瞬间的细节,只要用敏感的心去感受,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定会将这些无尽的感动永远留在心头。
总评:作者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敏锐感受父母之爱的点点滴滴,凭借着丰富的生活体验思考出自己的答案。“岁月,请不要伤害我的父母亲,我愿用我的一生换取他们的岁月长留”感情真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