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的认识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0页例1-例3,课堂活动第1-5题
育人目标
1.知道1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
能认、读、写0,
知道0能表示起点。
2.让学生经历认识0的过程,
从中获得成功体验。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0”的含义。
学习评价设计
1.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理解0表示的两种含义。(结果评价)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五育融合育
人点提示
课题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
2.教师拿出4个纸盒放在讲台上。这是几个纸盒?
这4个纸盒装的什么东西呢?
一颗也没有,
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0的认识。板书:
0的认识。
1.学生:
1,
2,
3,
4,
5。
2.4个。
学生说出盒子里糖的颗数,最后一个同学会说他的盒子里一颗糖也没有。
新课教学
1.教学例1,揭示第一种含义——0表示什么也没有。
(1)活动1:你们看,东东也来凑热闹了,他也来放气球,
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东东原来有2个气球)
东东原来有2个气球,可以用什么数表示?(用数2表示)
后来东东把2个气球放飞走了,用什么数表示呢?(有的孩子会说用0表示,老师要根据课堂中学生的状况进行教学)
小朋友手中一个气球也没了,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5以内的数来表示吗?怎么办呢?
介绍: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新符号来表示“没有”,但是为了便于交流,国际上公认用“0”来表示“没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数--“0”(板书:0)
教读:0读作“零”。
(2)活动2:老师手上拿着3本书;再把3本书放进书包里,
老师手里还有书吗?
分别用哪个数来表示?
(3)活动3:一学生手里拿2支铅笔,另一学生手上什么也不拿,各用一个数表示手中铅笔的支数。
说说还有哪些情况也要用0来表示?(学生举例说明0的具体运用。)
2.教学例2,揭示第二种含义——0可以表示起点。
(1)在哪里还看见过“0”?
(2)把直尺拿出来,找找上面的“0”在哪里?
介绍:“0”在最左端,在1的前面,我们测量的时候就从这里开始,也就是说“0”表示起点或开始。
(3)数数直尺上的段数1~5、读读尺上的数0~5。
小结:0也是一个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0~5这6个数,0是比1~5都小的数。刚才我们知道了“0”表示一个也没有,现在又知道了“0”还可以表示起点,看来“0”的用处还真不小呢。
3.教学例3,指导书写0
(1)观察:现在我们来看看“0”是怎么写的,老师先示范在田字格写一次,大家注意观察。教笔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最后如何收笔,要写得规范美观。
(2)学生示范:哪位小朋友看清楚了,来示范给大家看看,其他的小朋友看他写对没有。
(3)全班一起书空一次。
(4)打开书P10,完成例3的书写。
小结:书写0时要注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笔顺,才能写得规范、美观。
东东原来有2个气球。
用数2表示
有的孩子会说用0表示
学生读
学生回答
分别用哪个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说明0的具体运用。
(1)学生回答自己在哪些地方见过见过“0”。
(2)学生服观察直尺上的0。
(3)学生读
请一生上台示范,其他生观察
书空
完成例3的书写。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激发勇于探索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课堂练习
1.课堂活动1
(1)
我们来数数第一个盘子有几个桃?田字格里应该填几?(指导学生填写。)
(2)看看第二个盘子,一个桃子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为什么用0表示?
2.课堂活动2
(1)谁来说说这三幅图什么意思?分别用哪个数表示?
(2)把答案填在书上。
(3)小结: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0表示一个也没有。
3.课堂活动3:填一填。
(引导观察图形,理解图意)
直尺上已经填出了哪些数?
小组讨论:图中已经有了1、3、5,剩下的应该怎么填呢?
为什么这样填呢?
4.课堂活动4,说说生活中的0。
想一想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0,它表示什么意思?
5.课堂活动5,数方格填数。
说说3个括号为什么分别填上1、4、5,
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从左到右依次为0、1、2、3、4、5,(数的顺序);从左到右一个比一个多(数的大小);最大是5,最小是0。(还可引导从上到下进行观察,让学生发现规律)
6.15页5题(1)小题:填数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图中已经填出看哪些数?剩下的0、3、5应该怎么填呢?
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0的含义
小组讨论:图中已经有了1、3、5。
说生活中的0
观察发现规律
回忆已经认识的数。说说图中已经填出的数。
培养质疑批判、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提高观察、审题及辩证思维意识与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同桌互说,全班汇报。
培养学生归纳反思的能力。
板书设计
0的认识
0表示:“没有”和“起点”
0读作:“零”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