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3《峨日多雪峰之侧》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3《峨日多雪峰之侧》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3 15:4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峨日多雪峰之侧》
——昌耀
一、作者介绍
二、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诗
人,籍贯湖南桃源。1936年6月27日生于湖
南常德市一个有着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
昌耀早年丧母。父亲王其桂和伯父王其梅,
从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父亲王其桂曾任
薄一波领导的抗日决死队的指导员,后去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伯父王其梅早年即为
中共党员,曾是北京“一二·九”学生运
动的组织者之一。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
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昌耀主要作品:《慈航》《斯人》《划呀,划呀,父亲们!》《大山的囚徒》《一百头雄牛》《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峨日朵雪峰之侧》《哈拉库图》《慈航》、《意绪》、《哈拉库图》《一十一枝红玫瑰》;诗集《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2000年诗人过世后有《昌耀诗歌总集》行世。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
昌耀一生较为坎坷、经历也十分丰富,所以他的诗歌也不拘泥于某一种风格,而是在不同的时期彰显出不同的色彩。例如早期诗作偏向激昂向上的风格,中后期诗作则随着阅历的增加和思考的加深而变得平和凝重,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三者构成协调的整体,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独特而又宏大的诗歌个性。
2.对昌耀的评价
(1)“昌耀是不可替代的,如青铜般凝重而朴拙的生命化石,如神话般高邈而深邃的天空,我们深深感谢他留给诗坛一个博大而神奇的认知天空。”这是被授予1998~1999年度中国诗人奖时授奖词中给予昌耀的文字。
(2)敬文东:昌耀是一个奇迹,是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尽管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过革命话语的冲击,但他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将革命话语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以维护诗歌的个人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后,昌耀的诗歌才情可以用井喷来形容,一大批杰作经他之手被塑造成型。昌耀发明了一种崭新的诗歌语言,极大地拓宽了汉语的表现力。他的诗质地坚硬,有金石之声,刚好同中国人内心深处太多的忧患意识相对称。
(3)燎原:昌耀是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他以边缘化生存中博大的普世理想,将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涯和始终的精神困顿,鼎现为青藏高原式的诗篇。深重的苦难感和命运感,来自青藏高原的土著民俗元素和大地气质,现代生存剧烈精神冲突中悲悯的平民情怀和坚定的道义担当,“君子自强不息”的灵魂苦行,构成了他在诗艺和精神上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无可替代的奉献。中国类型性的优秀诗人为数不少,但昌耀式的诗人只有一个。
二、写作背景
《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1962年8月,此时作者在距离峨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大家从这首诗里读到了什么?如果用一两个词语进行概括,会选择什么词汇呢?
写作背景
①我从这首诗歌里面读出了生命的坚韧。“我”被彷徨许久太阳与引力无穷的山海所吸引,于是想要更仔细地观察和拥抱这一切,但是不时滑坡的石砾却重重击向“我”,即便如此“我”也仍不言弃,用指关节紧紧地扣住巨石中的缝隙,甚至不顾脚掌渗出血滴…挣扎中,“我”发现岩壁上还有一只的蜘蛛——它与我一样渺小,但也一样坚韧,“我”似乎被它所感动与鼓舞,决定继续坚持下去。所以我会选择“坚韧”一词。
②我从这首诗里面读出了众生的平等,“我”因为看见彷徨许久太阳与引力无穷的山海而震撼,深深地感受到自然界的伟大与磅礴,面临石砾砸下的阻碍毫无畏惧之意,只想以自己坚强的意志与勇敢的精神和雄鹰、雪豹为伍,成为力量者。忽然“我”看见一只同样在岩石缝隙中挣扎求生的小蜘蛛,突然明白——其实生命并无高低之分,在大自然面前“我”与蜘蛛无异,雄鹰、雪豹亦是如此。所以,我会选择“平等”一词。
···
三、诵读全诗
初步感知
词语正音










Xiāo
míng
Xiù
shí
Xià


Páng
huáng


Xiē
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和右面的诵读指导,诵读全诗。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语调深沉、饱满;“这”“仅能”重音
“小心”重音,“探出”重读
“惊异”重读,“那边”拉长
“雪”重音,“彷徨许久”重读,“太阳”上扬
“正”重音,“决然”要读出果敢的语气,“跃入”重读,“引力”重读,“无穷”上扬
“山海”下沉,“石砾”重音,“滑坡”下沉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引动”重音;“上”“下”重读;“嚣鸣”
拉长,上扬
“军旅”重音,“喊杀声”下沉
“我”重音,“铆钉”重读,“揳入”重读,“巨石”重读,“罅隙”语气深沉
“血滴”重读,拉长;“撕裂”重读;
“渗出”语气凝重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啊”语调激昂高亢,“真”“有”重读,“雄鹰”“雪豹”重读
“锈蚀”重音
“但有”重音,“小得可怜”重读,
“蜘蛛”拉长
“我”重音;“默享”重读;
“赐予的”拉长,上扬
“快慰”语调轻松、舒缓
名家如是说
峨日
朵雪峰之侧
四、深入文本
感悟主旨
现在我们开始分析本首诗歌中的意象,有没有同学能够告诉老师这首诗歌中包含哪些意象呢?
(一)意象理解
太阳、山海、石砾、血滴、雄鹰、雪豹、蜘蛛。
“太阳”象征的是光明、是未来、是希望,它虽“彷徨许久”,但最终仍旧出场、带给人们新的期待。
“山海”象征的是黑暗、是深渊、是失望,它虽“引力无穷”,但人们仍然在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奋斗、砥砺向前。
“石砾”无疑代表着种种挫折与打击,这里特指“大跃进”思潮下出现的那些浮泛的信念、空洞的追求、或是迷狂的意绪,它们在出现在人们追求光明的道路上,考验着人们的意志和毅力。
“血滴”无疑代表着牺牲与决心,既是人们的牺牲、痛苦、与磨难的见证,也是人们刚强不屈、永不言弃的佐证。
“雪豹”和“雄鹰”暗喻那些能力者与领导者,他们是英雄标榜、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蜘蛛”暗喻那些虽然渺小、但不失刚毅之志的无名英雄。
太阳、山海、石砾、血滴、雄鹰、雪豹、蜘蛛。
总体来说,这些意象虽然很常见,但是被作者赋予了独特的意义,且在彼此之间形成对比(如雪豹与蜘蛛、太阳与山海),是很典型的情感与意象结合的表现,有利于抒发作者坚定追求个人理想的思想感情。
(二)诗句理解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这句话的关键词有二,一是“此刻”,二是“仅”。
初读之时,似乎感觉作者大有沮丧之态,虽不满意于目前所达到的高度,但是也无可奈何,所以用了“仅能”这样的说法。若再进行细读,注意到“此刻”二字,心态则大为不同——虽然我并不因为现在所征服的高度而满意,但自己明白现在的高度并不等同于未来的高度,所以也对未来怀有期待,整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姿态。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作者在他此前的生活中(包括从军、写作、支援西部等经历)已经付出了自己最大的精力与努力,但是生活回报给他的结果却无法令他满意,这表达了一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或者说,是人在自然与命运面前的无尽渺小。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昌耀的一生与国家和时代同步成长,他把自己的身心全部交付给现实和时代,以一个“骄子”的身份投身到西部边陲。他在初期对这片土地的抒写,实质上是对整个社会以及意识形态的高歌——也就是说,他身在大漠边关但心不在,他的目光远在大漠边关之上。
然而社会以一种不由分说的威慑施予他集体性“政治谋杀”、浇灭他的热情和天真,他便在“身份”失去高度后真正深入和溶进这片土地。正因如此,他发掘到了这片土地滋生出的粗犷剽悍的生命个性,这个民族搏斗困苦、开辟蛮荒的精神气度,意识到了这片土地的高度,所以他就把这个“高度”带进了他的灵魂世界当中。他早有自己的精神高度——那些理想、信念、与追求,是他与时代和社会相互内化后所树立的。现在当新的高度产生时,在选择和放弃之间,诗人是不可能不彷徨、犹疑和不安的,这便是作者要“小心地探出前额”一句的含义。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无论是前一句所描述的将指关节如铆钉般插入巨石的缝隙中,还是后一句所描写的脚下受伤而出的血滴已然由鞋底渗入,这两句话都带有极为强烈的壮烈之感。作者彷佛是一位毅力坚定的登山者,但是由这两句,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绝对不止是一位登山人,而是将自己的生死、生命都交付于这场攀登的勇士。
结合作者的生平,便很容易理解:作者是将自己前半生的生死奋斗均浓缩在这场攀登之中,短短数字中包含着诗人本人极为浓厚的个体生命体验色彩。这样的描写,更能够打动读者,也更能够将诗人的殊死奋斗描绘得淋漓尽致。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蜘蛛”暗喻那些虽然渺小、但不失刚毅之志的无名英雄。这里说蜘蛛“小得可怜”,其实无异于在说作者自己“小得可怜”。这是在说,自然面前,生命并无高低之分,而“默享”一词也流露出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与热爱。
综合全诗来看,作者在前文描述了他所遭受的种种磨难,并坚持毫不退缩,且萌生出与“雪豹”、“雄鹰”同伍的想法。但当他看见了虽然渺小无比、但仍然坚持的小小蜘蛛之后,内心也有了改变:即使自己依靠毅力熬过非人磨难,也不乏有人更甚于己,所以在永远保持一种坚毅精神的基础上,也应该同时保持谦虚之态,这是作者对于人生的反思,也是他在这首诗歌中想要传达给读者们的讯息。
主旨归纳
诗人因为一首短诗而被定为“右派”,在距离峨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虽然他自身受挫、处境困难,但仍然清醒地意识到在“大跃进”思潮影响下整个国家所呈现出的一种狂热、激进、喧嚣的精神风貌。面对“自上而下的一派喧嚣”与“无穷引力的山海”,他并没有与这个时代一起“滑坡”或是迷失方向,而是抗住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撕裂之苦,保持内心的公平理智与坚定追求,在反思与坚守中验证生命个体的力量、奏响理智与清醒的独家“绝唱”。
五、作品延读
斯 人
昌 耀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题目为“斯人”,诗歌已经展开。“静极——谁的叹嘘?”承接题目,将诗铺展开来,引出了悬念。接下来应该是回答这个问题了吧?然而不是,“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猛一下,却转到密西西比河去了。就如平时我们行走在一条笔直的道路中,本没有悬念,但是突然间拐了个弯,这下我们的兴致又上来了。这两行的效果就是这样。就在我们正疑惑怎么会到了密西西比河去的当头,“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猛地又折了回来,既启承了与上句的关系,又与第一行的设问融合。通过几次的突然转折,于短短三行间,将诗歌旷古的幽思,演绎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