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3 15:4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红烛
闻一多
教学目标
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1
2
诵读诗歌,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下面这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材料一:
闻一多(1899--
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11月24生于湖北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校中颇有诗名”。“五四运动以后,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在清华九年中,闻一多在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材料二: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
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三美"主张)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三美”
"三美"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红烛》诗集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该诗集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红烛》一诗写作背景
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诗集《红烛》的序诗。
这首诗写于1923年,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
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的价值。中华儿女的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
吐出(tǔ)
烧沸(fèi)
捣破(dǎo)
脂膏(zhī
gāo)
慰藉(jiè)
耕耘(gēng
yún)
字词正音
2.
朗读课文。
注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及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梳理内容结构
问题探究
【思考1】速读全诗,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
第二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
第三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
第四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
第五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
第六节、第七节: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
第八、九节:引用“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
【思考2】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明确:
“灰”与“泪”两层。
【思考3】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思考4】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思考5】第6节“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里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引发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还有“残风”的存在,“残风”隐指反动势力。红烛流泪是因为流得不稳而急得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
【思考6】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明确: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思考7】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有何作用?
明确:
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思考8】品读语句
①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
“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思考8】品读语句
②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思考8】品读语句
③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明确:
“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
归纳主旨
明晰主旨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学了这首诗歌,结合初中学过的《最后一次的演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闻一多的事迹,给闻一多先生写几句墓志铭来表达对先生的纪念和崇敬。
拓展训练
红烛发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
诗与热血共铸就,一座丰碑爱国魂。
写写写,写出累累硕果;做做做,做出惊天伟业;
说说说,说的痛痛快快;行行行,行的人中高标!
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大声疾呼,为民请命,言行一致,名垂青史。
示例一
示例二
示例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