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写作任务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写作任务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3 15:5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选择性必修上册单元写作任务
学会在日常学习及阅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1
2
在写作中注意选择与运用平日积累的素材,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学习目标
积累语言材料和生活材料,能将积累的材料融会贯通,在写作时加以运用。能否恰当地选择材料和运用材料,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内容和结构,进而影响作文的等次。积累、选择、应用是写作中材料处理的三个环节。一方面要积累素材,另一方面要灵活运用素材,学会对备用材料进行多元解读。
学习过程
技法指导
(1)直接从教材中摘抄优美的语句、语段。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的句子,可以抓住这些语句,分析其适用的作文话题。
(2)挖掘课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对课文、对生活的感悟也是我们要积累的材料。
(3)利用教材选文写好读后感。利用与教材相关的文本资源,学习写作读后感。写作读后感可以采用平移式,即把教材的内容稍加延伸,借助想象和联想,从而丰富教材内涵。
一、材料的积累
1.从语文教材中积累材料
要想提高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文章就要有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除了教材,我们在平时阅读有质量、有典范意义的课外书是十分必要的。像史铁生的《病隙碎笔》、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加缪的《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和名著《歌德谈话录》等都能开启新视界。如能多阅读经典美文,与严复、黑格尔、柏格森等大师的作品零距离接触,我们的作文中一定会闪耀理性的光辉。
2.强化阅读,呈现理性光辉
高考作文要求“有创新”,首先是材料新鲜,我们应经常翻阅报刊,让大脑摄取新鲜的营养。对国内外焦点时事要上心,要准确记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名、数据,具体、准确地将材料运用到作文中,会更有说服力。其次,我们平时可以写写时评,从而拓宽视野,培养独特的视角,使自己的文章明快兼具深刻,尖锐而不失理性。像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等活动中受奖人物的材料都可以归入相应的主题进行积累。挖掘小事里的大情感,小细节里的大形象。
3.与时俱进,反映时代气息
如果说积累材料要丰富,选择材料要灵活,那么,运用材料则要对路,下面具体看材料运用需要注意的几点要求。
二、材料的运用
选用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兵不在多而在精。挖掘材料时,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材料的内涵进行延展;也可以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发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体现材料价值;亦可陈材新用,把陈旧素材中的某些要素特殊化。
1.要深入挖掘
任何一则好的材料总是具有多元的属性。任何材料都具有多层次开发、多角度利用的可能性。一材可以多用,首先对材料加以必要的分析,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藏的不同意义;其次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做一定的取舍,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
2.要选好角度
写文章时,文章中的多个材料不可等量齐观、平均用力,有必要分出主次详略。在文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为主要材料,在文章中起次要作用的为次要材料。一般而言,主要材料内容详细,次要材料内容简略;对新鲜材料要详写,对众所周知的材料应该概括运用。
3.要注意主次详略
无论是名言类材料还是事例类材料,在文段中都必须与上下文的分析紧密联系。比如在议论文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使论证更加充分,更有说服力。
4.要与分析相结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和品质,增强了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曾铸就我们辉煌的过去;中华文化,将打造我们更美的未来。我们为拥有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而自豪,我们会为濡养我们的中华文化增光添彩,我们对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充满坚定的信心!
你怎么看文化自信?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明你的看法,抒发你的感想。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佳作赏读
树立文化自信,积极应对风险挑战
游文亭
中美贸易摩擦已经从经济层面的较量逐渐外溢,在多个领域产生了负面影响,包括了文化层面的一些问题。[1]正如美国学者安德鲁·杨所言,中美之间并非文明的冲突,更多的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不同。[2]如何走出偏见,走向文化乃至文明层面的包容互鉴、共同发展,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例文
我们要承认,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是明显的,但这并不是挑起冲突的理由。比如,中国人对朋友“两肋插刀”,对敌人会“严厉打击”;美国人则更钟情于对抗激烈的“橄榄球比赛”式相处,不断寻找对手,并依靠自己的团队去适应新的竞争。[3]中美贸易摩擦也正是如此。尼克松访华建立良好的中美关系还在被中国人津津乐道,2017年年底美国总统访华也在盛情接待与友好相处中告别,中美两国沉浸于美好的氛围中。但是不久后,美国即称中国“经济侵略”,宣布中国是战略竞争对手,并开始向中国发动贸易战。这是中美文化冲突的直接表现,使中国不得不开始审视“与朋友竞争”及“与对手合作”的文化理念。
建立在中国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文化自信,一直是化解危机的良方。[4]中国既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观念,又有“多难兴邦”的气魄。改革开放以来,来自国外的各种压力都被我国转化为发展良机。比如,中国妥善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在世界金融危机后调整国内经济政策,逐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自信逐渐成为我们心中的共识。
但是,在当前形势下,“自信”不能是盲目的。[5]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是试图在经济贸易层面进行“制约”,是试图把文化差异往“文明冲突”的邪路上引,我们对此必须要有清醒认识,不能被牵着鼻子走。树立文化自信,可以帮助我们化危为机。
此外,我们还要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几千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磨难,比今日凶险的情况有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文化传统不能失去与现实的联系,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外部环境的变化,促发我们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变传统文化为当下传统,共同迎接挑战。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相融相通,要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将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注入新时代的内涵,在社会实践中做到古为今用,不断加以补充、拓展、完善。[6]当前,树立文化自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与呼,并非是“凑热闹”,而是要夯实我们的精神基石,让文化自信焕发新的生命力。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步伐,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形势。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8月7日,有删改)
亮点赏析:
[1]关注时事热点,引人注目。
[2]引用美国学者的话,点明中美文化冲突的两个主要方面。
[3]用两个具体事例形象地说明了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通俗易懂。
[4]呼应文题,亮出论点。
[5]反面论证,提醒人们:要自信,但不能盲目自信。
[6]提出运用传统文化应对危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点评:
①层层铺陈,曲径通幽。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树立文化自信,应对风险挑战,但作者却从中美贸易战谈起,进而谈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问题,论述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并指出中美贸易摩擦是价值观冲突的外在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点,抽丝剥茧,引人入胜。
②思维缜密,全面辩证。为避免出现疏漏,作者在论述主要论点时不忘查缺补漏。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可以应对危机挑战,但不能盲目自信。文章内容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这样的文章大有说服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十九万七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这些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用年轻而短暂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安全和尊严,谱写了惊天动地的浩然赞歌。
考场实练
材料二
提到埃及,人们第一印象肯定是金字塔、法老、木乃伊。埃及的法老们生前穷奢极欲、劳民伤财建造金字塔,死后还把尸体制作成木乃伊,无非就是为了让不死的灵魂保留一个完整的归宿,企图让生命得以永恒,继续过着贵族般的生活。
志愿军烈士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们却让祖国持久而永恒;埃及法老们妄图追求生命的永恒,留下的却是一座座坟墓和一具具干尸。
同学们,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生命的短暂与永恒,有怎样的思考呢?请你以“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千百年来赓续不断的文化传统。作文既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人文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全面检测,也是反映一个时代社会思潮的缩影。本题紧贴时代热点,选取了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这一时政信息,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同时,第二则材料又增加了作文的辩证性特点,对两种生命的选择进行比较,这对学生的辩证性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
写作指导
联系材料一,志愿军烈士用短暂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安全和尊严,其生命的价值是伟大而永恒的。由此我们可以拓展思维,思考生命的长度与宽度的问题,人们不可以控制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让人的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
联系材料二,法老们企图追求生命本身的永恒,但历史证明,他们被人遗忘的速度比他们的尸体腐朽得还快。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有如下立意:
①生命短暂,但生命的价值可以永恒。
②与其追求永恒,不如绽放片刻美丽。
③生命的意义。
树立文化自信,积极应对风险挑战
硝烟弥漫、血染河流的战场时隔70周年仍历历在目,年轻的烈士用鲜血与生命谱写的伟大赞歌远胜于埃及法老为显示尊贵地位而劳民伤财的穷奢生活。烈士们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安全与尊严犹铭记在我们心中。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法老们所贪图的“烟火”,不过是物质层面一时的快感。他们驾鹤归去,留下的仅有干枯的尸体和短暂而无为的生命腐塔。抗美援朝的将士们,数十万的伤亡何其悲壮!令人潸然泪下的邱少云、黄继光事迹铸就了无畏精神的永恒崇高,他们的生命有了价值,有了永恒的意义。和平时代的我们更应远离浮浅人生,立足奉献,创造永恒的生命价值。
参考例文
郑愁予说:“够了,生命如此之短,竟短得如此华美!”短暂生命中创造出的永恒价值,给予我们精神力量。君应见“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那是林觉民融小我与大我的永恒价值;君应见“为国捐躯,长眠山岗”,那是红军烈士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舍生赴死之景;君应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是谭嗣同为中国革命甘愿牺牲生命的奉献精神……穿过历史的烟云,先贤们用短暂的生命做出的英雄事迹万古流芳,是历史上的壮丽篇章。
余光中在《逍遥游》中有言:敢在时间里自焚,必在永恒里结晶。在有限的生命中燃烧自己,方能实现价值的永恒。舍半生,给茫茫大漠,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从青春到白发,樊锦诗在时间洪流里接受磨难,带领敦煌文化走向数字化;“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是黄文秀对祖国人民的奉献写照,留下青春的韶华,燃烧生命的火炬;顾方舟穷其一生,为孩子们托起承载希望的方舟……他们或许活得并不鲜艳,但有自己的颜色与坚守。
每个人都会死去,但不是每个人都曾真正活过。某些人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沉迷于奢侈迷乱的生活。他们的生命无论长短,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冲刷而去。
生命不只是一分一秒的长度的增加,而是要不忧惧将来,不纠结过往,远离浮浅,奉献社会。现在把小事做好,让好事长久,才能不辜负大好年华,创造永恒的人生价值。
点评:
本文题目紧扣主题,文章写作中心明确。第二段分析材料,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平时代的我们更应远离浮浅人生,立足奉献,创造永恒的生命价值。”然后分别从“短暂生命中创造出的永恒价值,给予我们精神力量”和“在有限的生命中燃烧自己,方能实现价值的永恒”两个角度运用事例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结尾处注意联系社会反面现象强化观点的现实意义。最后总结全文,呼应题目,结构上开合自如。本文善用名言警句,理性与文采并重。